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档案起源于何时是研究档案学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也是长期困扰人们、纷争不下的问题之一。本文拟以档案起源问题的研究历史与现状为出发点,剖析多年来人们在档案起源问题认识上的局限性、以期抛砖引玉,得出正确的结论。一、探讨档案起源问题的简单历史回顾档案这一古老的事物其历史源远流长,而档案学成为一门学科,在我国则是近代的事。民国时期,一些学者已开始研究档案起源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档案工作从先秦到明清经历了长达3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壮大.本文着力从档案的起源、各个历史时期档案收集与管理工作的发展状况等方面勾勒出中国古代档案工作沿革的清晰脉络,揭示古代档案管理方面的丰富经验和优良传统,为当今档案工作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3.
档案被称之为“历史记录”,所以,不论何种档案,便和历史天然结为一体。档案工作者强调档案的现实性和现实意义,这是不错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任何档案都归结为“历史价值”。有些人一听说档案归结为史,便视档案为昨日黄花,就不重要了,档案工作也就不重要,可有可无了。事实恰恰相反,不懂得不看重档案的“历史价值”,也就无所谓“档案意识”。研究档案史的档案学者,在研究中国古往今来的档案、档案工作和档案机构的发展历史的时候,总要联系到中国古来特有的史官和史馆。老子是周朝的柱下史,档案学者考证认为老子是周朝的档案馆…  相似文献   

4.
中外档案学家和有关学者,围绕档案起源问题,在档案学术界内外进行了许多探讨。许多历史事实表明,档案并非自人类出现就同时产生的,而是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和记录。那么,中国古代档案是缘何而生又是怎样产生的呢?这可以从原始宗教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去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5.
何振 《档案管理》2009,(2):71-71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档案事业源起何处,又将去往何方呢?发展的规律与动因是什么?这些问题一直以来都吸引着我国众多档案学者的研究视线.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档案工作从先秦到明清经历了长达3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壮大。本文着力从档案的起源、各个历史时期档案收集与管理工作的发展状况等方面勾勒出中国古代档案工作沿革的清晰脉络,揭示古代档案管理方面的丰富经验和优良传统,为当今档案工作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户籍档案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本文按照社会地位的不同,把中国古代的户籍档案划分为四类,即宗室户籍档案、官员户籍档案、赋役户籍档案和贱民户籍档案,并从户籍档案的内容、机构及管理等方面出发,对其起源、演变和发展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
覃兆刿,湖北荆州人.1987年6月湖北大学毕业.现为湖北大学"琴园学者"特聘教授、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是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教育部档案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档案学会理事、中国档案学会企业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档案学会常务理事、武汉市档案学会副理事长、湖北大学企业档案与知识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相似文献   

9.
邓羽 《兰台世界》2015,(2):63-64
习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历史的见证,既是历史文化,也是档案文化。通过分析"行通济"习俗的起源及现代化转型,阐述了"行通济"的文化内涵及其档案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有关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的实践及理论探讨虽受到学者与公众关注,但是有关我国档案利用历史演变历程的内容却鲜有系统论述.文章试图从历史主义视角对中国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演变过程与特点做较系统梳理,力求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期对当今中国档案信息资源开放利用的发展与路径选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档案的起源是文明起源的重要内容,档案的产生是文明形成和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殷商甲骨档案作为我国现存最早最系统的档案,在学术理论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意义.针对近年来学术界时其档案性质的质疑,本文通过对其档案属性的分析与研究,以历史主义的思想证明了甲骨卜辞珍贵的档案价值.循着甲骨来探寻历史的足迹便可以发现一部厚重的殷商文化史,是甲骨卜辞虔诚地帮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走向几千年以前的王朝.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茶的源产地,利用茶叶的历史也已有四千多年.自唐代陆羽著<茶经>后,千余年的用茶经历,使人们对茶的起源、栽培、制作、功效、文化等等,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然而,在档案研究领域,迄今为止,对茶叶样品档案(以下简称"茶样档案")的研究尚未真正展开,有关研究文献也相对贫乏.有鉴于此,笔者就自己多年的园林文物档案管理工作实践,从中国茶叶博物馆目前所陈列、所保管的茶叶样品的实际管理情况出发,对茶样档案的建立及其相关问题作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正>一、档案与图书的相同点1.档案与图书的起源相同。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历史的国家,档案伴随着早期的图画、麻绳记事以及文字的产生,也走过了五千年的风风雨雨档案,这些档案把中华文明一一记录下来,成为现代中国人最宝贵的财富,有了这些档案资源,我们可以更加了解我国的文化、我们的祖先早期的活动以及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这些档案对于未来中国的发展同样意义重大。从世界角度来看,档案对于记录人类文明作出的贡  相似文献   

14.
1839年,法国政府宣布达盖尔发明摄影术,摄影术很快就风靡整个世界.1840年鸦片战争后,摄影术随着外交官、传教士、旅游者及入侵者的涌入而传入“古老而神密”的华夏大地,使中国有了照片,而能够反映社会发展历程的,就成为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照片档案.中国历史照片档案(以下简称历史照片档案)是指摄影术传入中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一百余年里,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形象记录.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历史史书中,《史记》是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著作.它是一部研究汉武帝以前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记述了许多档案方面的工作和思想,对研究中国古代档案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章就《史记》中涉及到的档案思想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档案形成规律是档案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何嘉荪、潘连根在《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发展的正确道路》一文中就高度地评价了它的理论意义,认为该理论的提出是中国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中国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在这篇文章中,两位学者也指出了档案形成规律的所包括的一些重要内容:文件向档案转化的条件、档案形成规律与全宗理论的关系、档案发挥作用的规律等.[1]笔者通过文献调查,发现对于档案形成规律,许多档案学者都曾撰文论述,但总的来说,主要是集中于对传统载体档案形成规律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而研究电子档案形成规律的很少.与传统载体文件(档案)相比,电子文件(档案)有着许多不同特点,那么,原有的理论描述是否也同样适用于电子文件?电子文件转化为电子档案有些什么样的特殊性呢?笔者以为,对电子档案形成规律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明确认识文件转化为档案的条件,就可以弄清档案与文件的重要区别与联系,就会懂得档案的形成规律,有助于完整的收集档案,科学地鉴定档案价值,自觉做好档案工作."[2]因此,本文拟对传统文件转化为档案的三个条件是否仍然适用于电子文件的转化进行相关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7.
看了诸多有关档案起源的文章,作为一名档案工作者,本人也对档案的起源与发展有了兴趣,在这里集百家之言为一体,对档案的起源与发展略作一谈. 首先,档案的起源研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档案的性质、种类、发展规律,同时还涉及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语言文字学、图书馆学等各学科的知识.因此,探讨档案的起源对档案史学理论的研究无疑会起到良好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品牌是市场营销中的一个术语,是指能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资产.优秀的医院文化根植于厚重的历史文化沉淀,探索文化就必须了解历史.档案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原始信息资源,医院档案作为医院各项活动的历史记录,它所记录的是当时医院的一种文化,其丰富的内容展示出独有魅力的文化特色,医院档案自然就具有文化性的特征,是一种文化现象.所以,二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也可以说,档案是打造医院文化的源动力,没有系统、丰富的历史档案作支撑,追溯文化起源甚至繁荣悠久的医院文化只能是泛泛而谈.  相似文献   

19.
西方档案学对中国档案学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档案工作的整体发展水平领先于西方 ,但中国档案学产生晚于西方。中国档案学的研究对象局限于档案现象 ;而西方将档案学的研究对象扩大至广义的文件现象。中国档案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 ,侧重于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 ;西方档案学以不同的哲学思想为指导 ,运用多门学科的研究方法。中国许多档案学者或缺良好的高等教育 ,或缺丰富的实践经验 ;而西方档案学者大多两者兼具。中国档案学应该借鉴西方档案学的长处。  相似文献   

20.
近两个世纪的考古发掘证明,最古老的档案,起源于人类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时期.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印度以及古代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是最先进入奴隶社会的地区,自然也是最早产生档案的地区.已发现的档案有古埃及的石刻档案;两河流域的泥板档案;古代印度的树皮树叶档案以及中国的甲骨档案.现代许多学者从事研究古代东方国家的古老档案,所以泥板档案与亚述学就诞生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