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吴宓(1894—1978),字雨僧、玉衡,陕西泾阳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思想家、教育家和比较文学研究者。1926年至1937年,吴宓曾三度履职清华外语系代理主任。在此期间,他为清华大学外语系制订了外语教学培养方案,并为外语系学生亲自授课。吴宓在履职  相似文献   

2.
书评与广告     
知道吴宓,首先是从收在“人间世丛书”中的一本薄薄的小册《二十今人志》中看到的。作者署名译文,文风写得有褒有贬,亦庄亦谐,所以印象颇深;再较详尽地知道他,则是他的女公子所著《吴宓与陈寅格》一书,是“清华文丛”中的一种。 吴宓是以办与新学针锋相对的《学衡》而为世人所熟知──吴宓是站在乃师白璧德式的人文主义立场,一心保存古典价值,因而曾被人们指斥为反动与保守。11年后,《学衡》终于办不下去了。为了给他一些精神上的安慰,与他长期合作的中华书局在1935年,为他出版了印刷极为考究、十六开本的厚厚一巨册的《吴宓诗集》,其中不仅辑录了他1908至1933年间创作的990多首诗词、27篇诗文评论以及《空轩诗话》,还附了许多珍贵的照片。吴宓对此书的出版极为高兴,希望能在世人那里获得一个对他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闲话吴宓     
闲话吴宓■叶兆言最初知道吴宓先生,是把他当做新文学的反面人物。只知道这个人好抬扛喜欢吵架,保守得接近可笑,凡是胡适先生赞成的,他似乎都要反对。反对胡适也算不了什么大错,可吴宓还反对鲁迅,反对一大堆本世纪初大家认为是新的事物。他赞美文言文,反对白话文。...  相似文献   

4.
李月 《兰台世界》2012,(4):57-58
吴宓(1894—1978),陕西省泾阳县人。字雨僧、雨生,笔名余生,中国现代著名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曾在清华大学教授翻译术的课程,在学衡派所办的月刊《学衡》上发表过大量译著。著作有《吴宓诗集》、《吴宓日记》等。吴宓通过译介,有意识地归化整合传统文化,归化西方文化,用一种新思路来对民族文化进行传承建构。由于吴宓学贯中西,融通古今,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  相似文献   

5.
吴宓是反对新文化运动的保守派,但他与那些新文学作家并不是势不两立的。他虽然不赞成他们的文学主张,但与他们中许多人不仅多有交往,而且对于他们的作品也很关注。除曾公开撰文评价部分新文学作家的作品外,还在他的日记中时有品评。由于日记是较为私人化的文本,所以对于新文学作家的评价皆发自其内心的感觉,好就是好,坏就是坏,没有常见的那种遮掩讳饰。本文仅就吴宓对茅盾的《子夜》与老舍的《骆驼祥子》的评述做一简要的梳理,以助于我们重新认识吴宓这个人和他的文学见解。  相似文献   

6.
陈训慈与三十年代浙江图书馆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效良 《图书馆杂志》2002,21(12):69-71
陈训慈自幼受其长兄陈屺怀(同盟会会员)熏陶,发自内心的爱国热忱常常不能自已。“五四”前夕,在宁波效实中学读书的他便参与发起召开师生大会,又联合各中学成立学生团,集体进行拒约反日斗争。1919年,陈训慈入东南大学,治史于国学和史学大师柳诒徵以及梅光迪、吴宓门下。毕业后任教母校效实中学,开始投身于浙江思想文化史的研究,组织四明学会,出版《明铎》学刊。  相似文献   

7.
吴宓是反对新文化运动的保守派,但他与那些新文学作家并不是势不两立的.他虽然不赞成他们的文学主张,但与他们中许多人不仅多有交往,而且对于他们的作品也很关注.除曾公开撰文评价部分新文学作家的作品外,还在他的日记中时有品评.由于日记是较为私人化的文本,所以对于新文学作家的评价皆发自其内心的感觉.好就是好,坏就是坏,没有常见的那种遮掩讳饰.本文仅就吴宓对茅盾的<子夜>与老舍的<骆驼祥子>的评述做一简要的梳理,以助于我们重新认识吴宓这个人和他的文学见解.  相似文献   

8.
吴宓( 1894~ 1978),字雨僧,又字雨生,陕西泾阳人, 1910年毕业于陕西三原宏道高等学堂预科.1916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校.1917年赴美国留学,初入弗吉尼亚大学, 1918年转入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师从美国新人文主义的代表白璧德教授.  相似文献   

9.
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转换时局枢纽的大事件。它的发生,有多种因素,有内因外因,有近因远因。其中,又多是与东北大学学生运动相关,当时的东北大学则发挥了把学生运动和西安事变联起来的桥梁作用。一、办抗日大学办抗日大学是东北大学校长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针对中国民族矛盾不断尖锐化,逐渐明确的办学方向。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到北平的东北大学得到了张学的大力支持,又逐渐复苏起来。张学良特别强调继续好东北大学“,武要保全东北军实力,文要发展东北大”。“为办东北大学,本人已先后捐款约200万元,当初的在于培养实用人才,建设新…  相似文献   

10.
安俊、吴元丰、赵志强所著《锡伯族迁徙考记》一书出版后,日本加藤直人先生对该书有一评介,现摘译如下: 一 锡伯族,以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河流域为中心,散居在东北各省及全国。是个约有八万三千人口的“少数民族”。锡伯族并非新疆的土著民族,本来居住在东北的嫩江及松花江流域。但在十七世纪末归附清朝之后,受命数度迁徙,其中一部分是在十八世纪中叶,  相似文献   

11.
吴宓与甘肃     
吴宓(1894-1978)是清华国学研究院的筹建者。他在《研究院章程》中规定,研究院“以研究高深学术、造就专门人才为宗旨”,设国学科,其内容为中国语言、历史、文学、哲学等,培养以著述为毕生事业者和国学教师。他被校长曹云祥任为研究院主任,协助校长物色礼聘著名学者、宏博精深的教授任教,因之就有了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和陈寅恪四大导师。这个研究院培养了一大批国学家,其中也有甘肃的冯国瑞、司秋沄。吴宓还同甘肃的一些留美学生有过往来,对之奖掖有加。何以吴宓对甘肃这样情有独种呢?这是因为,陕甘自古一家人,更重要的是吴宓的嗣父吴建…  相似文献   

12.
李跃  张磊 《兰台世界》2013,(16):135-136
<正>柳诒徵(1879—1956),字冀谋,祖籍江苏镇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国学大师,在书法、历史学、教育学和图书馆事业上也卓有建树。17岁即考中秀才的他曾于多座学堂任教:1914年任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5年任教于东北大学、北京女子大学和清华大学,1929年任教于南京的中央大学。  相似文献   

13.
<正>东北大学体育场位于北陵东南侧,东北大学北侧,由张学良个人捐资修建,是当时全国第一座现代化体育场。作为培养训练"中国奥运第一人"的地方,被誉为中国体育走向世界的摇篮。1928年8月,张学良任东北大学校长后,非常重视体育教育,提倡"用健全的身体,求精妙的学问"。为方便体育教学,张学良个人捐资24万元,在东北大学北侧修建起一所现代化体育场。这座体育场是由我国著名建筑家杨廷宝先生主持设计,由天津基泰工程公司承建。体育场建筑面积3189平方米,呈  相似文献   

14.
<正>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沈阳的民族工业企业中,东北大学工厂最为著名。这是一所通过引进德国机械设备建立起来的近代化企业。尤其是张学良主政东北,特别是兼任东北大学校长时对其的积极扶持,使得这所大学工厂迅速发展,对东北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对东北民族工业的振兴,作出了不可  相似文献   

15.
吴宓(1894-1978),曾名玉衡,小名陀曼,字雨生(又作雨僧),别号藤影荷声馆主,陕西省泾阳县安吴堡人,是近代中国著名的诗人、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一生桃李满天下,被誉为"教授的教授",有"才子"、"诗人"之称,钱钟书、曹禺,李健吾、吕叔湘,张俊样、季羡林、李赋宁等都曾是他在清华大学外文系培养的学生.  相似文献   

16.
这张照片是1937年东北大学迁移到河南省开封市时,东北大学校部人员在河南大学校门前的留影.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占领东北三省,东北大学于当年9月26日迁到北京办学.由于教授不齐、设备奇缺、图书散失,东大以"借读"的方式,将部分学生安置在北大、清华、南开学习.  相似文献   

17.
陆仲熹(1927年1月1004年3月),江苏江阴石牌镇人。1942-1945年在江阴崇真中学(今张家港市后塍高级中学)上高中,1946年从江阴南菁中学高中毕业,同年考入中央大学体育系,1950年留校任教。1958年起,陆仲熹任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体育教研组副主任、主任,直至退休。他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体育教研组直属党支部书记。  相似文献   

18.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学家 ,早年留学美国 ,获博士学位后回国 ,先后在唐山交通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任教 ,主持建造了闻名中外的浙江钱塘江大桥。1949年10月 ,出任北方交通大学校长。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桥梁人才 ,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科学家 ,茅以升在学术界几乎是家喻户晓 ,但是 ,他对档案工作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却未必多少人知晓。一、对于档案和资料的区别。档案和资料本来是两个不同的范畴 ,但是 ,社会上有相当一部分人分不清档案和资料 ,以至错把档案认作资料 ,这在讲话、文章、新闻报道等各方面都有体现 ,我在一篇论文中作过详…  相似文献   

19.
张希尧是辽宁省西丰县人,东北大学理工学院化学系(以下简称“东大”)学生,曾经担任校学生会主席,深得当时校长张学良的器重。九一八事变后,张希尧与大批东大学生流亡到北平。当时,东北大学秘书长介绍给他一份薪水颇丰的工作,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拒绝了,全力以赴投身于抵抗日本帝国主义、收复东北失地的斗争中。
  张希尧到达北平之后,临时住在西单旧刑部街12号奉天会馆内。在他的请求之下,很快得到了张学良将军的接见。他与其他学生代表一道向张学良提出要求,立即出兵抗日。同时,提出以流亡北平的东北青年为基础,成立东北学生军,训练抗日骨干力量。张学良表示,要出兵“得听从中央,当下还要忍辱负重”;但对于成立东北学生军之事则表示同意。  相似文献   

20.
谢觉哉同志曾在抗战爆发后 ,自革命圣地延安来陇 ,出任八路军驻甘办事处党代表。在兰期间 ,他积极领导甘肃地下党的革命斗争 ,组织省城青年学生和劳苦大众的抗日救亡运动 ,营救西路军流落人员 ,卓著成效。其中 ,谢老与文化工作者丛德滋的一段不寻常的革命情谊 ,尤令人难以忘怀。丛德滋 (1910———1942) ,字悦生 ,辽宁凤城人。1933年毕业于东北大学 ,在张学良将军指挥的东北军北平军分会政训处工作。1935年随军进入西安 ,任东北军总部办公厅秘书。主办进步刊物《西安向导》 ,并任东北军所办《西京民报》主编。西安事变后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