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石莉 《传媒》2024,(3):46-47+49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以《唐宫夜宴》《只此青绿》为代表的电视晚会舞蹈节目绽放出焕然一新的艺术魅力,在移动互联网上有着卓越的口碑与声量。这些舞蹈节目立足中华文化、创新呈现形态,在“质”“量”“效”三个层面都有了新变化,探索出了融媒体语境下独特的舞蹈影像模式,而这一改变离不开现代新兴媒介技术的支持。新媒介技术从文化想象、场景设置、镜头调度、身体表演等不同层面作用于舞蹈节目,打开了晚会舞蹈节目广阔的实践可能和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2.
近两年,“真实电视”这一新兴的电视娱乐节目形态骤然出现在转折之巅,并以燎原之势迅速红遍大江南北,不仅一扫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渐行渐远的颓势,而且逆市而上,以其新颖的节目形式和崭新的制作、传播理念在极短时间内赚取了大众的眼球,成为一支可以和新闻节目、电视剧一争高下的重要力量。2004年2月,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借助奥运会的东风,及时启动了为期一年的“真实电视”节目——《谁将解说北京奥运》,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中央电视台二套的《非常6+1》、《欢乐英雄》经过进一步改版后火爆荧屏;湖南电视台的《超级女声》,在开播仅两个多月的时…  相似文献   

3.
我国第一套大型的《电视艺术丛书》正在编辑出版。这套丛书旨在全面总结我国电视艺术实践的丰富经验,为进一步提高电视艺术创作的质量提供参照。《丛书》包括理论、历史、作品三个系列,其内容涵盖了电视艺术的所有方面。理论系列的《电视艺术通论》(陈志昂主编)已经出版,《电视美学》(仲呈祥著)、《电视艺术诗学》(朱汉生著)、《电视编剧艺术》(黄会林主编)、《电视导演艺术》(周金华主编)、《电视表演艺术》(梁伯龙著)、《电视摄象艺术》(朱羽君著)、《电视声音艺术》(张凤铸著)、《电视与音乐》(陈志昂著)、《电视美术设计》(刘大宣著)、《电视剪辑艺术》(傅正义著),将于1993年全部出齐。历史系列中的《中国电视艺术史》业已发排。各书对有关专业的理论与技巧均有详尽、系统的论述,每种篇幅均在35万字以上。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杨澜访谈录》是阳光卫视制作的名牌访谈节目。阳光文化将近年来制作播出的优秀文化专题片加以艺术包装,巧妙地将电视语言转化成平面的“电视图书”概念,制作一套“阳光文化电视图书”。这在我国出版界是一项创新。《杨澜访谈录》曾在多家出版社以纸介质出书。随着近年来人们对“名人”“双名人”效应的日趋理性,“杨澜访谈录”系列图书在出版发行上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和困难。近期《杨澜访谈录》落户中国城市出版社,经重新策划包装,以全新的创意和形象推出。此书面世后受到读者的好评。为此记者采访了城市社副总编辑,《杨澜访谈》的…  相似文献   

5.
我国电视制片人制起源于80年代中期。最先是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在《红楼梦》《西游记》《末代皇帝》和《中国姑娘》4部电视连续剧摄制中,引入电视“制片人”管理机制的。此后,中央电视台又于1993年5月在第一个早间新闻杂志型栏目《东方时空》中试行了制片人制...  相似文献   

6.
吴进 《青年记者》2006,(4):49-50
《功夫》、《天下无贼》、《黑洞》、《永不瞑目》、《康熙微服私访》、《大腕》……这些著名的影视剧曾红遍大江南北,《开心辞典》、《幸运52》这些电视节目的经典台词更是深入人心。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些精品都是由中国民营电视机构拍摄的。如今,大批实力雄厚、作品颇丰的民营电视公司异军突起,正成为中国电视市场一道独特的风景。政策法规的出台使民营电视获得生存发展的空间2003年底,国家广电总局向8家民营电视节目制作公司颁发了与国有电视台一样的《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甲种)》。2004年6月,广电总局再次向16家民营电视公司发证,国有机构…  相似文献   

7.
《中国好声音》缘何造就收视奇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卫视在中国蓝“顶层设计”的感召与呼唤下.积极践行电视创新传播与健康传播的时代理念,推出了大型音乐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音乐荡涤、视听享受以及快感冲锋让2012年的整个夏天沸腾了起来.也让“好声音”成为街头巷尾的美谈。《中国好声音》以“好声音”、“好音乐”作为重要的评判标准,消解了昔日音乐选秀节目中浓重的“形象意味”,让真实而富有力量的音乐梦想在华丽的舞台上尽情绽放。四位导师的专业性、选手故事的真实性以及内容选择的大众性给《中国好声音》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让电视娱乐释放出当代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所蕴含的“正能量”与“正价值”。  相似文献   

8.
张春果 《报刊之友》2013,(9):134-135
如果从1999年北京《第七日》和福建《现场》算起,我国电视民生新闻已经有十余年的发展历史。电视民生新闻问世以后,为我国电视新闻注入了全新的活力,被学者称为中国电视新闻传播的“第三次革命”。然而,在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本文主要从电视民生新闻人文关怀的内涵、现实需要、缺失与构建等四个方面探讨民生新闻人文关怀的问题,以期促进“以人为本”思想的广泛传播与贯彻落实,并为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提供一些必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编导"意识,是一种既统观全局、又兼顾细节,既体现个性、又考虑协作的,具有全局性、创新性和协调性特征的电视艺术创作观念。电视艺术中,影像是电视节目艺术表现的重要元素,摄像师以"编导"思维来指导自身的影像摄录工作,将能够更好地与其他工作人员协同合作完成影像摄录任务,为后期编辑制作提供更多高质量的艺术素材,最终实现自身艺术道路上的创新与突破,为推动电视艺术事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干瑞青 《青年记者》2016,(23):73-75
国内很多学者对电视法制栏目发展的梳理分析基本以编年为依据,胡智峰主编的《电视法制类节目:特质、创作与开发》把1985年至2003年的中国法制栏目划分为开创期、发展期和繁荣期,这种分期具有传统的进化史观痕迹.笔者力图以新的视角、方法来审视中国法制栏目的发展特征,结合普法活动及电视艺术发展规律,重新审视中国电视法制栏目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1.
开拓性的理论探索——评《中国电视文艺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9年10月,“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中国电视文艺学》一书由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系统地从电视文艺发展历程、电视文艺的审美特征和电视文艺节目形态三方面作了全面的论述和论证,侧重研究了电视文艺现象、节目形态、策划、创作、制作、传播、接受过程的艺术规律和创作特性。主编张凤铸教授是我国从事影视艺术理论研究的资深学者和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博士生导师,其他参与编撰的学者教授也有着丰富的从事电视文艺教学和实践经验。正因为如此,该书作为具有规范性的教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前  言2000年2月,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影视艺术学院立项了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美大学影视专业在校生同步在读教材比较研究”,并承担了“双系列教材丛书”的出版任务。首先启动的是23本中国大学生影视专业教材“21 世纪中国影视艺术系列丛书”工程的写作和出版工作,之后又翻译出版了“美国大学影视专业教材系列丛书”,这套教材共包括:《图像·声音·运动———实用媒体美学》、《电视制作手册》、《电视现场制作与编辑》、《视觉传播:形象载动信息》、《摄像基础》、《电子媒体经营与管理》、…  相似文献   

13.
电视文化栏目是近几年崭露头角的电视文化形式,与早已形成规模的新闻、经济、社教、评论等相比,还略显稚嫩。目前中央台称得上文化栏目的只有《文化视点》,而《文艺广角》、《艺苑风景线》等则是兼容文化、文艺的综合型栏目。河南电视台在1987年创办的《文艺天地》,里面也含有文化节目内容,而真正纯粹意义上文化栏目的出现则是1997年初的《艺术空间》(后改称《文化博览》)。据了解,目前国内大多数省级台和地市台都有自己的文化栏目,但除了中央台外,相当一部分省级台举步维艰,运作困难,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理论研究、总结远远落后于艺术实践,电视文艺工作者很少能看到关于电视文化节目制作的理论文章,那又如何用理论武装自己和指导创作实践呢?更不用说让社会去了解电视文化了。二是电视文化栏目节目数量不少,但缺乏精品力作,在国际国内造成较大影响的作品较少甚至没有。三是缺乏重点栏目。四是电视文化从业人员单兵作战,缺乏与社会各界人士合作的意识。电视文艺是综合艺术,在具体操作中,谁的综合能力强,谁办的文化栏目就会更好。但有些电视编导人员本身能力有限,文化水平不高,却沾沾自喜,目中无人,自然影响了节目的质量。五是制作节目经费严重不足。文化栏目不同于其他栏目,它需要重点  相似文献   

14.
电影和电视都是由影像和声音构成的,在存在方式上是没有根本的差距的,只不过由于最初针对的对象、目的不同,制作手段和传播形式不同,使两者逐渐有了差距.但电视综艺节目随着近几年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节目变得制作精良,电视节目逐渐开始注重借鉴电影的拍摄技巧、剪辑技巧、画面思维以提高自身艺术水准.同时,媒介互串,电视综艺节目与电影的嫁接也带来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初被命名的茶马古道,最初还只是作为田野考察和文化研究的对象,只在少数学术期刊上争鸣讨论.伴随最近二十年间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大众媒介技术广泛普及、人民生活消费形态变迁,茶马古道已经成为一种既富含大有可为的经济利益又蕴含着人文精神传播价值的“文化符号”,关于它的种种神迹魅力在各种媒介中以文字、图片、影像等等方式传播,呈现的角度和形态不一而足.①此文以2004年的纪录电影《德拉姆》和2008年日本NHK和韩国KBS联合制作发行的电视纪录片《茶马古道》为例,综合分析电影和电视两种媒介在茶马古道的呈现形态、传播特征上的差异,从而为茶马古道的影像传播提供一些思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以来,中国的电视纪录片有了长足的发展,它不仅表现在作品数量与制作机制上,而且也表现在记录方式与电视本体意识上。代表着电视纪录片审美意识现代潮流的是纪实主义,它体现于近年来的优秀纪录片作品中,比如:以“CCTV特别节目”形式出现的《望长城》、《广东行》等;四川电视节作品《沙与海》、《藏北人家》等;上海电视节作品《德兴坊》《十字街头》、《十五岁的中学生》等;以及《走向太阳》、《押运兵》等。  相似文献   

17.
韩奇 《青年记者》2017,(32):75-76
电视凭借自身优势快速发展,电视文化相伴而生.电视文化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影响无处不在.但在发展过程中,电视产业化、技术化带来的冲击逐渐变大,电视文化的建设受到挑战.在我国,当代电视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人文精神,本文对电视纪录片中人文精神的传播进行分析. 电视文化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在东西方文化中有不同的理解.在西方,“人文精神”一词兴起于14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其主要的思想内涵即尊重人、尊重人精神存在的价值.在中国,目前可以考究的“人文精神”一词最早出现于《周易》,“观乎人文,以化天下”.东西方人文精神在自身的文化土壤中具有了各自的特色,“西方人文主义是针对神权社会而提出的,其核心是从天国走向人间,从神权走向人权,世俗化是最核心的诉求;而中国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人文精神’则把矛头指向世俗化,其核心是从人间走向天国,排斥世俗性诉求,用道德理想主义与为艺术而艺术的审美主义来拒斥文艺的市场化、实用化与商品化”.  相似文献   

18.
苗棣先生将书名定为《电视艺术哲学》而不是《电视美学》就已经向读者暗示了他对于“艺术”与“美”这组范畴间关系的态度。在引言中,他就引用了赫伯特·理德关于“艺术”与“美”分离的一段论述,指出了“艺术通常是件不美的东西”,并由此引发了全部的引言部分。给电视一个说法,有效地将电视艺术学与电视美学分离开讨论。同时,作者又在引言部分指出了通常对于“艺术”这个概念理解上的模糊性和狭隘性,又区分开了“艺术”与“高雅艺术”这组极易被人混用的概念,这就剥下了“艺术”一词金光闪闪的外衣,还其本质。作者立足于这两组概念…  相似文献   

19.
当今,电视以及其特点所构成的电视文化,不再成为现实的行为基础。八十年代。以中央电视台的文艺、体育、政论性栏目的出现和“春节联欢晚会”等大型文艺晚会的成功举办为标志,电视开始更多地以艺术的方式渗入文化的内涵,由此使得电视在保证“喉舌”作用的同时,娱乐性功能成为电视又一重要的特点。人们开始在日常生活中用“好看不好看”这样一个通俗文化的概念来谈论着电视,选择着电视,而不是象从前那样以“重要不重要”作为观看电视的出发点。在中国电视文化起步与发展的最初阶段,电视文化在极其单纯的“艺术”品质和“高雅文化”思维定势的影响下,借鉴域外电视文化的制作经验,要极短的时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民营电视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历程。在这十年中, 中国民营电视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中国电视产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虽然成绩突出,但是有三大忧患严重困扰着民营电视的稳健发展,亟待早日解决。一、忧患一:政策“瓶颈” (一)进入限制的模糊性。政策“瓶颈”首先表现在进入限制的模糊性。现阶段民营电视制作公司整体实力仍然十分弱小,急需一个合法的名分和民间资本的注入,但是民营电视制作公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