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当前,出版业转制工作正在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向纵深进行.而在转制的热潮中,总编辑的角色和作用却成了"不是问题的问题".在各社制订转制方案的过程中,有的同志提出,转为企业后其组织结构框架应遵循<公司法>的要求,但<公司法>只规定了以总经理为主体的经营班子,没有对总编辑设置的规定,因此,在确定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时不知如何安排总编辑一职.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传媒业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全国各地更是成立了诸多的传媒集团,不断做强做大.在这过程中,许多传媒单位在试着朝企业化管理转变,"转型"、"转制"的提法不断出现,尤其是一批传媒集团成立之后,更是成为传媒经营者和上级管理部门经常谈论的话题,有的已付诸行动.对此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参照企业往市场化转型不等于已经转制.转型很多媒体都在做,真正要达到转制的状态,必须从整体上解决体制问题,即变事业体制为企业体制.事业单位和企业的职能有很大的区别,只有达到企业化的程度,转制才是彻底的.因此,目前许多媒体的转型其实离转制还有很大距离.但我们可以将之前的转型看成是转制的起步,而彻底的转制则是转型的延伸.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文化体制改革在中央的强力推动之下已全面提速.作为文化产业领域最具意识形态特性的报刊业,也进入改革的攻坚阶段,"转制"成为这一阶段的核心议题.2008年6月,新闻出版总署明确提出经营性报刊转企改制"三年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4.
说起转制后的快乐与对未来的思考,我们体会最深的是"转制靠政策,生存靠品牌,发展靠创新". 一、"三刊工程"为杂志社转制和发展带来生机 <英语世界>是1981年跟随着改革开放乐章响起的节奏进入期刊行列的.由于起步早,1984年就曾冲上每期发行30万册的高点.  相似文献   

5.
种种迹象表明,报刊转企改制进入攻坚阶段,而且动起了真格,不按规定转制的单位将被注销出版资格.应该说,中国新闻出版界对于"转企"的声音并不陌生,甚至觉得有些老生常谈.  相似文献   

6.
2010年年底,全国580家出版社全面转企改制完成后,报刊改制就被提上了日程,按照时间表,2012年9月底前将全面完成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转制任务,目前,有的单位已完成了转制,有的正在紧锣密鼓地做准备工作;有人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也有人彷徨不决去留难定;非时政类报刊大约涉及5000余家,这么一个庞大的集体,有不同想法也属正常,听听经验,说说感受,思考思考自己的未来也许对面临转制的报刊人来说是当前最需要的,为此,我们特意邀请了在人民日报社系统内率先完成改制的《中国能源报》《中国汽车报》、2010年完成改制的山西出版传媒集团报刊中心、市场化程度已经很高了的《英语周报》等部门的负责人,以及人民日报社、清华大学等业界、学界的专家,齐聚一堂,共叙改制的顾虑与障碍、机遇与憧憬;我们期待已经转制或即将转制的报刊和报刊人能够再思考、再探索,沙龙中有一句话也许是我们都应该思索的:"当转制别无选择时要认清转制会催生什么?"  相似文献   

7.
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进程已进入到全面提速阶段.在这样一次出版行业的历史性重大变革中,从中央到地方的每一个经营性的出版单位不仅毫无选择地要加入到转企改制(以下统称转制)行列,而且要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转制,任务繁重而艰巨.怎样才能做好转制工作,是目前许多出版单位都在关注和思考的问题.结合笔者前一阶段针对出版社转制工作对在京中央部委、协会、民主党派及部分高校出版社进行的一次专项调查情况,对部委出版社转制工作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出版双重属性之争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翔  唐颖 《编辑之友》2006,(3):13-16
党的十六大"文化产业"概念及"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战略任务的提出,使"转制"成为当前整个文化行业关注的焦点.处于文化产业龙头地位的出版业首当其冲,开始了转制的积极探索.如果说创新难,那么除陈革新可能更难,因为它牵涉到"除""革"两个动作.不仅如此,在必须保留根本,不能一概而"除"的前提下,还要做好"转"的过渡动作,确属不易之事.而当下中国出版业的转制面临的正是这样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范军 《青年记者》2012,(13):61-63
对报媒转制,我们决不能看成"形式主义",不应将其简单视为由"事业"变为"国企".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一场体制性革命将报媒这一文化产业推向"市场",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外舞台上赢得主动、争得地位.虽然许多报媒已经转制或正在转制,但由于思路理念、行为准则的差异而导致步调不一,或还在被动听命,或只是略微挪前"原有动作".转制理应意愿在前、制度随进、立杆见影.否则,我们就跟不上改革的步履,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0.
企业转制涉及到企业产权制度、经营机制以及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企业档案既是企业转制的重要依据和原始记录,又是企业转制后实现正常运转的重要参考资料和凭证。为此,应该十分重视企业转制中的档案交接工作。一、存在问题及原因在一些转制企业中出现档案交接没有专门人员负责;没有专业人员办理交接手续,交接没有按法定程序办理;能移交的档案资料不完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损毁、丢失乃至被非法转让或出卖现象;有的不法份子为了趁机掩盖经济犯罪事实或出于其它目的,涂改、伪造和私自销毁档案。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大部分事业单位经过事业单位的分类、剥离、转制等不同阶段,相继完成从事业变企业的"转企改制"工作.在改革层层推进不断深化,企业内部三项制度的改革实施的过程中,"事改企"单位在较短时期内,相对集中的形成了大批量、多类别的人事档案材料.  相似文献   

12.
关于出版社转制问题,我曾于2001年初在<出版科学><出版广角>上发表<出版社是生产精神产品的出版企业>一文,主张将大多数出版社从事业单位、企业管理转制为出版企业.党的十六大后,中央决定按公益性与经营性两类出版社进行改革,除少数定性为公益性出版社外,大多数出版社都转制为经营性出版企业.此后,我又写过文章,着重谈了学习中央决定的体会.目前,出版社转制尚处于试点阶段,但却引起了全行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作为这条战线年过76岁的老兵,对出版的历史与现实,在职业和感情上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因此,我对出版改革一直是关心的,对改革进程中的一些情况和问题也有所观察与思考.我逐渐地认识到,我对出版社转制与整个出版改革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不够,估计不足.  相似文献   

13.
1.促进民营企业增强档案意识.目前,我国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转轨期,民营企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民营企业的发展速度快慢不一.有的民营企业来源于国企破产转制,档案管理丁作尚有一定的基础,有一定的档案意识;而有的民营企业来源于民间资金筹建,档案的概念在这些企业管理者头脑中基本为零.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营性出版社转制的全面展开,特别是大学出版社分批改制的全面启动,出版体制改革已到了攻坚阶段.在出版社转制过程中,各项前所未有的工作千头万绪,其中最为核心的无疑是建立新的产权制度和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5.
以当前我国出版业"转制"为背景,论述了转制前后编辑职能的不同及其原因、编辑具体工作内容的转换和"转制"中编辑核心竞争力的表现三方面问题,探讨了出版社编辑职能的全方位角色转换,并指明出版业市场化进程中编辑职能的转换与我国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图书"双效"原则并不矛盾,相反,它可能进一步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一、企业转制的几种形式 从目前转制的企业性质上讲,不外乎分为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两种.无论哪种企业的转制,都可以概括为这样四个字"租、卖、变、改".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出版企业融资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后转制时代出版企业融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融资策略,希冀对后转制时代的出版企业发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8.
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开始在新闻出版行业全面贯彻实施,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开始了"破冰之旅".此次改革提出了一条重要措施,就是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对出版社而言,除人民出版社、盲文出版社、少数民族语言出版社将转制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外,其余绝大多数出版社都要转制为经营性文化企业单位.转制后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经营性文化企业以后应如何具体运作?转制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出版社,具体应承担怎样的责任与义务?在改革新形势下应如何制订发展战略和思路?这些都是公益性出版社在改革中存在诸多困惑和急需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转制后,出版社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挑战和机遇并存.如何应对改革,值得每一位出版工作者深入思考,尤其是"三农"图书出版工作者,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创新赢利模式,笔者根据切身体会提出以下几种赢利模式供业界探讨.  相似文献   

20.
现在,出版社的企业化转制已经成为定局.转制第一步可能是把出版社改为国有独资企业,先转制后改制,最终还是要把出版社改成股权多元化的公司.这肯定是个趋势,但我理解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按照新闻出版总署的部署,出版社的企业化转制将先试点,然后再逐步展开,实际操作需要等国家正式来安排.但是在正确理解国家改革的方针、政策精神的前提下,我觉得有相当一部分工作出版社可以先行一步,现在尝试着去做,即在转制之前就可以做.谁先做了谁先受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