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9 毫秒
1.
何迎霞 《大观周刊》2012,(29):61-62
目前在中国民众身上体现着一定程度的政治冷漠,这种冷漠有深刻的制度、心理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原因.它的存在对我们国家的政治体系和政治过程,特别是对民主政治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为此,我们力图寻找到消除政治冷漠的途径.从而化解它对我们国家政治发展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新闻三昧》2008,(5):14-14
朱爱敏、陈力丹在2008年第2期《当代传播》发表《我国新闻中人性冷漠现象的伦理分析》一文,指出:新闻报道中人性冷漠现象(“冷漠新闻”)主要是指对他人不幸冷淡漠然、无动于衷、甚至幸灾乐祸的消极心态。新闻报道中的人性冷漠大多表现在灾难新闻之中,也表现在对公众人物的过度报道之中,主要是指:记者编辑运用违背社会良知和人性的方法对灾难中的受害者及其家人进行采访、获得新闻和图片,并在新闻文本、版面或栏目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报道方式,或将人类的灾难用于商业目的、或为了商业目的恶炒名人隐私、侵害他人合法权利的报道行为。对新闻报道中人性冷漠问题进行伦理分析,就是要考察人性冷漠现象的本质是什么,以及这种传播方式造成了怎样的社会关系,并从专业角度对之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3.
曹凝 《大观周刊》2012,(43):77-77
社会转型期,部分军人政治意识出现淡化现象,除受西方自由化思想渗透、社会主义处于低潮以及军队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存在薄弱环节等因素影响外,同政治冷漠心理、畏权与权力依附心理、宗法等级意识、法律淡泊意识等传统政治心理对军人政治意识的消极影响密不可分。因此,培养军人健康的政治心理并探索建构当代军人现代政治人格的合理途径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你有机会去影响政治结果时不去这么做。在政治冷漠或者激进之间摇摆,没有中间状态,对于民主体制来说很危险,所以政治冷漠在民主体制下可能会导致民主成为专制的外衣.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在中国的政治影响力正日益提升,本文从政治参与的角度切入,通过分析沿海发达城市网民的调查数据,描绘了沿海发达城市网民的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并探寻了影响网络政治参与的两个主要因素:工具层面/心理层面的瓦联网使用和网络社会交往.研究结果表明:一,网民们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比较低;二,上网时间、网络政治信息接触、社会列络规模、网络社区归属感、开放的人际讨论模式均对网络政治参与有着积极影响.这说明公民的政治冷漠在网络中也得到了体现,但随着公众对互联网应用和互联网社会交往的熟稔和认同,网络政治参与的现实重要性将凸显.  相似文献   

6.
十年前,西方学者将大多注意力投放在"政治冷漠"(disengagement;civicapathy)这个议题上,尤其年轻人(youth)被视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群体。但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革新以及媒介平台发展的日新月异,人们表达意见的渠道和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也随之增长。在新的媒体环境下,西方的大多学者开始重新诠释和思考"公民参与"(civic engagement/participation)一词,本文对近几年西方公民参与研究的主要文献进行分析梳理,具体从参与主体、参与对象以及参与行动三个方面来解读公民参与的"新政治观"。  相似文献   

7.
钱凌燕 《大观周刊》2012,(12):42-42
计算机、通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也使得人们参与政治活动的模式发生了变革。大学生作为网民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参与网络政治的重要主体,本文通过调查访问,分析当代大学生参与网络政治的现状,找出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让网络这把双刃剑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其有益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并趋向稳定时期.这个时期所形成的政治人格,既对于大学生以后参与政治活动,成为合格的政治公民起着重要作用,也对国家政治系统的稳定有着重要意义.网络作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在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网络媒体的特性使得网络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中起到积极与消极的双重作用,研究其双重作用机制并探讨相关对策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周薇 《编辑之友》2012,(4):61-63
基于不同的网络技术、平台,网络政治参与中网络信息的处理、转化方式表现出多种形式这些形式中的信息处理、转化也影响到网络政治参与系统的运作,对它们的深入探讨有利于更好地推进网络政治参与系统的良性运作.  相似文献   

10.
张博 《大观周刊》2012,(10):14-15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道德出现的冷漠现象,与我们早期家庭教育的不科学性有关,同时也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疏忽和当今社会的就业压力有关。要解决各方面原因,矫正大学生道德冷漠的现象,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曾昕 《新闻春秋》2020,(1):90-95
传统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文化格局随之重塑。亚文化通过各种新媒体渠道广泛传播,从边缘地带走向繁荣。作为青少年群体的重要文化形式之一,亚文化对当代文化图谱有着独特的价值和贡献;但由于其政治性的局限,在政治传播议题中的论述还相对有限。青少年因大量时间被娱乐消费覆盖,政治参与呈现下降趋势。米姆作为社交媒体中流行文化的重要景观,大量出现在政治议题中,对识别和理解青少年亚文化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青少年通过亚文化语言和符号参与在线公共议题的案例出发,探讨青少年在政治议题建构中的话语参与与认同构建;并探讨这种泛娱乐的参与方式中,公共性如何体现。研究认为,内容娱乐化的同时,米姆的政治功能也在逐渐凸显;亚文化参与代表了青少年对政治议题的多样化诉求,促进青少年对社会政治议题的关注和参与,融合且推进了个体表达与公共话语呈现,是兼具文化价值和政治意义的参与路径。  相似文献   

12.
从《观察》看储安平的自由主义新闻理念与新闻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含平 《现代传播》2007,1(1):144-146
上个世纪40年代是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一个繁盛时期。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时期的自由主义分子对于政治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们对于政治的参与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组织党派的形式参与政治的实际运作,  相似文献   

13.
高校图书馆图书的公共物品性质决定着图书选择是一种公共选择,作为选择主体的师生所具有的经济人属性,导致图书选择过程中大众冷漠化问题的出现,并最终导致图书供给低效用。增强集体责任意识以克服个体经济理性、做好书目推荐工作以减少师生参与成本、构建激励机制以提供制度支持是消除冷漠化、促进大众参与图书选择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4.
大众传媒作为一个沟通公民世界和公共权力的桥梁,能够拉近公民和国家的距离,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精神,消除公民对政治的冷漠感。大众传媒作为培养公民精神的制度平台,有助于培育公民自由、平等、宽容的民主精神,有助于公民形成积极参与的习惯和民主作风,有助于公民形成超越个体利益的公共关怀意识,并最终形成民主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5.
大众传媒作为一个沟通公民世界和公共权力的桥梁,能够拉近公民和国家的距离,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精神,消除公民对政治的冷漠感。大众传媒作为培养公民精神的制度平台,有助于培育公民自由、平等、宽容的民主精神,有助于公民形成积极参与的习惯和民主作风,有助于公民形成超越个体利益的公共关怀意识,并最终形成民主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21,(6):4-12
在数字时代,新闻业与民主政治的关系发生变化,基于自由代议民主取向与协商参与民主取向的分野,成为当代新闻业的两种主要范型。本文(1)运用第二轮世界新闻业研究(2012-2016)数据,建立了包括39个国家的17,926个记者样本的多层线性回归模型,研究新闻记者的民主取向与各影响要素的关系,并在国家层面上探讨公众民主感知与互联网发展在其中的协调机制。研究发现,公众的民主感知和互联网发展均集中存在对协商参与民主取向的增强效应,这体现了数字时代协商参与民主之于自由代议民主的实践性、现实性和公共性潜力。此外,国有制媒体的新闻记者在互联网语境中表现出更高的协商参与民主取向,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数字技术对于政治文化和新闻实践的双重塑造。  相似文献   

17.
郑雯  黄荣贵 《新闻大学》2015,(3):101-109
互联网用户存在趋同类聚和同质分类的过程,表现出独有的"在线社群"结构,揭示这一潜在的社群结构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互联网空间的基本属性。本文聚焦微博用户多元化的公共参与行为,对2014年上半年传播范围广泛的公共事件传播中的在线社群进行潜类分析(Latent Class Analysis)统计建模,从经验上拟合出"公共事务冷漠群体"、"严肃政治关注群体"、"公共安全关注群体"和"高参与度群体"四类在线社群,并进一步揭示现实社会属性与微博用户公共参与行为的系统性关联。研究结果显示,微博空间存在较大的群体异质性,但互联网空间的碎片化过程仍然具有一定规律,分化与聚集趋势并存。一方面中国互联网空间"过度政治化"的判断有待商榷,另一方面微博空间仍然更多地呈现出"公共空间"而非娱乐化空间的属性。  相似文献   

18.
媒介已成为影响基层民主政治的新变量。以电视为代表的媒介在政治参与方面具有宣传教育、示范参照、议程设置、环境监督等功能,体现出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主导性和受动性的统一、持续性与循环性的统一等特点。电视媒介正日益成为推进当代中国基层民主政治的有效力量。  相似文献   

19.
当代网络民主的发展增进了政党、政府与公众的沟通,激发了公众政治参与的热情,降低了政治监督的成本,促进权力结构扁平化,拓展了公共空间,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系的建设.但网络民主在最终意义上只是现实民主的补充,需要紧贴现实建设民主政治所需要的社会治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公共治理理念为基础,结合公共治理在网络化时代的转型,指出网络媒体在公共治理中的政治考量,主要表现在网络媒体的公共价值目标取向、网络媒体技术引发公共治理的数字化革命以及网络媒体对公民政治选择的影响力,并由此探讨公共治理创新中推进公民网络参与的路径,提出主要的策略建议即培育成熟的网络参与主体、建立防止网络参与"数字鸿沟"的机制、加强公民网络参与的法制化建设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