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傩舞,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化现象,是民俗礼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舞蹈的活化石。万载傩舞起源较早,流传较广,是江西省傩舞原始生态保留完整、较具独特性和代表性的一种地方傩。它有两个传统流派,即开口傩与闭口傩。而发展至今,也有学者划分出了新的流派。把当代文化馆世人表演的傩舞称作新傩。在过去巳有的文献材料当中,甚多专家者对万载傩舞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本文主要从开口傩的音乐特征、社会文化价值、传承与发展问题等方面进行论述。特别是最后,笔者就万载开口傩当代的传承与发展问题上提出了深刻地认识与思考,并给出了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婺源傩舞是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跨文化角度分析婺源傩舞对外传播的可行性,总结婺源傩舞对外传播的内容,并根据目前婺源傩舞对外传播的现状,探讨婺源傩舞在传播中的困境,分析在跨文化视域下,婺源傩舞如何对外传播,从而使江西非遗文化焕发新活力,同时提高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提升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3.
2005年,我国著名民间文化保护专家冯骥才先生考察南丰傩舞时提出,在南丰石邮村建立小型博物馆、做适度旅游开发、搞好傩舞的传承并对下一代进行审美教育。日前,南丰县三溪乡石邮村建立了傩舞文化陈列展览室。傩班的傩舞艺人把个人珍藏的获奖艺术品捐赠给展览室,并邀请县档案局的工作人员指导布展。  相似文献   

4.
傩文化承载了岑巩古代苗、汉和侗族等不同民族的原始记忆。岑巩地区现存有许多傩对联,联语的主要功能是驱邪逐疫、驱妖佑民。傩联语向我们展示了傩戏傩舞是一种娱乐活动,娱神且娱人。傩联语还向我们展示了多神信仰,三教并存,五花八门。  相似文献   

5.
傩音乐是古代驱疫降福、祈福禳灾、消难纳吉等祭礼仪式所用之乐,傩祭仪式中一个重要目的是祈祷农业丰收。江西是中国傩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江西傩乐既保存了民间音乐的特色,又吸收了当地民间音乐的精华。  相似文献   

6.
傩舞的历史演变及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先古祭祀的仪式 傩(nu 6)舞,又叫"大傩"、"跳傩",俗称"鬼戏"或"跳鬼脸".傩舞源流久远,殷墟甲骨文卜辞中就已有傩祭的记载.周代称傩舞为"国傩"、"大傩",乡间也叫"乡人傩".  相似文献   

7.
王学军 《文化遗产》2017,(4):119-131
大傩礼是以驱除疫鬼为主要内容的礼仪。东汉时期大傩礼地位上升,内容变化较大,仪式繁复隆重。东汉大傩礼的盛行不是孤立的礼制演变现象,而是东汉初期礼制建设运动的组成部分,与当时的儒学复兴和礼乐之兴具有共时性关系。东汉疫病空前流行,这直接促成了大傩礼的隆盛。大傩礼及疫病成为东汉文学的重要内容。在张衡《东京赋》等文学作品中,大傩礼成为东汉礼制典范与政治文明的象征。涉及疫病的文学作品则多作于汉魏之交,疫病强化了人生短促不定与生命脆弱无常之感,促进了汉魏之交文学作品中感伤基调的形成,推动了以人物纪念为基础的文学批评的出现。  相似文献   

8.
<正>"傩"是我国古代华夏民族的一种由巫者戴面具驱鬼逐疫的宗教祭祀仪式。在周初,就有关于"傩"的文字记载。"傩"在当时分为"有司傩"和"乡人傩"两种[1]1"。有司傩"主要是宫廷祭祀采用的仪式,到汉代发展为宫廷傩舞。舞者头戴假面,手执干戈,驱鬼捉鬼,也称为"方相舞"。而"乡人傩"则是寻常百姓驱鬼逐疫的仪式。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傩"逐渐由一种祈天向娱神转变,成为了一种具备浓  相似文献   

9.
江西省上栗县赤山镇丰泉村石洞口历史属于傩文化之乡,有傩文化宝库之称。在政府、专家和传承者的共同努力下,合理保护傩的存在方式,包括傩戏、傩仪、傩歌:傩舞等,定会使这一文化凸显出自己更大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由生态理念推演的具有"原生态"因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禾楼舞,是原始巫、傩文化结合的产物,有几千年历史,被称为民间舞蹈的"活化石"。以郁南地区、岭南地区、甘肃等地的傩舞表演为例,记述中国部分地区仍进行的较为古老的表演仪式,在传承中不但保留壮族、瑶族古代巫舞、傩舞因子,而且也与山歌对唱、祭神、打醮仪式、刘三姐故事等民间文化因素糅合,显现出百越巫文化圈傩文化的特点和现代色彩。然而,歌舞"展演"活动中一些傩仪失去了"原汁原味",也不太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观念,因此,当前的问题就是要如何使这些原生态文化活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发展现代因素。  相似文献   

11.
<正>傩是中国民间以"驱鬼逐疫"为目的的一种原始祭礼,是巫傩文化的一种形式,历史悠久、形式丰富。傩戏则是由傩祭、傩舞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与艺术相结合,娱神与娱人相结合的独特戏曲样式,长演不衰,被誉为我国傩文化的"活化石"。云南省昭通市的一些地区,傩戏曾经长期盛行,其形式与中原地区的傩戏一脉相承,却又带着深厚的地域印记。傩面具是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巫傩仪式中起着"通灵"的作用。作为历史悠久的工艺品,傩面具在造型、刻绘、装饰、具  相似文献   

12.
罗莹 《图书馆界》2011,(3):74-76
通过对CNKI和维普数据库的调查,共发现湛江本土文化研究相关文献237篇,涉及海上丝路、湛江方言、雷剧、雷州石狗、人龙舞、傩舞、雷州歌、遂溪醒狮、文化定位等23个主题,且研究文献呈逐年递增趋势。文献作者176人,其中发文量最多的依次是湛江师范学院和广东海洋大学。  相似文献   

13.
早就注意到张弘的名字,知道她还是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时,就发表了童话《新镇长和他的禁令》。她还当过小记者,采访过不少同龄人。作为一个习作者,她对生活的了解多了一个角度,也多了一种途径。后来,听说她学的是新闻专业,毕业后成了真正的记者。特别让我注意到的,是她发表了不少优秀的童话,如《霍去病的马》、《上古的埙》、《傩舞》等受到普遍的好评。她的童话有着丰富的底蕴,属于那种让人回味、引人思考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霓裳羽衣舞》是唐代宫廷舞蹈的经典之作,以此来探讨唐代宫廷乐舞对宋代队舞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探讨了《霓裳羽衣舞》及宋代队舞,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唐代宫廷乐舞对宋代队舞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史丽欣  孙壮 《兰台世界》2014,(12):61-62
菩萨蛮队舞是唐代艺人李可及所创作的经典队舞,他借鉴天竺舞蹈文化、音乐文化,融合中原本土舞蹈音乐进行了创新,成功编制出一曲风靡唐朝的经典队舞,不仅深受皇帝喜爱,也对后世舞蹈和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菩萨蛮队舞是唐代艺人李可及所创作的经典队舞,他借鉴天竺舞蹈文化、音乐文化,融合中原本土舞蹈音乐进行了创新,成功编制出一曲风靡唐朝的经典队舞,不仅深受皇帝喜爱,也对后世舞蹈和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于璐  李鸣曦 《兰台世界》2014,(1):155-156
《霓裳羽衣舞》是唐代宫廷舞蹈的经典之作,以此来探讨唐代宫廷乐舞对宋代队舞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探讨了《霓裳羽衣舞》及宋代队舞,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唐代宫廷乐舞对宋代队舞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对古时美女西施善舞的事实进行一个探究。首先对西施和她与舞蹈的不解之缘进行概述;其次讲西施利用其善舞的这一利器与吴国所进行的政治斗争;最后叙述西施与善舞有关的"两笑半"故事。  相似文献   

19.
周威 《兰台世界》2014,(5):94-95
本文将对古时美女西施善舞的事实进行一个探究。首先对西施和她与舞蹈的不解之缘进行概述;其次讲西施利用其善舞的这一利器与吴国所进行的政治斗争;最后叙述西施与善舞有关的“两笑半”故事。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参考旧有文献及实地调查之基础上,对广东省增城市石滩镇麻车村一带及广东省龙门县蓝田乡一带流行之舞火狗活动的基本情况作出了描述;并对增城舞火狗活动之起源及其与龙门舞火狗活动之关系作出了考释。文章进而指出:其一、增城舞火狗的驱疫功能与古代傩仪是一致的。其二、增城舞火狗在许多具体表现形式上与古代傩仪也是相近的。其三、增城舞火狗最初应起源于古代汉族的傩仪。其四、增城舞火狗在其艺术化的过程中吸收了龙门舞火狗的若干特点,但二者具有不同的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