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共新闻”(publicjournalism)是美国 1 990年前后出现的新的理论 ,美国媒介为此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公共新闻”在美国学术界引起了争议 ,同时也在新闻传播实践中总结了一系列原则和策略。本文通过对这一理论的梳理 ,分析了它的理论价值、现实作用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网络社会下,电视媒体受到了很大冲击,城市台民生新闻节目遭遇空前的挑战。《新闻广角》从艺术与新闻的交融、去电视化的品牌战略和公共新闻转向等创新,实现了媒介形式、媒介表征和媒介意识的"再媒介化",为自身赢得新的生存和发展机会,某种意义上实现了"逆生长",也为城市台在智能传播时代的新闻实践探索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介"。速度快、传播广、影响大等特点让网络媒介具有了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传播优势,但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危机。网络新闻报道失实就是其中之一。本文从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虚假新闻的新特点入手,对网络新闻失实的表现和容易出现失实的媒介及领域进行梳理分析,最后从制度建设、行业自律、媒体管理、新闻从业者职业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反思,为增强网络新闻公信力、营造健康网络环境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公共新闻":一种公共领域的新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伟 《新闻知识》2006,(1):22-24
“公共新闻”(public journalism),又被称为“公民新闻”(civic journalism),是发轫于美国,激发了美国新闻传媒为此做出一系列探索性新闻实践,在澳大利亚也引发了一系列争议的一种新理论形态。本文对公共新闻学与传统新闻学的新闻理念作一比较,文章认为美国新闻界对“公共新闻”的关注、争议和实践探索,是美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传播状况对传媒角色——“公共领域”阐释和思考的结果。并试梳  相似文献   

5.
“公共新闻”这一实践活动最早于20世纪90年代出现在美国。“公共新闻”又被称为“公民新闻”,它的特点是新闻报道与媒介活动相结合,新闻传播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还以组织的身份介入到公众事务中,发起公民讨论,组织各种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使公共问题最终得到解决。在我国电视新闻媒体中,江苏卫视的《1860新闻眼》率先走出了一条“公共新闻”之路。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传播渠道的日益多元化,我国媒介环境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媒介环境的变迁导致政府新闻发布制度面临的诸多问题也接踵而来。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实施、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出现、网络民主的流行以及媒介全球化的发展,都对我国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影响颇深。对政府新闻发布制度进一步进行探析和思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网络时代的虚拟特质,使新闻信息传播得到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媒介伦理失范现象的出现。本文通过对我国当下新闻传播伦理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了各种虚假新闻信息的泛滥、媒介审判现象、人肉搜索的负面效应等新闻传播伦理问题对人们正常生活和价值导向产生了严重影响,进而影响到我国网络舆论环境积极向上的氛围,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8.
邢雪 《新闻窗》2010,(6):117-118
新闻传播专业主要培养报纸新闻、广播电视新闻和网络新闻等大众媒介的应用型新闻人才。新闻传播专业的属性决定这是一个重实践的专业,而我国目前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比较薄弱.表现在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9.
群体传播是网络传播的重要特征,人人都是传者和受者.群体传播时代,UGC(用户生产内容)网络新闻信息传播成为我国网络新闻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个人化、社交化、社会化和娱乐化等基本特征.在实践过程中,由于新闻价值观、网络平台利益驱动、新闻报道实践方法等原因,UGC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存在着虚假新闻、标题党、新闻侵权等问题.本文从传者的新闻素质、用户的法律意识、网络平台、网络推手、自媒体等多角度入手,深入探讨了实现UGC网络新闻信息健康传播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0.
何晶 《新闻世界》2011,(8):141-142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公民媒介素养的提高,使传统新闻发言人制度发生变化,并催生了网络新闻发言人这一特殊形态。本文试分析网络传播环境下,新闻发言人与媒体记者博弈机制的变化,揭示这种沟通机制网络化背后信息传播环境的日益开放。  相似文献   

11.
新闻传播环境是新闻传播活动赖以进行的多种条件和状况的综合,也是一张无形的控制新闻传播效果的网络。所以,在新闻传播中要重视新闻的传播环境,特别是其社会环境。法兰克福学派的西方批判理论认为,媒介不仅是国家话筒、权力工具,它还是国家加以利用维护意识形态,传递统治阶级意志的工具,甚至他本身就是意识形态,直接履行社会控制的职能,维护国家统治的合理性。固所以,媒介的强大功能与我国近代以来直到如今的传播环境决定了我国媒介“喉舌论”演绎至今的必然。  相似文献   

12.
公共新闻的意义决不仅仅限于新闻界内部,而是一场意义深远的社会运动,它不仅对我国目前的新闻改革具有借鉴意义,同时,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公共新闻更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本文尝试从拓展公共新闻的实践主体、提高公众媒介素养、加强民意调查和媒介联动、推进传媒体制改革四个方面探讨公共新闻在我国发展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公共新闻活动的实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简要分析美国公共新闻运动的基础上,对中国公共新闻活动是否高于民生新闻,中国是否可以复制美国的公共新闻以及中国公共新闻活动的实践误区进行了辨析。文章认为,虽然中国公共新闻活动的探索不是美国意义的公共新闻,但这种探索活动的本身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的媒介环境之下,新闻理论如何更好地与新闻实践相结合,是新闻传播学科一直探索的问题。新闻记者作为新闻报道的生产者,是这一目标的实现者。基于此,通过分析新闻记者在进行稿件生产过程中面临的新闻理论无法全面服务新闻实践的原因,提出改变现状的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15.
真实性和时效性是新闻最基本的特点,可以说是其生命。但是随着近些年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虚假新闻提供了完美的传播环境。虚假新闻凭借着传播速度快、传播途径多元等特点充斥着整个网络,不但对我国的网络环境造成了污染,其内容也极大地妨碍了社会信息的健康、正常交流,为社会带来了一股不正之风,很大程度上损害了正统的新闻媒体在大众心中的形象和地位。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对虚假新闻的成因做出分析,并针对其发生条件提出相对应的治理对策,以期为净化我国网络环境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公共新闻"自上世纪末在美国发端以来,引发了我国新闻界的思考和实践。"公共新闻"植根于公民社会,其诞生地的社会环境与中国文化传统和制度环境有相当大的差异。因此,全面了解"公共新闻"内涵,紧密结合中国文化和制度环境,深切关照当下国情和公共事务,恰当定位其在我国新闻实践中的角色,将是我国"公共新闻"实践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7.
由于受到商业化的干扰,台湾的媒介市场乱象丛生,不少有识之士对此深感忧虑。与此同时,产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美国公共新闻学概念在2000年以后随网络普及,使公民参与新闻的概念加速扩展,台湾不少人士引入公共新闻和公民参与概念进行本土实践。本文对此作了探讨,试图藉以观察中国大陆目前公民新闻的发展与走向。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6,(13):61-65
"标出性"原是语言学术语,在文化符号学中是研究文化现象的重要工具。本文以"标出性"理论为基础,从"正项、中项、异项"间的互动关系考察了中美两国间公共新闻的媒介生态环境。公共新闻在美国媒介环境中处于异项而被标出,在中国媒介环境中处于中项、"两头受压"的位置,需要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新闻道路。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不断改革和进步,网络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推动了整个社会媒介的变革。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网络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新闻行业的信息传播媒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新闻中的图片、文字、声音等不同数据信息呈现了更多的传播途径及表达形式。本文介绍了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详细分析了多重媒介融合叠加效应、传播多样化窗口效应、事件影响扩展波纹效应等,最后针对现阶段媒体在内容传播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注重新闻传播内容的丰富性、立足新旧媒介相互融合性、层级式的新闻事件开发制作的有效策略,为今后新闻行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民生新闻的网络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亮 《网络传播》2006,(12):42-43
作为一种新的报道理念和报道模式,民生新闻已经成为近年来我国新闻传播实践创新和理论探索的热点。特别在实践领域,从广播电视媒体到平面媒体,民生节目专版遍地开花,从关注百姓生活中的琐碎事务,到引导社会公共生活,其跨媒体的普适性、新闻内核的贴近性、受众话语权的扩张性,被演绎的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