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葛璟璐 《传媒》2021,(23):35-37
科普期刊一方面积极倡导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普及方面成效显著;另一方面对青少年处理实际问题能力、参与公共事务能力的培养上尚显薄弱.本文从青少年科学素质内涵定义出发,围绕科普期刊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进行研究与讨论,在肯定科普期刊对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的同时,指出依然存在表现形式单一、精品栏目凤毛麟角、服务科学素质提升意识薄弱等问题,建议科普期刊从提升阅读理解度、加强媒体融合、联系生活实践等方面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2.
科普期刊肩负传播知识、普及科学的社会责任,是我国科普事业的有效载体.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科普期刊单一的传播形式已不能适合广大读者的需求,也成为制约期刊发展的障碍.科普项目能提供政策扶持和资金倾斜,助力科普期刊多渠道发展.文章以《农村新技术》为例,探索科普期刊参与科普项目,带动期刊发展,提升期刊影响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科普期刊必须坚持“科学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普期刊必须坚持"科学性"牛二芳【太原】科普期刊在科学普及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是由其特殊性决定的。科普期刊一般为月刊或双月刊,出版发行周期短、信息量大,有优于科技图书的一面;又因其内容叙述较为详尽,不同于新闻报道,有优于报纸的一面;再因其可以反复...  相似文献   

4.
科普期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科普期刊面临新的内涵转变,科普需要在西方大众化、通俗化的科学发展内涵基础上加入创新发展,期刊也需要从知识生产者转向知识服务者。为此,科普期刊需要将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转换为上下结合的发展模式,以平台型和生态型思维契合科普期刊的发展创新,基于自身定位明确科普期刊个性...  相似文献   

5.
席志武  徐有军 《编辑学报》2021,33(4):434-438
在融媒体时代,科普期刊作为科学传播和科普教育的核心力量,亟需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转型升级.本文以2020年度50种"中国优秀科普期刊"为主要研究对象,具体分析了当前科普期刊的新媒体运营状况,并立足于用户思维、品牌意识、平台矩阵3个方面,探讨了融媒体时代科普期刊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6.
科普图书是提高读者综合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的知识普及性读物。为提高科普图书质量,更好地为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服务,目前在维吾尔文科普图书编辑中应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一、处理好编辑与作者的关系编辑审稿作为创造性劳动,应贯穿于科普图书编辑  相似文献   

7.
杨静 《采.写.编》2021,(7):135-136
在少儿科普期刊发展进程中,期刊编辑作为影响少儿科普期刊发展的直接因素,能以期刊编辑综合能力,助力少儿科普期刊向更好的态势发展.新媒体时期为少儿科普期刊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对少儿科普期刊编辑现有的期刊编辑能力形成冲击,需少儿科普期刊编辑具有新媒体期刊编辑能力、思维,推助少儿科普期刊向新媒体方向发展.对此,立足于新媒体时期对少儿科普期刊带来的机遇,分析新媒体时期少儿科普期刊编辑应具备的能力,提出新媒体时期少儿科普期刊编辑跨界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科普期刊是科技期刊中市场化程度最高的期刊类别,也是我国的主流科普阵地之一。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面对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新要求和媒体融合大势,科普期刊对社会公众仍具有独特的科普价值。这种价值的持续彰显和充分实现,需要科普期刊办刊者坚持守正创新,以专业化的内容、精品化的定位、特色化的营销、新颖化的形式,推动科普期刊沿...  相似文献   

9.
在网络、新媒体快速发展以及文化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科普期刊普遍感到困难重重。气象科普期刊《气象知识》面对挑战,科学研判科普期刊发展形势,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在传播学理论指导下,主动优化调整定位、精心策划专题、加强发行推广、建设人才队伍,实现了发行量由不足4 000份到6万份的飞跃,有效扩大了科普覆盖面。  相似文献   

10.
对科普期刊辩证逆向思维的新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并不是对待任何事物都能采用辩证逆向思维,但科普期刊的编辑学会使用辩证逆向思维看待问题,将有利于对科普期刊编辑丁作内涵的认识与理解.并有效地指导期刊编辑T作的实践活动。本文拟从科普期刊编辑的角度,利用辩证逆向思维方法,试对当前科普期刊中几个带有普遍性、实质性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以求从期刊编辑学理论和实践上获得新的认识和提高。  相似文献   

11.
结合科普研究与实践,深入剖析科普智库建设的现实逻辑,指出专业科普智库缺乏,影响了支撑覆盖广泛的、庞大的现代科技馆体系作用的发挥。鉴于科普具有非常明显的跨领域、跨学科的特征以及决策影响的广泛性,提出了科普智库的定位和内涵等基本要素。根据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要求,分析了科普智库建设的人才、内容生产和考核评价三个关键要素,提出要加强对科普智库建设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和思考,科普智库需针对我国科普事业发展和科普产业需求的全局性问题、重大问题等开展前瞻性、长期稳定性研究,推动我国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结合科普研究与实践,深入剖析科普智库建设的现实逻辑,指出专业科普智库缺乏,影响了支撑覆盖广泛的、庞大的现代科技馆体系作用的发挥。鉴于科普具有非常明显的跨领域、跨学科的特征以及决策影响的广泛性,提出了科普智库的定位和内涵等基本要素。根据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要求,分析了科普智库建设的人才、内容生产和考核评价三个关键要素,提出要加强对科普智库建设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和思考,科普智库需针对我国科普事业发展和科普产业需求的全局性问题、重大问题等开展前瞻性、长期稳定性研究,推动我国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大医精诚 无问西东:中西医结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纪实展”作为中国科技馆2020年策划并推出的应急科普展览,是快速开发应急科普展览的一次成功尝试。本文总结和梳理了该展览在主题提炼、设计思路、形式设计、展品征集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提出了对于应急科普展览在策展机制、选题策划、展览内容和形式以及延伸传播方式等问题的思考和对策,以期为科技馆界进一步做好应急科普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科普存在学术内涵和政策内涵。随着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科普的需求普遍增长,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明显提升,出现了普及内容前移、传播手段现代化、参与主体多元化等新特点与新挑战,科普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伦理问题,这就要求对科普工作应该确立何种伦理立场进行深入思考。本研究基于对科普的学术内涵和政策内涵的辨析,结合当代科普的新特点分析其面临的伦理问题,从功利论、义务论、契约论、德性论等提出科普应坚持的伦理立场,提出将负责任的科普从倡议落实到行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流动科普是补齐基层科普短板、促进科普公平普惠的重要形式和手段,经过多年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随着时代发展,传统的以基础科学为主的资源内容已难以满足基层公众的实际需求,资源建设存在一定的问题。《现代科技馆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强调要深化科普资源供给侧改革,创新科普内容、形式和手段,建立流动科普资源库,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中国科技馆提前布局流动科普资源主题化、模块化开发,已初步形成流动科普资源库,并进行了实践,积累了经验,为下一步做好精准化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科技期刊服务浙江区域创新资源科普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海鹰  田甜 《编辑学报》2018,30(1):13-16
在文化产业改革和互联网影响的背景下,科技期刊如何利用区域创新资源开展科普活动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现阶段,科技期刊跟区域创新资源和科普的融合存在问题.如果能够完善三者间的融合,不论是对科技期刊本身还是对区域创新资源和科普宣传都有积极的提升作用.结合浙江省在区域创新资源环境下科技期刊做出的有关科普化探索,分析三者间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为研究科技期刊如何利用区域创新资源开展科普活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以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社会普法实践为研究对象,聚焦微信平台,分析了现有普法宣传实践在内容表达、信息推送、信息传播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具体从精准化、实效化、常态化、特色化四个角度出发提出优化策略,建议微信平台社会普法可以依照数据分析普法需求,明确特性精准利用媒介;结合法律传播思想,创新档案普法宣传内容;利用制度推进协同合作,集聚资源保障持续普法;强调公民法律角色,宣传档案法治实践。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科技无所不在,科普工作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关系到国家竞争力,也涉及到人们的生活。从必要性、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实践的主要形式等方面对高校开展科普工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港澳地区阅读推广活动介绍及启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介绍了港澳地区阅读推广活动,在分析港澳地区阅读推广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对大陆地区全民阅读活动的推进,尤其是利用公共图书馆推动阅读推广活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创新科学技术和普及科学技术是科技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科学传播已成为普及科学技术的主要形式和重要内容。科学传播对于向公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和方法,引导公众支持科技,参与创新具有重要作用。新时期的科学传播正面临看公众科普需求迅速变化和传播形式不断创新的机遇与挑战,传统的科学传播方式对公众的影响力和效果呈下降趋势,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势必引发科学传播方式的变革。只有及时适应公众科学技术普及需求变化,加快创新科学传播方式,才能不断提高科学传播效果,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创新科学技术与普及科学技术的协调、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