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交媒体对社会产生多维影响,该主题的研究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并于近十年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引文索引数据库(含SSCI、A&HCI)收录的标题中含"社交媒体"的论文,通过数据统计与内容分析,描述"社交媒体"国际研究整体格局以及历年的内容演化特点。研究发现,社交媒体的研究内容演变呈现从"现象初探"到"本质反思",再到"现象扩展",进而发展为"主题聚焦"的内在逻辑,并遵循"使用研究"与"数据分析"的双重递增模型,引导"社交媒体"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通过介绍一个项目小组的调查,分析了加拿大档案馆对社交媒体的利用方式、利用程度以及用户对社交媒体的使用、对档案馆使用社交媒体的评价。与此同时,指出了该项调查的不足之处是存在样本的局限性,提出在未来要从档案馆对社交媒体的选择及动机、档案馆利用社交媒体的愿景以及档案用户与社交媒体运用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加强对档案馆利用社交媒体的研究,提高用户参与度。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社交媒体的勃兴,个体记者悄然出现。在此态势下,专业新闻记者是否会走向式微?本文简要地从内容提供、形象构建和社会关系建立三个方面分析了社交媒体及用户和专业新闻记者在使用媒体方面的差异。在目前的情形下,专业新闻记者的职业存在性不会由于媒体的发展和个体记者的出现而弱化。同时,面对社交媒体和个体记者的"夹击",合理有效地使用社交媒体,将有助于专业新闻记者在未来的传媒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通过搜集和分析国内外社交媒体网络谣言的相关文献,以期了解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谣言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及未来的研究趋势,为网络谣言治理和学术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过程]本文运用文献分析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方法,对国内外网络谣言研究的起源和发展、国内外研究热点及未来研究趋势进行对比和可视化分析。[结果/结论]从研究发展趋势看,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数量呈递增态势,国外研究主要围绕网络谣言的传播、社交媒体网络谣言的监测、社交媒体网络谣言的传播原因进行研究;国内研究主要围绕社交媒体网络谣言的传播模型、社交媒体突发事件网络谣言、不同类型社交媒体平台的网络谣言三个方面;从研究趋势看,未来研究会主要围绕区块链技术在社交媒体网络谣言中的治理、机器学习技术在社交媒体网络谣言中应用、老年群体社交媒体网络谣言治理等。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20,(10):22-31
大数据时代社交媒体用户在不同平台之间迁徙流动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这种行为大多被归因于"社交媒体倦怠"(social media fatigue)。本文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改变了以社交倦怠为原因导向的研究思路,对基于程度差异的消极使用行为和基于个体差异的特定用户群体展开研究,以QQ空间为研究对象,探究青年用户社交媒体迁徙行为背后的动因。研究发现,"身份转换"成为用户迁出QQ空间的主要原因,"旧内容"与"新关系"的交错互嵌导致隐私边界模糊、交流语境坍塌,并最终引发社交媒体迁徙现象。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 针对现有社交媒体倦怠影响因素的探究中存在不一致和差异性的问题,使用定量分析方法对已发表的实证研究文献中的统计结果进行梳理总结和再统计。[方法/过程] 本研究从68篇实证研究文献中共提取出72组224个效应值进行研究,将社交媒体倦怠影响因素归纳为情境和本体两大因素,并提炼出平台类型、文化特征、社交媒体使用程度、用户性别及被试群体5个调节变量。使用元分析定量分析方法,通过异质性检验和次群体检验来探讨不同因素对社交媒体倦怠的影响,并检验调节变量对社交媒体倦怠影响的显著性。[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情境因素和本体因素均对社交媒体倦怠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两者对社交媒体心理倦怠的影响均强于对社交媒体行为倦怠,而情境因素与社交媒体倦怠之间呈现出更高的相关性。同时,本研究归纳识别的5类调节因素在本体因素与社交媒体倦怠之间具有一定的调节效应,而情境因素与社交媒体倦怠之间的关系仅受到被试群体的调节。  相似文献   

7.
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主要媒介,通过对山东省400名高校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方式的随机抽样发现他们对社交媒体的黏度较高,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社交主要是为了建构日常"熟人"关系,对于陌生人的邀加信任度不高,而且仅停留在浅层次交往,通过在社交媒体中的文字、图片、视频自我表露主要是为了获得社交圈中他人的认可与关注。  相似文献   

8.
步入"社交媒体时代",国内出现很多针对专业医务人员的网站、微博和论坛,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在医生中迅速普及。本文试从传统的医学伦理出发,通过分析当前医生群体使用社交媒体的现状,提出医生使用社交媒体应秉持的伦理道德原则,并为医生群体合理使用社交媒体提出具体的规范路径,以期在社交媒体时代为医学伦理的绵延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要地从内容提供、形象构建和社会关系建立三个方面分析了社交媒体及用户与专业新闻记者在使用媒体方面的差异,探讨专业新闻记者的职业存在性是否会由于媒体的发展和个体记者的出现而弱化。同时,面对社交媒体和个体记者的“夹击”,本文认为,合理有效地使用社交媒体将有助于专业新闻记者在未来的传媒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3·11"东日本大地震中,日本社交媒体在整个赈灾过程中的广泛使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本文对当下日本社交媒体的使用状况以及在地震灾害中的利用情况进行统计归纳,从"风险社会中的媒体"这一视角对社交媒体在灾害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考察,最后针对以上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  相似文献   

11.
得益于科技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也不断涌现,我们由互联网时代走向社交媒体时代,我们每天的人际交往渐渐依赖于社交媒体。这其中,以微信与微博最为代表,但在二者的使用中出现了"微信上装稳重,却在微博上撒欢"现象,基于这种差异化使用,本文力图分析两种不同社交媒体的使用差异化现象以及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应用社交媒体推广图书馆服务取得了卓越成效,并制定了《社交媒体政策》.该政策鼓励员工积极利用社交媒体,确立了官方使用、专业使用、私人使用社交媒体的行为规范,同时明确指出使用不当和违反政策的行为,提醒员工使用社交媒体存在的风险,并指导员工使用社交媒体之后如何保持记录,为我国图书馆使用社交媒体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3.
林昱君 《现代传播》2023,(2):151-159
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使社交媒体成为现代社交的重要基础。以韩国旅居者为研究对象,依托Nvivo11软件对访谈文本进行分析,探寻韩国旅居者社交媒体的使用及其对文化适应的影响。研究发现,基于社交媒体广泛性、便捷性和易用性等特点,韩国旅居者无法脱离对社交媒体的使用;社交媒体对其生活、语言、学习和工作方面的适应均有积极影响。然而,韩国旅居者在社交媒体使用上呈现出自我表达缺乏的群体性特征,且社交媒体对文化习俗和心理认知层面的作用不明显。研究在解释上述发现的理论意义的同时,从韩国旅居者的民族特性和儒家文化视角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并为新媒体时代发挥中国在东亚文化圈的国际传播影响力提供了一定的思考路径。  相似文献   

14.
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中国政府倡导的集体防疫行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社交媒体作为公众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在建构风险感知、动员公众参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往的风险沟通研究多集中探讨个体层面的媒体使用、风险感知与防疫行为,缺乏对社会层面的观照;且多将社交媒体笼统考量,难以提出足够有针对性的沟通方案。有鉴于此,论文通过细分社交媒体、风险感知和防疫行为类型,构建了“心理动机-媒体使用-风险感知-防疫行为”模型,在梳理疫情期间公众社交媒体摇摆使用行为及其内在动因的基础上,检验其对个体与社会层面风险感知和防疫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监测、社交、回避等动机会促使公众摇摆使用内容导向型社交媒体和用户导向型社交媒体。从作用机制来看,内容导向型社交媒体可直接影响或间接通过风险感知推动个体采取自我保护行为,并且配合集体防疫行动;而用户导向型社交媒体仅可直接作用于集体防疫行动。另外,社会规范在内容导向型社交媒体使用对集体防疫行动的作用路径中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一、背景与问题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使用交友和社交网站的网民达到1.24亿,其中20至29岁的用户占52.6%①.美国Pew Research Center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79%的成年人使用互联网,18至35岁的社交网络使用者占48%②,其中,大学生成为社交网络使用的主导力量.当代大学生被称作"数字原生代"或"数字人"③.新兴媒体也将大学生作为其主要目标受众,社交网络更是改变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模式.基于此,对大学生群体的社交网络使用动机、习惯的调查研究十分重要.中美大学生因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存在差异,使用社交媒体的动机、习惯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6.
WEB2.0技术的革新发展,使以QQ、微博、微信、人人网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日益紧密,而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媒体的普及应用,将社交媒体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放大。其中,大学生群体利用手机接触社交媒体的频率和时间不断增加和延长,手机社交媒体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种信息传递和交流沟通的平台。为了进一步调查大学生对于手机的使用状况,分析研究"手机依赖"情况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本文以大连市高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记录及相关的资料整理,旨在对大学生使用手机接触社交媒体过程中出现的负面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并针对出现问题给予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7.
王丽华 《传媒》2018,(13):48-49
俄罗斯是社交媒体比较发达的国家,社交媒体参与度超过全球平均数.俄罗斯最流行的社交媒体有Vkontakte、Odnoklassniki和Facebook.其中,Vkontakte 和Odnoklassniki都是俄罗斯本土社交媒体,分列俄罗斯用户欢迎度前两位.据统计,当前俄罗斯民众通过社交媒体获取信息的比例超过35%(60%的民众通过电视获取信息),远超出传统的报媒.因此,可以预见其在未来发展里程中将释放更大的影响力、并彰显价值.但是伴随这股强劲的发展趋势,俄罗斯社交媒体也陷入由其引发的"双刃剑"中,因此加强对其发展特点的理解和研究,感知其建设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进而规避缺陷,实现健康、长足的发展,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18.
谢添 《东南传播》2016,(7):110-112
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不同的人格特质对社交媒体使用习惯的影响,调查对象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包括研究生和博士),样本数量是160。本研究中的社交媒体包括但不仅限于QQ、人人、微信、微博、知乎、各类论坛、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研究发现,外向性和情绪稳定性特质明显的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中发表评论的字数更多;外向性特质明显的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花的时间更长;使用微信更频繁的人比使用QQ更频繁的人年长;在使用时间上,社交对象是恋人的人将比社交对象是朋友的人花费更多时间在社交媒体上。  相似文献   

19.
移动社交媒体是集综合移动网络、移动终端和社交媒体服务为一体的在线社交互动平台.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社交媒体因其便利性、互动性和及时性深受大众青睐.其不仅加速了信息的流通,同时也颠覆了传统的社交形态.而过度使用移动社交媒体会使人的主体性丧失,从而发生异化,成为移动社交媒体的附庸.基于此,笔者从"异化"理论出发,阐述人的主体性异化给现实社交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并探讨如何回归和重构人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阐明"社交媒体公开信息"、"社交媒体用户个人信息"、"社交媒体用户个人隐私"三大概念的基础上,从内外环境论述社交媒体公开信息保存的可行性。社交媒体与社交媒体公开信息作为内环境,其本质属性允许社交媒体公开信息保存;信息采集保存的主体与社会环境作为外环境,就社交媒体公开信息保存而言有求、有权、有责、有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