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意义]基于农民数字需求,明晰农民数字素养框架的构成及其内涵,对提升我国农民数字素养、开展农民数字素养培训、提高农民在数字生产生活中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设计/方法]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基础,分析国外主要数字素养框架,选取全球数字素养框架为母版,结合数字乡村和农民数字素养相关政策、报告及数字农民需求与特征,提出农民数字素养框架,并诠释其构成与内涵。[结论/发现]农民数字素养框架包含农民数字通用素养、农民数字安全伦理素养、农民数字交流素养、农民数字创作素养、农民数字问题解决素养5个维度,26个二级指标。[创新/价值]在数字乡村背景下,提出的农民数字素养框架以及对其内涵的阐释可为农民数字素养提升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2.
对我国出版业应用数字技术举步维艰的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就出版业应用数字技术研究、复合出版意识、特色内容开发、行业边界、资金投入方式与人才培训六个方面,对比国内外的差别,说明问题所在,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3.
杜亮  刘涛  赵飞  华岩 《图书馆学刊》2011,(10):46-48
"]十二五"时期,数字资源建设与共享成为图书馆发展的核心与关键。从数字资源建设的宏观布局入手,提出建立"三级互补"的保障体制。数字资源建设的核心是数据库建设,要加强数据库建设的统筹规划、标准化和规范化,加大投资力度,推动数据库建设的多样化发展;另外,通过建立健全数字资源共享管理体系,加强数字资源共享网络的软、硬件建设,最终实现垂直型、水平型和网络型3种共享模式。  相似文献   

4.
数字素养是数字化时代用户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本文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整理、归纳与总结,深入剖析用户数字素养内涵,在对国外高校图书馆用户数字素养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高校图书馆开展用户数字素养研究框架模型,包括明确用户数字素养需求、界定数字素养概念范畴、量化数字素养能力评价体系、构建高校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模式,以期为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具体的用户数字素养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22,(4)
数字时代的传播政治经济学集中关注数字化所带来的传播资源的过度集中和传播关系的不平等,以及对相应的数字神话的解构。数字新闻业依托于整个数字经济和媒介生态,呈现出与数字资本主义历史进程的复杂互动。基于这一考虑,本文首先采用国家、市场与社会的三方互动框架分析了欧美社会语境中新闻业数字化转型的差异化逻辑,以及所型构的虽然一体化但充满矛盾性的新闻体制;随后针对中国的特殊语境,提供了基于统摄性国家概念来进行内部新闻体制调整和重组的数字化分析视野。随后,以数字经济这一新闻业的生态基础和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关切为切入口,本文从生产要素的多元配置、生产关系的灵活调整,尤其是数字劳动的压缩、替代与竞争等角度,分析了数字新闻业的经济动能。最后,从数字平台和数字劳工两个角度,本文提供了传播政治经济学贡献于数字新闻学研究的两个前沿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6.
建设“数字中国”背景下,数字出版在拓宽出版业发展渠道、为用户提供多样服务、促进出版业经济效益提升以及增强话语权和影响力等方面的价值日益凸显,但同时也在定位、技术、盈利以及人才等方面遭遇困境。文章提出强化数字出版定位、打造数字精品内容、加快数字技术应用、筹建数字化平台、引领数字出版走出去、推动智能化数字出版、人才引进与自...  相似文献   

7.
闫方军 《声屏世界》2015,(3):126-127
对于数字营销而言,我认为大数据的特点需要有四个要素:一,级别量要大;二,数据一定是可持续积累的;三,一定是要跨屏可定位;四,一定是要有闭环。这四个要素是我们做数字营销核心的四个要素。数字广告发展到今天,在我看来已经走到了第三个阶段:程序化阶段。程序化阶段的核心实质是通过技术的手段,提高广告的买卖效果。但是这个  相似文献   

8.
徐丽芳  曾李 《出版科学》2016,(3):96-101
分析数字叙事(DS)和互动数字叙事(IDN)这两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领域在发展历程、概念界定上的异同,梳理各自的实践取向和理论研究领域,并探讨其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研究领域、教学科目和专业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阐述数字包容概念内涵和现实意义的同时,指出公共图书馆在促进数字包容中的作用,并系统梳理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包容实践,进而提出中国公共图书馆数字包容实践的发展对策。研究认为,公共图书馆促进数字包容要在明确图书馆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增加服务不同需求的数字连接,关注数字弱势群体的数字参与,开展多方位多领域的数字服务。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娄底市在"数字城市"领域的发展情况,论述了数字城市建设的难点,并针对难点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对以后的"数字娄底"建设有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阐述了P2P的技术原理、版权侵权的特点及对版权人的权益造成的危害,分析了P2P技术下数字版权问题的难点,介绍国外有关P2P技术的版权案例和立法趋向,并提出解决版权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在数字出版的新一轮浪潮中,传统的出版机构该何去何从?如何真正开展自己的数字出版业务并找到持续的赢利发展模式?数字出版在我国还没有真正地形成规模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出版社并没有真正地打通内容、技术、硬件、平台之间的渠道,还没有真正发挥其内容提供商的主体作用,那么建立一个有效的数字出版模式是摆在出版社面前的重要课题。以技术为驱动,以平台为依托,以内容为策源,以硬件为支撑,以资本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是我们对这个模式构建的一个设想。  相似文献   

13.
刘路 《今传媒》2012,(6):97-99
新媒体技术的强势崛起,正驱动中国水墨艺术步入"数字化时代"。本文认为,"数字水墨"是艺术与技术的融合体,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研究和创作成果可延伸至区域形象宣传、古代水墨画保护性修复、影视制作、广告设计、建筑装潢等多元化的产业平台。然而,只有攻克一系列技术瓶颈,回归传统水墨的精神内核和韵味格调,才能催生并不断拓展"数字水墨"这一新兴文化业态,这也是文化科技创新的未来趋向,是中国元素走向全球的绝佳载体。  相似文献   

14.
数字转型是21世纪最深刻、最基本的变化。智能手机、社交网络等数字技术的更替交织催生新的文化方式与图景。本文以“媒介技术”为经,以“平台迭代”“日常生活”“数字青年”为纬,通过爬梳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概述2012年末至2022年末的10年数字文化研究。研究发现:在技术可供性的影响下,一系列超级数字平台的出现和更迭构建了融合互嵌的新场景,并带来了新的文化政治意涵;数字技术高度渗透于“休闲”与“劳动”的日常生活中,技术与文化的动态博弈形成独特的“圈子”与“仪式”、“亲密”与“鸿沟”、“情感”与“劳动”;中国语境下青年群体的“数字生活”,以网络流行语、粉丝文化等文化景观连接了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研究认为:数字文化研究发轫于数字技术与当代社会的深度融合,以技术为主线的研究视角更新了传统文化研究的范畴,数字文化研究更多地整合了政治经济学视角。数字文化在走向融合的整体性路径中仍生动地体现了在地及个人的“过往和活生生的经验”。作为一个天然的跨学科接合领域,数字文化研究应更鲜活、有力、深入地介入当代社会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通过分析英国数字保存奖的发展历程以及梳理获奖项目的主题,为我国数字保存事业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过程] 通过应用网络调查和文献调查等方法,对数字保存奖的发展历程、颁奖情况、奖项设置和数字保存奖的5个主要议题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结果/结论]英国数字保存奖的发展和获奖案例对我国数字保存事业的发展主要有4个方面的启示:①开展数字保存研究,培养数字保存人才;②全面保护数字资源,维护数字记忆的完整性;③成立相关学会,提高数字保存社会意识;④参考借鉴数字保存的先进研究成果,加强数字保存共享与合作。  相似文献   

16.
《河北科技图苑》2009,22(5):15-15
根据《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使用阿拉伯数字或是汉字数字,有的情形选择是唯一而确定的。  相似文献   

17.
数字迁移风险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数字迁移是数字资源长久保存的策略之一。为尽可能减少迁移过程和结果所带来的风险,应构建风险管理框架,对数字迁移风险进行评估和测度。图1。参考文献6。  相似文献   

18.
走向文本的历史档案数字整理:历史追溯与时代转型(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人文是现代信息生态下解决历史档案因数量庞大以致人力无法逐件式地深入文本内容的因应之道。它对于历史档案整理的根本性影响,是推动时代转型并助力建立历史档案数字整理新范式。历史档案数字整理是层累地生成的数字文本系统。它由四个层次的数字文本组成,即文本阅读的基底层、元数据搭建的桥梁层、文本内数据化的加工层,以及数据分析和可视化的知识发现层,其中第二、三个层次的元数据、标记与注释等数据的结构化整理是实现知识发现的关键。"集成""互动"与"追问"是历史档案数字整理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19.
人口老龄化与社会数字化交叠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加强老年人数字素养培育是顺应数字时代要求、构建包容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文章采用网络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梳理总结发展较成熟、已成体系化的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四国的老年人数字素养培育模式,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老年人数字素养培育政策现状,提出对我国老年人数字素养培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数字期刊改变了知识传播的载体,但也面临诸如缺乏规模效应、技术壁垒、数据库和学术刊物的利益冲突、缺乏质量控制、被边缘化在评审体系之外、产业链有待健全等困境,需要从政府的推动、明确数字期刊的知识产权、探索共赢的利益模式、建立数字化学术期刊的体例规范几个方面,提升我国数字期刊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