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陈颖 《今传媒》2020,28(1):135-138
近几年社交机器人在社交媒体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对政治、经济、社会造成了重大影响,如何实现人与社交机器人的和谐相处也成为传播学的研究热点。正因为社交机器人的类人性与人机交互效果有关,而图灵测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测量机器类人性的方法,因此本文尝试从图灵测验入手来思考如何促进人机社交传播,并介绍了如何将图灵测验应用于人机社交传播领域,提出目前的图灵测验在应用过程中有哪些局限性及相应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9,(9):17-25
政治机器人是指在社交媒体空间执行政治传播任务的一类社交机器人,已经广泛参与到在线政治信息的讨论和扩散环节,成为影响政治传播效果的一个变量。本文首先分析了政治机器人的三类主要应用场景:政治选举、社会动员、政治干扰以及在全球的应用案例;其次,本文分析了政治机器人影响网络舆论的五种策略:营造虚假人气,推送大量政治消息,传播虚假或垃圾政治信息,制造烟雾遮蔽效应混淆公众视听,塑造高度人格化形象的虚拟意见领袖。最后,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出发分析了应如何认识政治机器人对舆论的影响,提出需要引入跨学科的机器行为学新范式推动该领域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李虹 《新闻世界》2014,(7):356-357
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出现,深刻的改变了大众的信息获取和传播方式,同时,也对传播学研究带来了诸多影响。本文从传播学研究的研究主体、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理论发展这四个方面来探讨社交媒体的发展对传播学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探讨社交机器人在Twitter空间参与中美贸易谈判议题的行为,通过网络爬虫技术获取2019年5月1日至2019年5月31日讨论最高峰期间相关数据共计211088条。研究发现:在有关中美贸易谈判议题讨论中,社交机器人占比13%,发布内容占比接近20%;社交机器人的粉丝数量与正在关注数量呈强相关关系;参与中美贸易谈判话题的社交机器人策略主要是消息推送,没有发现意见领袖等;从话题倾向性上看,社交机器人中反对贸易谈判的占了多数(55%),大部分内容跟美国农民有关。  相似文献   

5.
社交媒体是一个复杂的媒介系统,其中社交机器人、媒体、公众等传播主体混合交融形成了最终的社交媒体议程。本研究基于新冠疫情早期Twitter数据,综合运用图形观察、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分析等方法探讨了社交机器人、媒体和公众之间的关系和时间滞后。研究发现社交机器人和媒体都对公众议程产生正向影响,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媒体对公众议程的贡献度逐渐上升,而社交机器人的贡献度则呈现波动和整体下降趋势。其次,社交机器人引起公众响应的最佳时间滞后为1小时,影响持续时间是9小时;媒体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设置公众议程,最佳时间滞后为12小时,影响持续时间也更长,为24小时。最后,针对不同性质次级议题分析发现,社交机器人主要是在“具体的议题”引起其他议程响应,最佳时间滞后和影响持续时间均较短,而媒体主要是在“抽象的议题”产生议程设置,最佳时间滞后和影响持续时间相对较长。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西方新闻传播学在社交网络中的隐私侵权问题领域的文献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大方面:一、媒介新技术对隐私的威胁以及社交网络中的隐私悖论问题;二、社交网络中的隐私侵权问题;三、社交网络中隐私权的保护问题。研究发现,社交网络等新媒介技术对隐私造成了更大的威胁,在社交网络中,隐私悖论现象在各国依然存在,侵权主体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而有效的保护社交网络中的隐私权,则需要社交网络用户的自我保护、行业自律和政策及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7.
韩秀  张一潇 《新闻战线》2022,(10):95-98
由于传播者的目的不同,社交机器人在应用中既可以取得辟谣假新闻的正面效果,也可以传播、扩散负面虚假信息。随着媒介技术的变迁、发展、融合,目前的应用型社交机器人主要分为平台内嵌型社交机器人与独立程序型社交机器人,它们均参与到了新闻的生产和编辑、聚合与分发等各个环节中。社交机器人相关媒介技术和产品的发展,可能会进一步改变整个新闻业的产业结构、市场份额甚至是新闻用户对新闻本身的认知逻辑,重塑新闻业的未来。  相似文献   

8.
社交焦虑在社会心理学中,社交焦虑是一种人在与他人交往时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害怕的情绪体验。社交焦虑严重时,超过正常的临界值,就会发展成社交恐惧症,这是一种精神疾病,患者会产生社交障碍。心理学通常将社交焦虑作为一种"性格特质"来研究。然而,社交焦虑也可以作为一种临时的"状态"表现出来。现代社会中社交技能越来越重要,甚至已经成为必备的生存技能,社交焦虑逐渐成为大多数现代人都会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孙黎 《东南传播》2016,(3):32-34
社交媒介的合理使用已经成为当代青年亟待认识并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不同于新媒介依赖的既有研究成果,本次研究运用美国传播学家鲍尔·洛基奇和梅尔文·德福勒提出的"媒介系统依赖理论",试图还原"媒介——受众——社会"的媒介依赖研究的基本框架,深度植根社会文化这个领域,结合青年受众群体与个人的特点,关注社交媒介技术和青年亚文化的转向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客观地分析青年受众社交媒介依赖的变化以及社交媒介依赖存在的原因,并为青年受众在社交媒介依赖中的异化问题提供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翟菁  张莉钥 《今传媒》2012,(7):43-45
对许多人而言,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社交媒体及SNS社交网络,正成为他们踏进互联网世界的新入口。纵观2011年全年,一系列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深远的事件经由社交媒体展现出来,这带给新闻传播学研究以更多的观察样本。围绕着社交媒体,学界和业界展开了丰富和多维度的讨论。本文主要从5个层面观照2011年社交媒体研究,着重分析国内的微博研究现状,以期描绘出当下社交媒体研究的总体情况。  相似文献   

11.
王远 《东南传播》2013,(11):14-16
在Web2.0时代,社交网站成为最重要的新媒体形式之一,促进了媒介运营模式的变革。本文介绍了社交网站的相关概念,并以"人人网"为例探讨其应用发展策略,建议在电子商务、新闻传播、大学教育、位置服务、企业招聘、政治活动等领域发挥更大的潜能,期望能对社交网站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随着拥有一定人工情感的社交机器人渗入人们的社会,模拟了人际交往的过程并扮演诸如仆人、朋友乃至家人等多种重要角色,人机关系被重新定位。一些学者已经关注到社交机器人的“自主性”“主体间性”“有限人格”,而非仅仅将其视作人类的工具,类似“人机融合”或“人机互驯”的观点在“人机对抗”或“社会工具论”的观点中也凸显出来,但对于人与社交机器人如何相互影响,互驯力量如何产生等问题探讨较少。本文拟借助媒介化学派提出的“型构”概念框架,将两者的关系探讨放入连接技术和文化的动态网络中来观察,并提出人与社交机器人的关系处在一种技术介导下的多元化、系统性以及动态性的场域之中,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人与社交机器人的互型关系如何在互动实践中达成。  相似文献   

13.
林凯 《东南传播》2011,(7):13-15
随着互联网技术、智能化技术等各种高新技术在社区生活中的广泛运用,现代数字社区快速涌现。高度智能化和信息化给社区居民提供了方便,但在数字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交相对缺少。而"社交图谱"作为人的社交传播系统,可以弥补数字社区中居民社交关系的缺失与不足,是现代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领域。因此有必要在其中构建"社交图谱",这对社区的各领域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任娟 《出版与印刷》2017,(1):54-57,58
随着web2.0技术的广泛传播,阅读社交网络成为数字出版时代数字化阅读的新应用。本文首先定义阅读社交网络的概念,探讨阅读社交网络的应用价值。其次,从目标用户、用户关系、产品定位以及功能服务等角度对国内外四家有代表性的阅读社交网络进行了比较研究。最后基于阅读社交网络的发展现状,依据分析结果,从学术和未来应用视角对我国阅读社交网络的研究给出了建议与启示。  相似文献   

15.
技术不仅描绘着新的媒介图景,也在塑造着新的社会运行方式。社交机器人作为算法技术的一种呈现方式,已经渗透至社交媒介的内在机理之中,并干预着社会治理的走向。因此本文聚焦于这一新的算法行为体,从社交机器人行为机制出发探讨其与网络治理的关系,分析其在网络治理中扮演的双重角色,提出人机交互下的社交机器人网络治理之道。  相似文献   

16.
社交机器人越来越多出现在社交网络中,用户与社交机器人的交往日益频繁,这种准社会交往行为会让人变得更孤独吗?本文研究准社会交往、媒介依赖如何对孤独感产生影响.采集并分析微软小冰用户数据(N=2886)的结果显示:媒介依赖在准社会交往和孤独感之间有显著的遮掩效应.在准社会交往的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上,社交机器人用户的准社会交往程度对孤独感的直接效应均是负向影响,但通过媒介依赖路径后的效应是显著正向影响,正向影响远大于负向影响,遮掩效应显著,即用户与社交机器人的准社会交往程度越高,越会对社交机器人产生媒介依赖,而这种媒介依赖会加深用户的孤独感.研究者认为,尽管准社会交往普遍存在于人的媒介使用中,但它可能并不是"原子化的个体"减少孤独感的有效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7.
科研社交网络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交网络服务作为新型交流平台,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展,然而关注社交网络服务在科研领域应用或者关于科研社交网络发展的研究还是很少。本文首先定义科研社交网络的概念,探讨科研社交网络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次,从研究共享类、资源共享类、成果共享类三个角度对科研社交网络站点进行汇总。最后基于科研社交网络发展状况,得出科研社交网络未来朝向SOLOMO、开放化、融合化、可视化及增强型服务方向发展,以期为科研社交网络的未来服务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春节期间,爆发于虚拟网络世界中的"抢红包"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建立在Web2.0技术上的社交媒体,依靠人与人之间快捷的交流、便捷的沟通等方式,"抢红包"的游戏迅速地传播开来,甚至成了一场全民"社交"的公众现象。为什么"抢红包"遇到了"社交媒体"之后会变成一种"现象级"的公众行为?笔者从社交媒体的社交性、娱乐性和互动性、传播性等角度来分析,"抢红包"究竟诠释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交媒体思维?  相似文献   

19.
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尤其是社交类应用的发展,谣言依附新的媒介呈现出新的变化.本文从社交媒介的人际交往属性出发,援引传播学的研究范式,对网络谣言传播的新型媒介环境和特点进行探析,力图揭示出社交类网络的发展对网络谣言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社交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公共领域的构建发挥了媒介作用,但是因公众在使用社交媒体中过度关注私人话题、过度追求娱乐化等因素也使得社交媒体的公共性减弱。基于社交媒体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社交媒体的公共性问题对于我国民主社会的建设、公民社会的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