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王珂 《新闻爱好者》2012,(17):35-36
当观点表达进入微博时代,微博的即时性、交互性、平等性的传播特点和快餐化、"裂变"化、大众化的传播优势,给报纸评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本文试图通过对比报纸评论与微博的传播特点和优劣,探求报纸评论在微博时代的"突围"之策,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微博融合"、"培养专家型评论员,培育专家学者专栏"、"探索评论记者工作机制"三种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快餐文化"的危害及图书馆人的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餐文化"影响了学生们的阅读心态和阅读习惯。鉴于这种情况,图书馆人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更好地指导学生阅读,引导"快餐文化"向健康的方向发展,防止其负面影响的恶性膨胀,具体包括:做好阅读宣传工作、阅读导读工作、阅读推荐工作、与读者的互动工作和阅读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节目形态上基本呈现两种发展态势--言论性新闻评论与述评性新闻评论.言论性新闻评论以语言表达观点为主,观众从语言中获取观点,可谓之"听"新闻,以<央视论坛>为典型代表;述评性新闻评论以画面叙述新闻事实,观点蕴含于画面事件之中,观众从画面中领会创作人员或媒介传递的观点,可谓之"看新闻",<焦点访谈>为典型代表.这两种节目形态拥有各自固定的收视人群,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与发展前景.本文从"听"与"看"的角度切入,通过<央视论坛>与<焦点访谈>分析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走向.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网络的多样化的产生,在我国的新闻界的发展长河中,逐渐出现了新闻方面的报道和评论弱化的现象,甚至在报纸行业里的评论已经出现了缺位,而是慢慢滋长了"第三种新闻",即采用"边叙边议"、"叙议结合"的方式,主要表现在新闻的标题和内容逐渐评论化。  相似文献   

5.
观点     
《视听界》2013,(4):9-10
时评不应一味快餐化《环球时报》5月18日刊登《时评不应一味快餐化》一文(作者:谢宝富)称,在传媒高度发达的今日,每天都有大量的时评类文章诞生。但是缺乏理性、深入及持续监督的时评很难摆脱"快餐"文化的宿命。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媒体和评论人过于抢新闻。第二,理性、中道、深入、富有建设性意见的分析不足。第三,评论员过于"专职化"。作者认为,首先,时评需紧贴新闻,但也不能为了抢新闻而抢新闻。其次,时评应少一  相似文献   

6.
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有关"少年列席深圳政协会议事件"的相关"跟帖式"微博评论具有明显的狂欢化特征,但这种狂欢化并不具有全民性。对话状态下的"跟帖式"微博评论以非狂欢化的讨论为主,但对话的过程会对评论的走向产生影响。怀疑的立场和微博评论的狂欢化有着很大联系。微博评论狂欢化一方面起到了"社会安全阀"的作用;另一方面会对事件发展的走向产生未知的影响,甚至危害相关方和社会的安全。  相似文献   

7.
4月15日,<北京青年报>刊登了长篇评论<"媒治"应成为法治的一部分>,评论中提到,媒体通过新闻曝光,舆论监督给有关部门施加压力,对于推动问题解决,敦促有关方面采取究责措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形成了"媒治".同时评论认为,社会可以期待的正常状态是,"媒治"作为社会治理和"权利监督权力"的形式,本身就是法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新闻评论“电视化”是指突破电视传媒对文字的简单翻版和图解,探索一种能够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独特表现潜能的评论样式。《试论我国新闻评论的“电视化”进程》一文,对中国新闻评论“电视化”进程做了历史回顾,并就其对传播方式的影响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评论是新闻媒体的灵魂.而对于评论,最能体现其灵魂价值是思想性. 然而应当看到,思想性也是当前不少党报评论的"软肋".不少党报评论平庸,患有"思想贫弱症".具体表现为: 一是"一言堂".一些党报自恃党委机关报,以权威自居,评论更是高高在上,呈现出严重的说教面孔,一副不容商榷、不容置疑的口吻.评论里常用的词,多是"要""必须""一定"这类的强制性语言,使用的句式,也多是祈使句.有的甚至连论点、论证、论据都不重视,评论似乎成了"不讲理"文章,很难令人信服,更别提思想性了.  相似文献   

10.
海峡两岸长期的隔绝给历史研究造成了诸多障碍,这在中华民国史的研究中表现得格外明显.笔者在台北"国史馆"查阅档案时,偶然发现颜惠庆的人事档案,在他的档案登记表上赫然敲着"投共"两字,并附有部分港台报刊在颜惠庆"投共"和去世后对他的报道和评论.虽仅薄纸几张,但已能折射出1949年前与后,对于这位中国近代史上著名外交家截然不同的"盖棺论定".  相似文献   

11.
一 10年光阴,新闻评论一路奔波,今日似乎走到十字街头,四处观望,何处可去?与四五年前媒体不约而同地把评论作为新的"阅读率增长点"、进而催生了新闻评论繁荣的局面相比较,笔者却认为,现在人们对新闻评论的兴趣正在减弱.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7,(8):23-28
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我国媒体市场化、受众地位的增强,我国新闻评论经历了由"论"及"评"的转变,如今在自媒体环境下,意见表达呈现出多元性和无序性,述评这种能够整合新闻、观点甚至是情绪的评论形式,则引领着新闻评论由"评"向"论"的再次转换。在话语方式和主体意识上,新闻评论则从"教育者"向"批判者"和"揭秘者"转换。写作风格上的地摊文学化、表达方式上的述评化以及表达功能上的情报化和智库化是自媒体时代新闻评论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3.
涂光晋 《现代传播》2006,1(1):30-33
本文认为中国新闻评论文体源流是源远流长的论说文,从"百家争鸣"、"处士横议",到治"经世致用"之学,写"经世致用"之文,中国历代知识分子不仅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也有着"文人论政"的理念与传统.所有这些,都成为中国新闻评论厚重的精神与文化积淀,给今天的新闻评论以滋养,也给今天的新闻从业者乃至中国的知识界以思考.  相似文献   

14.
我去年写过一篇评论《我不是小编,我写的不是文案》,批评社交媒体对新闻专业价值的谋杀,生产者"小编化",新闻内容"文案化"。"文案"本来是商业系统的一个概念,用来表现策划者已经制定的创意策略,以语辞、说辞、修辞进行广告信息内容表现,以推广和营销为目的。时间过去不过一年多,如今不仅媒体内容被"文案"所"殖民",我们的日常话语也充满了"文案"味儿。  相似文献   

15.
杨嘉琪 《视听》2022,(4):64-67
新媒体时代,后真相事件频发对媒体的公信力和舆论引导力造成了极大损害,也给新闻评论带来了巨大挑战.当"快餐式"的信息无法满足受众知情与舆论引导的需要时,能够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相的主流媒体评论就凸显了巨大价值.《新闻1+1》节目坚守理性原则,在多元的舆论场中通过对即时热点的追踪、优质内容的打造及社会敏感话题的触及传递...  相似文献   

16.
诗文评论及史学评论类著作出现较早,唐吴兢《西斋书目》始设"文史类",专收诗文评论、史书评论著作,为北宋官修目录所沿用.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从"文史类"内析出论史者,创设"史评类","史抄类"亦渐被析出.明代焦竑《国史经籍志》首次提出"诗文评类","文史类"被取而代之.祁承爜《澹生堂藏书目》兼取众目之长,同时增设"史抄类"史评类"诗文评类"三大类,突破了先前文史相杂的观念,进一步厘清了史评、史抄的界限.《四库全书总目》则对此类文献作了最后的界定和归类.  相似文献   

17.
在电视新闻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快节奏、大容量使得一些节目的快餐化倾向日趋明显。在这一背景下南京电视台推出的新版《社会大广角》却把节目定位在追踪新闻背后的故事,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在整档节目中融入评论色彩,强调评论,故事,人物。在这样的理念支撑下,节目一开始就有别于一般以动态的资讯和社会新闻为主的电视新闻节目,把追求厚度和深度作为栏目努力的方向。同时,将  相似文献   

18.
牛炳文 《新闻界》2008,(2):54-56
新闻故事化具有着明显的情节逻辑特征,表现着不可回避的偶然性本质,目前源于大众性误区的新闻"泛故事化"风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假新闻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旨在于分析批评电视作品<苏园六纪>的不足之处,从而探究"园林"与"昆曲"内在的美学关系.将<苏园六纪>的园林美学思考化成了优美的画面和富有诗意的语言.但该片最大的遗憾和疏漏是忽略了意象群体的"灵魂"--昆曲,没有将其作为重要符号在片中加以表现和运用.园林与昆曲在精神本体上密不可分."昆曲"应该成为这部"园林"题材电视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叙事元素,甚至是"灵魂"式的符号,并通过电视手段很好地加以表现.而这样的缺陷,在本文看来,似乎远大于"解说词过多、镜头太满、解说词与画面艺术质量比重失调"等有关专家学者所评论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0.
体育新闻评论的新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钢花 《新闻界》2008,(1):76-77
本文认为体育新闻评论的新趋势有:"新闻化"特色不断增强、"多元化"趋势明显、"专业化"与"平民化"的体育新闻评论各行其道、"解读"趋势——深度评论发展迅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