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存元杂剧中有四部以"血光之灾"作为结构情节的支撑性要素,这是中国叙事传统与元代社会文化融合的产物,也是"行人遇害"母题在元代的重新演绎和再度阐释。其"在劫难逃"式的故事情节,并非关目"拙劣"的表现,而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元代汉族民众的社会境遇和民俗心理。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以"血光之灾"开篇的预叙手法,对元杂剧结构的立体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在明清小说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在中国叙事学的发展链条上具有一定地位。  相似文献   

2.
范德怡 《文化遗产》2017,(1):97-104
明末出现了最早的研究元杂剧脚色的相关论述,当时元刊本为私家收藏,不为人所知,研究者只能以明代的刊、抄本为剧本依据。上世纪初,元刊本从私家收藏转为公开传播,但元杂剧的脚色研究者仍未认识到元刊本的价值。上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几种校注本的问世,研究者开始认识到元刊本对元杂剧脚色研究的巨大价值。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界对明刊、抄本中元杂剧的性质提出了许多质疑,认为它们并不能反映元代元杂剧的原貌,因此不能成为研究元杂剧脚色的依据。从脚色研究的角度来看,虽然明刊、抄本元杂剧在元刊本的基础上对脚色有一些改编,但并未改变元刊本中就已经形成了的元杂剧脚色体制。  相似文献   

3.
元代是中国古典戏剧的黄金时代。但是与元杂剧在学术界倍受青睐的显学地位反差甚大的是,对元人有关戏剧的理性认识即元代戏剧学,却一直研究不够,尚无全面系统的专题论著问世。新近出版的陆林著《元代戏剧学研究》(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9月),填补了古代文论史和曲学史的这一空白。  相似文献   

4.
北方最大民窑磁州窑元代白地黑花瓷枕上经常绘制人物故事画,题材多取自元杂剧,构图也受到元杂剧演出场面的深刻影响。河北磁州窑艺术馆藏《五女图》枕,绘制了五幅以女性为主角的故事画,是磁州窑瓷枕上绘制人物故事画最多的,它们皆为元杂剧故事画,是元杂剧盛演影响下的民间构图产物。  相似文献   

5.
婚俗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门头沟斋堂镇柏峪村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人文环境,而形成了许多的特点,有的是传统婚俗的遗存,保留至今,有的是在当地所形成的,是柏峪村所独有的.  相似文献   

6.
《诗经》中有着丰富的民俗资料内容和民俗的事实,本文从陕北方言、陕北民歌、陕北说书、民风、婚俗及生产习俗等多方面探讨了《诗经》与陕北民俗文化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7.
民俗是一个民族具有根性的本元文化,民俗常常借助艺术形式而生辉,民俗艺术也必须以民俗为依托,二者相辅相依,交相辉映。如果没有多姿多彩四季不断的住俗、婚俗、节俗、会俗活跃其中,那这个民族的文化艺术必将是灰蒙蒙、毫无生机的木然世界。民俗艺术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属于老百姓自娱自乐的生活方式,直到本世纪初中国文化艺术界才把民俗作为一门学问进行研究,之前民俗艺术从来没有在学科目录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8.
大众是古典戏曲最具典型性、最大量的观众,他们的戏剧意识体现了一种民族范围的“集体无意识”,对于戏剧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元代大众的杂剧意识于其中更具典型性,有三大特点:首先具有浓烈的世俗之气,元杂剧内容和人物显示了对情色趣味的孜孜追求及其反动;其次,宗教观念于其中影响极大,民间戏剧产生得力于宗教的呵护,但娱神之目的实在娱人;其三,戏剧本位意识很芜杂,元杂剧和其他杂艺同演于一台上,形式上极为散漫和随意。  相似文献   

9.
元代骆驼考     
<正>骆驼是元代"五畜"之一,养驼业在元代畜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学术界尚无专门论文研究元代骆驼。相关的研究成果[1],对元代骆驼只是论及,而无深究。古今对于元代骆驼的研究性文章和书籍大体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对于关于骆驼方面某一块历史进行研究,如骆驼民俗、骆驼疾病研究等;二是以时间为主线,对古代骆驼进行概述性研究,如中国骆驼发展史等;最  相似文献   

10.
元代文学艺术大观园中增添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品种,这就是道教戏剧。顾名思义,道教戏剧就是以道教活动为题材、以道教的基本宗旨——修炼成仙或隐居乐道为主导思想的戏剧。 过去,学术界尚未有人使用“道教戏剧”这个概念,但类似的概念却早已有之。明人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将元戏分为十二科,其第一科叫做“神仙道化”,第二科叫做“隐居乐道”。从内容上看,朱权分类中的一、二两科基本上属于道教的,故而我们以“道教戏剧”概称之。 道教戏剧的发端当在元代以前,但其鼎盛时期毫无疑问是在元代。据钟嗣成《录鬼簿》所载,元杂剧至少有400种,就其题目、正名来看,属于道教戏剧一类的至少有40种,约占元杂剧总数的十分之  相似文献   

11.
作为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回族在广泛的散杂居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与认同。婚姻仪礼是人生重要的过渡仪式,回族婚俗也是当地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詹姆斯·凯瑞首倡的传播仪式观的理论视角,分析散居回族在民族婚俗逐渐失落后,如何使用象征符号和外在表征丰富婚姻仪礼,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反映出的复杂的文化认同。并探讨回族婚姻仪礼现场的文化共享,如何影响了当地回族社群的内部秩序和回族仪礼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自王国维开创戏曲脚色研究之后,学界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关于元杂剧的"外脚"及"外"的研究相对薄弱,往往将"外脚""外""外末"三者混淆。根据相关文献可发现,元杂剧演出中的非主唱者统称为"外脚";《元刊杂剧三十种》中的"外"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外脚"的省写,只有在少数情况下是敷补脚色的标识;元代还产生了具有一定脚色意义的"外末"和"外"。元杂剧的明本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元本对"外脚"和"外"的理解,但又有所变化,在臧懋循编选《元曲选》中,"外"成为一种仅能扮演正面男性角色的脚色。臧懋循对"外"进行改注更多依据的是角色的性别和个性特征而非社会地位及年龄,同时他还可能参照的是传奇脚色的净脚和旦脚,而非南戏的脚色体制和传奇的"老外"。  相似文献   

13.
本文概括总结了回族传统和现今的婚姻习俗,通过对比回族传统和现今风俗习惯,了解回族婚俗。探讨回族婚俗变迁的原因,由于社会流动使得散杂居的回族青年由封闭的族内婚向有选择的族际婚的转变,研究婚俗的改变对回族各方面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北京档案》2007,(1):F0002-F0002
北京东岳庙始建于元代延祜六年(1319年),供祀泰山神东岳大帝及其众神体系。全庙由中路正院和东、西道院三部分组成,占地约71亩,殿宇堂庑376间,是道教正一派在华北地区最大的庙宇。1997年,京城惟一一座国办民俗类专题博物馆——北京民俗博物馆在此成立,作为了解北京民俗文  相似文献   

15.
婚俗习惯是伴随着婚姻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全体共同创造的一笔精神财富,与人类社会的婚姻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对黔北仡佬族婚俗文化的形成进行研究,确定黔北仡佬族婚俗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美国学者凯瑟琳·扬虽然提出了"身体民俗"的概念,但并未对身体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的建构。中国古代典籍中富含身体民俗的记录与书写资料,早期的中国民俗学者江绍原、黄石等曾利用文献与田野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身体民俗的研究,当代民俗学者刘铁梁、彭牧等又结合中国的学术传统,从对民俗主体的关注出发,提出了民俗学乃身体感受之学等理论观点,为身体民俗学这一学科分支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作为研究与身体相关的民俗事象并关注身体参与民俗文化建构过程的学科领域,身体民俗学特别注重田野调查过程中主客体双方的身体参与、身体经验和身体感受。除了参与观察、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常用方法之外,个人叙事和虚拟民族志对于身体民俗研究而言也是极为有效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7.
《回族民俗学概论》是一部研究回族民俗的专著,虽然只有20多万字的篇幅,但在国内回族民俗学术研究方面却占有很重要的分量,有一定的开创性。这本书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回族民俗,书中涉及的回族民俗有宗教信仰、礼仪、  相似文献   

18.
“七五”期间,贵州在旅游热线上,利用经过维修的文物古迹,建立了一系列小型多样的专题民族民俗博物馆,即镇远青龙洞民族建筑博物馆、福泉“大夫第”古城屯堡博物馆、安顺府文庙蜡染文化博物馆、台江文昌宫民族刺绣博物馆、黄平飞云崖民族节日博物馆、兴义下五屯民族婚俗博物馆、平坝天台山民族戏剧博物馆、铜仁东山傩文化博物馆、遵义贵州酒文化博物馆、雷山上郎德苗族村寨博物馆。这些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窗口,从不同侧面展示贵州高原的民族建筑、服饰、节日、婚俗、戏剧、酒俗、村寨等优秀文化遗产,生动形象地讴歌贵州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与创造才能,为弘扬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做了有益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本文辑录50余年来元曲作品选注本书目,酌情收入少量有关重要的通代选本,旨在展示新中国时期本领域的编纂出版成就,并为读者查访使用提供索引。一、元杂剧《元人杂剧》,邵曾祺选注,上海春明出版社1955年出版,列入《中国文学名著丛选》。《元人杂剧选》,顾学颉选注,作家出版社1956年出版。《元人杂剧选》,顾肇仓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出版,以后又多次重印,每次都有所修订。最新版是1998年版。《元杂剧选注》,王季思等选注,北京出版社1980年出版,列入《中国古典文学普及读物》丛书。《元代包公戏曲选…  相似文献   

20.
廖水麒  张澄 《大观周刊》2012,(46):50-50
笔者于2012年1月8日,以送亲队伍中娘舅的身份前往民和喇家土族村,进行了田野,并发现当地婚俗的独特之处,其中以婚俗差异和文化本质作了重点调查,这将对研究整个青海地区各民族的大族群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