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一、树立语法修辞观念,用规范的尺度去衡量原稿作为一个编辑,他的主要任务是审读原稿。审稿要注意政治思想性,注意科学内容,注意篇章结构,自然也应该注意文字的表达。语法研究语言的结构规律,要求用词造句符合这种规律。修辞是在语法正确的基础上运用适当的手段,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要求作品文字准确、鲜明、生动有力。因此,可以概括地说,语法讲的是结构对和不  相似文献   

2.
孙力 《声屏世界》2005,(6):35-36
广播的“声情并茂”和电视的“声画和谐”都离不开语言。正因为广播电视对语言传播起着不可替代的引导作用。才在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对社会成员起着示范作用,以至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某个字音、某个词、某个句式到底哪个正确.哪个不正确。人们可能不去查字典。而是说“广播上是这样说的”、“电视上是这样讲的”。广播上、电视上的说法无形中在民间成了判断语言使用正确与否的标准。  相似文献   

3.
所谓“镜头语言”,是指运用形象的类似电影电视的画面或画面组合的文字表达来表现事物的一种语言方式。电视作为艺术的表现形式,在叙述故事、表达思想、展现生活的创作过程中形成了比较合乎规范的电视语法,由“单词”到“句子”,到“段落”,到整部影片,有着近似作文的文法及修辞等技巧和手段,这些就构成了电视的独特语言。其实,镜头语言并不是现代电视人的专利,  相似文献   

4.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着一套属于自己的语法体系和修辞方法,那么,电视语言中的画面语言既然是一种语言,必然也同样具有一套属于它自己的语法体系和修辞方法,本文所论述的,就是笔者多年来对画面语言的语法与修辞问题的研究所见。  相似文献   

5.
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一贯重视公文、报刊、出版物的语法修辞问题。《人民日报》早在1950年就发表社论:《为祖国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并连载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以期引起大家对语法修辞的重视。毛泽东同志后来在号召各级干部认真学习的内容中,就有“词章学”这一项。毛泽东  相似文献   

6.
语法和修辞是现代汉语语言学研究中的基本现象和问题,讲求的是语言科学和语言艺术。电视新闻报道应该像报纸新闻一样,讲求语法和修辞规律,并以艺术和修辞的形式报道新闻事实。比喻、象征、拟人、双关、借代、对比、排比等修辞格同样可以运用到电视新闻语言中。如果运用得当,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报道效果。在央视"焦点访谈"播出的《难圆绿色梦》中,就恰当地运用了一些艺术和修辞手法,从而使作品增色不少,加大了报道的深度和力度。本文通过对《难圆绿色梦》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的分析与研究,拟表达这样一种思想和认识:电视语言艺术值得进一步挖掘和探究,电视语法学和电视修辞学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凌越 《视听纵横》2007,(4):109-110
有声语言创作是指传播主体(播音员、主持人)对文字语言和内部语言(腹稿)进行的“转化”,而非仅仅在声音形式上的“转变”。“达意、表情、言志、传神”,成为转化的目的与归宿,贯穿创作的全过程。它通过语音体现,语音表现的功力却远远超过语音本身。语言包括语音、语法、修辞等等,因此,通过语音要体现的,实际上涵盖了语言的所有内容。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修辞学和叙事学具有内在的关联结构和通约逻辑。有别于经典叙事所擅长的语言修辞模式,数字叙事客观上呼唤“数字修辞”这一全新的修辞理念。所谓数字修辞,意为面向数字文本的一种修辞观念、形式与实践。融合新闻叙事的数字修辞原理,可以从修辞本质、修辞语法、修辞情景和修辞效果这四个维度加以综合分析。在修辞本质方面,融合新闻超越了传统的修辞劝服模式,越来越多地转向界面引导,由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义生成方式——引导式生成,即在用户的参与中实现某种“共享”的意义生产。在修辞语法方面,融合新闻通过语义规则维度的程序设定、文本结构维度的时空操控、意义路径维度的情节决策,重构了一种基于互动的叙事语法。在修辞情景方面,融合新闻的情景修辞主要体现为对故事情景的创设,对新闻现场的模拟,以及对混合情景的再造,从而在情景维度上重构了文本语义感知的元语言系统。在修辞效果方面,融合新闻沿着文本故事和体验场景两个维度,拓展了新闻叙事的情感向度,构建了一种基于情感认同的现实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9.
陆玲 《新闻界》2000,(1):39-39
广播是凭借电波传播,以声音为表达手段的大众传播工具,它是以声音为传播符号,诉之于人耳的。广播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广播语言必须通俗易懂,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顺耳,而且一听就能听的清楚,听的明白,这里就涉及了广播语言的口语化问题。 误区之一:将口语化等同于庸俗化 语言的口语化是指用多数人所熟悉的词汇,按照汉民族语言固有的语法规则,以及常用的句式表达内容。老舍曾说过,“世上最好的文字,就是最亲切的文字。所谓亲切,就是普通的话,大家这么说,我也这么说”。①但是“大家这么说,我也这么说”并不是对群众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0.
光影皆笔法     
徐斌 《新闻实践》2008,(11):F0003-F0003
在照片画面中,光影处理、色彩布局、构图取舍等,都属种种形象语言,它们有时表现为一种语法、一种修辞,有时则上升到一种深层次的“笔法”。  相似文献   

11.
汤兆斌 《大观周刊》2013,(2):158-158
很多初中英语教师感到语法教学很棘手.有些教师不重视语法教学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英语语法是英语语言的结构规律,是词形变化和用词造句的规则的总和.是英语语言的“骨架”,包括词法和句法。语法是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语法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语法,更好地进行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实践活动。学生英语语法掌握得如何.更是会直接影响到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相似文献   

12.
科技写作中语言运用的最大信息量原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司有和在传统写作学中,追求语言运用的质量时,强调的是语法的规范、修辞的完善。在科技写作中,仅仅如此就不能满足表述科技信息的需求,还要强调语言运用的最大信息量、最佳交际效果和最小信息差三个原则。本文先说...  相似文献   

13.
短信被称之为“第五媒体”。短信可以发送声音、图像,但字依然是短信最主要的传播媒介。短信语言是社会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对社会语言环境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本将分析短信语言的影响以及探讨短信语言的修辞。  相似文献   

14.
语言美就是用文明、优美的语言来进行语言交流,而修辞是有效使用语言的艺术,是语言表达的高级手段,是语言美的集中体现。本文通过汉英两种语言在音韵修辞、词义修辞和结构修辞等修辞方式的探讨和比较,来说明修辞是表达语言美一种非常重要和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词序,指的是词语在词组或句子中的先后排列顺序(或词素在合成词中的排列顺序),有人也叫它做语序;对汉语来说,它是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同虚词一样,能够表示一定的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因此,词序不同,或者词序改变了,就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词序不同,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也就随着不同,如:“思想解放”是主谓结构,组成部分之间是主谓关系;“解放思想”则成了动宾结构,组成部分之间是动宾关系。(2)词序不同,结构关系未变,但意义改变了,如:“北京的早晨”是偏正结构,说的是何处的早晨;改变为“早晨的北京”,仍是偏正结构,但意义变了,说的是何时的北京。(3)词序不同,结构关系未变,所表达的意思虽然基本未变,但所强调、所突出的对象却有所变化,如:“北京、上海和天津”与“天津、北京和上海”就有所不同。(4)词序变了,组不成什么语言结构,因而,既不能表示什么语法关系,也不表示什么意义,如:“产品质量很高”,转化为“产品高很质量”,就只是几个词的胡乱堆积了。正  相似文献   

16.
时下的媒体已经进入“读图时代”,新闻工作者为了巩固自己的阵地,就要写出更多更好的能吸引受众的文字新闻来。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简洁、形象生动、富于特色等特点,提高文字新闻质量。从语音、选词、句式、修辞等方面锤炼新闻语言,提升语言修养水平。存在的  相似文献   

17.
丁涛 《新闻窗》2006,(4):31-32
电视创作是“形象、理念、感情”三者的统一。电视的特点决定它主要是以画面语言即用“形象”说话的,但说什么话,对谁说,以什么方式说,这里就涉及“理念”和“情感”的问题。对此,在电视界存在声画“两张皮”现象的今天,电视新闻画面的“细节”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笔者认为:要拍出令观众满意的电视新闻作品,使电视纪实语言凸现出“人本化”的新理念,就要突出“细节”描写,这是电视新闻创作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区别“生活语言”和“工作语言”。本来,作为电台电视台主持人最起码的条件就是应该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为何要特别提出区别处理“生活语言”和“工作语言”?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地方台的节目主持人来自当地,土生土长,乡里乡亲,说普通话虽说是工作需要,但面对乡亲,在乡音浓重的当地说普通话,人们是难以接受的。要么说你“山东驴子学马叫”,要么不与你交心。那么,作为一个地方台的播音员、主持人如何处理好这两种语言,做到工作不受影响,又生活自然得体呢?  相似文献   

19.
句子中相关成分的搭配问题《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李兴昌句子中2个相关成分能否搭配,决定于下列3个方面:①是否符合事理;②是否符合语法规则;③是否符合语言习惯。比如,可以说“种庄稼”,但不能说“种石头”,因为后者不合事理,谓语动词“种”同它的宾语“石...  相似文献   

20.
大凡一篇读来能够引人入胜的作品,不管其篇幅如何,都是熔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炉,集语法、修辞逻辑于一体的。读《新疆日报》1992年10月25日第四版所刊李念东的《能不忆八农》,(以下简称《忆》)笔者就有如斯之体会。散文《忆》写作者离校20年后重返校园的所忆所见所闻所感,可以说,这是一篇赤子献给母亲的报恩歌,是学子捧给母校的感怀诗。如果说,语言是人们思维交际的工具,那么,修辞便是驾驭语言的艺术了,一篇文章成败与否,仅语言方面而言,修辞——遣词造句方面所下的工夫的大小,便是决定的因素了。且看《忆》文在修辞方面是如何表现的。据粗略统计,这篇短文所用辞格达22种之多,这在一般散文中是比较罕见的。文题《能不忆八农》运用反问——用问句的形式表示对事物的判断,具有语气坚定、感情强烈,气势逼人之特点的修辞方式——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心,作者的答案虽肯定,但“为什么要忆”、“忆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