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月,在济南市一个由地方两家书画家协会联合举办的大型笔会上,一个肩佩上士军衔的战士表演,十分引人注目,只见他拿着“铁笔”和石章,下笔干净利索,刚柔相济,一会功夫,一枚“铁笔无限意”的篆刻便呈现在众人面前,大家拍手叫好。这个其貌不扬的战士,就是济南军区某部战士篆刻家刘海清。刘海清从小就喜爱写写画画,到部队后,他于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曾多次受到嘉奖和被评为优秀士兵。1993年由于工作需要,他被抽到部队仿瓷厂进行图案设计。良好的工作环境为他自学篆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他如鱼得水,更加勤奋地学习。他以石为“田…  相似文献   

2.
胡小石先生(1888~1962年)在书法创作中非常注重印章的应用。在先生的众多印章中,他最喜爱的大约有七枚。一枚是由先生自己设计并书写,著名篆刻家杨仲子篆刻的一方“胡”字印章。这枚印章布局奇巧,左边“古”字在下,右边“月”字在上,像一轮明月照耀在古老石头上。刀法细腻,古朴典雅,疏密有致,气韵相通。配在先生书法作品中,堪称珠联璧合,令人叹为观止。杨仲子是一位富有浪漫情调的才子,早年与先生既是邻居,又是同窗,还是文友,后来成为姻亲。杨仲子曾公费留学法国,学习音乐,回国后在法国驻华大使馆任职,抗战时在重庆任音乐学院院长。他擅长…  相似文献   

3.
一苇 《中国档案》2003,(12):46-48
2001年APEC会议期间,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副主席韩天衡,亲自制作了20枚方印,由江泽民主席送给20个国家和地区的首脑。当时他说:“印章非常民族化,非常有民族文化底蕴和追求,我感觉中国印章在最近若干年会愈来愈走向国际。”韩先生的预言在两年之后得到印证,2003年8月3日,一枚名为“中国印”的徽章再次引起世人的瞩目。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将把中国传统的书法篆刻艺术带向全世界。印章与档案也有着不解之缘。玺印产生之初,其作用就是一种凭信物。在历朝历代的档案中,印章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档案局正在开展的“印鉴的保护与修复”课题研究,正是把印章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希望通过研究进一步理清中国档案印鉴方面的一些基本数据与发展规律,为国家重点档案的保护计划提供客观依据。为了让读者对中国传统的印章篆刻艺术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我们特意邀请浙江省文史馆馆员、西泠印社社员、我国著名书法篆刻家85岁高龄的叶一苇老先生撰文,介绍中国的印章篆刻艺术。  相似文献   

4.
“林泰之印” 《档案春秋》去年第九期曾刊登过《我为宋庆龄保管五万元人民币》一文,文中有一处细节说到,当时如果要取用这些钱,必须凭宋庆龄的手信及盖上宋庆龄化名“林泰”的私人印章方可。这方“林泰之印”印章的篆刻者,就是本文主人公,沪上著名篆刻家刘友石。不过当年刘友石篆刻这方印章时,并不知道“林泰”就是宋庆龄。  相似文献   

5.
位于北京珠市口西大街的北京印章艺术公司内,篆刻师王京以相邀品茗招待来访记者.饮茶会友和潜心篆刻一样,都是他人生中的一件乐事. 从一名国营工厂的青年钳工,最终转行成为传统技艺技能大师,近40年的篆刻人生,王京在方寸间找到了广阔天地.  相似文献   

6.
今年9月14日,延庆县电信局的张明华同志来到县档案馆时,还没坐下就兴冲冲地说:“档案馆可帮了个大忙啊!”原来是这样,县电信局1984年以前在工商银行存入一笔党费。经研究决定取出一部分为机关党员购买学习用品。由于县电信局1984年更换了印章,当时只是交回旧印章领取了新印章,忘记到银行重新办理存款帐户  相似文献   

7.
两个海军上校──某潜艇基地修理厂厂长白凤玉、该厂设备科长周前夏,在艺术的“王国”,他们还是名不见经传的无名之辈,业余时间却酷爱篆刻艺术。8月的一天,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俩认识了巨书微雕大师孙宝。言谈之中,孙宝得知两位上校有篆刻毛主席36首诗词的雄心,激动地说:“有这个宏愿大好了!这是一项了不起的金石工程,我想了10年没完成,若能亲眼目睹你们完成,也了却了我的一桩心事!”并当即鼓励他俩:“以往传统的篆刻‘方寸’,表现不出毛主席诗词中浩大的气势和雄伟的气魄,你们要干,就要篆刻出‘独创巨幅’的作品!”他…  相似文献   

8.
一、文化遗存与符号根据文献和考古的发掘证明,印章早在商周时期即已萌芽。开始,它是作为交接凭信的一种手段。“印者,信也”,最初用于器物记名、封存财物,递送文书、殉葬等等方面。将印章蘸上印色盖于绢面或纸面,直到南北朝方始通行。唐宋以降,公私鉴藏图书字画;常用印章代鉴名,表信用、所有,同时也增加了原物的美感。故印章篆刻列于艺林。古代印章实物保存至今的并不多,我们要了解古代印章的内容,发展的历史以及它的艺术特征更主要的是从图书字画着手,藏书印作为一种古代文化遗存普遍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集安,有吉林省“小江南”之美称,它是上千年前古高丽族部落十九代王朝定都的地方。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在这片散发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土地上,许多有志青年为之耕耘,在书法篆刻艺术道路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姜荣华便是其中一位值得介绍的青年书法篆刻家。荣华自幼喜爱书法篆刻艺术。从小学开始就没淫于涂抹之中,但他真正涉足于书法篆刻艺术之河却是在解放军这所大学校里。他认为:书法是纯粹的艺术。其玄妙的艺术境界陶人情操并令人激动不已。那一幅幅线的轨迹,乃书家心灵的低语,并非作者故作姿态的“天真”。他先习“二王”,后临…  相似文献   

10.
胡学彦 《出版史料》2009,(3):106-109
清末,浙江的篆刻艺术在全国占有独特的地位,“浙派”从乾隆时期的丁敬以后,风靡印坛一百馀年。丁敬擅长以切刀法刻印,苍劲质朴,独具面目,为“西泠八家”之首。除他以外,还有蒋仁、奚冈、黄易、陈豫钟、陈鸿寿,加上后来的赵之琛、钱松,一共八位杭州籍的篆刻名家,号称“西泠八家”。  相似文献   

11.
篆刻是我国独有的门艺术.历史久远.古代的书画家大都用一些独特风格的印章来标记自己的作品。时至今日.印章已失去了其广泛传播的艺术土壤.却在其他地方意外地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例如个性化的电子印章报刊杂志的创意制作报头栏花设计等等.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12.
明代是文人篆刻艺术兴起和繁盛的重要时期。建国以后通过考古发现和文物部门征集,收获了不少明代文人使用的印章实物,是研究明代篆刻艺术最直接的第一手资料。将这些图像资料和相关信息进行汇集、整理、考述和量化分析,对于明代文人印章的鉴定、断代、艺术特征及印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标本参考意义。本文将新出土明代文人印章,按照出土或征集的地域进行分类,并以印主活动时间为序,进行全面考述。对以往考古报告中所出现的释文、考证等错误,一并加以纠正。最后从这批印章实物的出土地域、印主身份、材质、印文内容、边款等多个角度,对明代篆刻艺术的历史发展与艺术风格作出总结,从考古实物方面弥补传统篆刻史文献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火车上偶遇一位青年记者,他踏入新闻工作的大门不久,对自己的岗位很满意。他绘声绘色地对我讲述他怎样为有些工厂、商店吹捧受到欢迎,又怎样找那些怠慢他的单位的岔子,在报刊上“捅”人家。似乎他手中的笔是万能的魔杖,可以随自己的意愿挥舞,他自己也真地成为“无冕之王”了。这位同志眉飞色舞地讲,我的脸上却一阵一阵地发烧。我感到他亵渎了新闻工作者的荣誉,亵渎了记者手中的笔。的确,在任何一个单位,找一些缺点都是不难的,单挑缺点,不讲优点,可以写成“一脸疤”;同样,任何一个单位,找一些优点也是不难的,单挑优点,不讲缺点,可  相似文献   

14.
趣味驿站     
《出版参考》2011,(6):28-29
最困难的案例 两名精神病医生在一起聊天。“你遇到的最困难的案例是什么?”—个问道。“我曾经遇到一位病人,”另一个回答说,“他总相信他有一位富有的叔叔在南美洲,会留给他一大笔财产,所以他每天什么也不干,就在等通知他去领遗产的信。”“结果怎样?”“我花了八年的时间治好了他,但是,那可恶的信来了!”  相似文献   

15.
刘江 《新闻天地》2006,(8):61-62
刘泽荣同志早年曾仿黄牧甫“但视其字知其人”一印成“视其印知其人”。今观刘君近作篆刻作品,可换一字:“但视其印知其人”,以作其印之评介。刘泽荣,字龙文,号无闲居土,别署江南一痕。1954年3月出生于湖南津市一个贫苦家庭。17岁时因“文革”而辍学入伍。14年的军旅生涯,锻造了他吃苦耐劳、好学上进的优良品质。他从小热爱书法篆刻,先后得到了高石农、韩天衡、张牧石等篆刻艺术名宿指导。对秦玺汉印用功最多,同时对明清流派印风及当代篆刻名家的优秀作品亦广收博取,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固的基础。我对刘泽荣的了解是从他寄给我的资料中得知的。1998年,他把刚出版  相似文献   

16.
李道凡 《新闻世界》2004,(10):53-53
摆在笔面前的这部《梅兰芳歌曲谱》,是笔最珍爱的一本藏书。深蓝色封面上贴有梅兰芳先生的亲笔题签,楷书娟秀可人,下署“浣华”,亦加盖“梅兰芳”红色印章。宣纸线装尺幅见方,彩色套印,古朴典雅。  相似文献   

17.
丁佛言是近代有影响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他曾为推翻封建帝制、再造共和立下了不朽功勋,后摆脱官场风云,全神贯注致力于古文字的研究及书法、篆刻的修炼,著述颇多,被誉为"鲁之灵光"。山东博物馆收藏的《松游盦印存》,是一部集中他手刻各印搨存之书,充分显示了他独步当代的篆刻艺术。丁佛言刻印选字风格独特,以吉金文字入印,大量的诏版权量、镜铭钱泉、陶瓦碑碣等被巧妙地融入印中,他将篆刻的取法扩展至鼎彝、砖瓦、古陶等领域,开印坛新风。丁佛言印章的章法构成巧妙,印面布置最鲜明的特征是采用强烈的对比手法,实现印面的装饰效果。在其古玺印中,留白的块面和刚劲爽利的线条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他印字的用笔与用墨轻重相间、粗细并存,各种刀法交替使用,不拘一格。他的印文从形体与韵味上都有浓淳的书法味,体现了他以刀代笔的高超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8.
“厂甸西北张樾臣,手拈铁笔仿周秦。满腔中有燕邯味,不似寻常市上人。”这首诗是民国诗人胡夔文对琉璃厂同古堂主人张樾臣的盛赞。张樾臣(1883—1961年),又称樾丞,名福荫,河北新河县人,著名篆刻艺术家,中国传统刻铜艺术的集大成者。他于民国初年开设的同古堂图章墨盒铺,为北京经营刻铜墨盒的龙头。铜墨盒集质地、做工、造型、刻工、诗文、书法、绘画、印章、篆刻、装饰花纹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于一体,可谓气象万千,玩味无穷,深得文人墨客喜爱。  相似文献   

19.
鉴藏印是鉴赏印和收藏印的合称。在古籍版本的鉴定中,鉴藏印是重要的参考因素,通过对鉴藏印的研究,古籍的流传情况得到清晰的把握,版本得到准确的鉴定。篆刻是由古代印章的制作和镌刻而发展成为艺术的,因此,"篆刻"和"印章"这两个概念常常在广义上互相包容。篆刻作为一种艺术,出于章法的需要,会将文字作各种特殊处理,其结果可能和楷字形体相距甚远,这就带来了印文释读上的困难。文章用一些极具典型性的实例,对篆刻用字中的繁体、异体、简化、变体、合文等种种情况分别进行阐释说明,并论述了鉴藏印释文辨析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以期对目前开展的古籍普查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作为《收获》杂志的编审,一位职业文字工作者,他以笔为飞刀,掷向中国的语文教育。“语文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他说,“我们只能自我教育,让孩子读到世界上最好的文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