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偶然的机会,与社会学院的同事们在一起研讨新媒体。社会学者们对我们嘴里冒出来的各种新名词诸如"掌上媒体"、"移动终端"、"媒介融合"表示不适应,认为我们有些过于紧跟技术潮流了。对此我们当然可以做出各种辩解,但我以为更为必要的是自我反省,那就是新闻传播的学术研究是否必须像新闻报道一样追求时效性。  相似文献   

2.
数字化新媒体的出现对于传统纸媒体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也为探索中的报业延伸发展与转型提供一个好时机,媒介融合是大势所趋。现实中大量的报纸媒体开拓微博平台,借力新媒体进行传播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严重的"新瓶装旧酒"的现象,报纸媒体的微博平台成为微博上的报纸,这是不利于报纸这一传统媒体的延伸发展的,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媒介融合。本文从传播效果论的角度对报纸媒体的微博传播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
从Web2.0时代的网民通过互联网分享电影资源、发表电影评论和原创短片,乃至于直接参与电影创作等行为可以看出,在二十一世纪这样一个媒介融合的时代,传统媒介如电影等越来越离不开新媒体的平台,新媒体也在不断把触角伸向传统的影视产业.  相似文献   

4.
数字身体涉及人在计算空间中的主体形态之演变,是个体日常生活实践的数据化存在之表征。数据主体则是在数据环境结构中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意志的传播主体,并内化为人的主体性及个体经验的一部分。作为嵌入数字化社会机制的机器装置,数字身体是物质身体与液态监视在具身实践中的产物,而物质身体是数据主体的本源,数据与身体在日常实践场域的互动中构建的具身关系生成数据主体。虽然学界普遍认为,液态监视环境下算法等媒介的侵入与身体的数据化引发人的身体权利危机乃至生存权危机,但数据建构的空间图式,也使数字身体在数字计算结构中的延伸彰显着能动的自我意志。量化自我等数据化书写作为自我技术的实践路径,使我们对于媒介的认知不再限于关注物质实体的媒介以及媒介的传播性,而是拓展到诸如数据、社交机器人等由具身性关系联结的数码物,在液态流动的数字空间中发现生产性、存储性的媒介,以及数字交往形态的演化。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Web2.0所带来的互联网媒介技术的变化为起点,分析基于Web2.0技术的社会化媒体具有"以人为本"的技术理念,共享、联通与聚合的运行方式,社会化搜索是传播渠道,用户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市场等特点,认为社会化媒体所形成的文化症候除具有网络社会的基本特点,还具有弥漫与渗透、关系与连接以及多重身份主体和延伸的自我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科技的发展带动了传播技术的发展,随着传播技术的日益完善,传播主体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数字技术使得传播主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Web1.0时代到Web3.0时代,从"内容为王"到以"人"为中心,再到社会化媒体时代,传播主体不再限于传统新闻工作者,而逐渐拓展覆盖到个体。传播的媒介也不限于纸媒,更多地开始借助于互联网,我们也踏入了新媒体时代,个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在新媒体介入的现实背景下,个人在与权威声音的角力中获得了一个"杠杆支点。"  相似文献   

7.
由于传媒业正在朝内容融合、技术融合、终端融合的方向迈进,传媒业已进入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新媒体传播时代、媒介化时代。单一纯粹的新闻业已不复存在。新闻教育转向为"传媒教育"或"传媒业教育"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新趋势。  相似文献   

8.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在极大延伸人传播能力的同时,也对责任的延伸提出更高要求,新媒体环境中更大能力与更大责任的平衡,是构建一个更为强大且更为有序新媒体环境的基本前提.本文将围绕新媒体环境下,传播能力与责任的延伸关系,从其异变的呈现、不平衡性问题展开讨论,并最终落笔于新媒体时代媒介责任:关于平衡延伸能力与责任建议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媒介素养是现代社会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人们怎样处理与媒介关系的问题,媒介素养伴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媒介的演变而在不断的与时俱进。Web2.0下的新媒体促使网络传播内容、方式和文化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相应地也赋予了媒介素养教育的新内涵。本文在分析web2.0及其带来影响的基础上,从媒介素养教育范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模式等方面对web2.0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个体化传媒权是指个体运用新媒体收集、加工、发布、传播信息的权利。它是Web2.0、P2P等新兴技术运用所带来的新媒体环境下的产物,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大众传媒权而言的。媒介权力的存在和行使的主体是传播组织,权力生成  相似文献   

11.
李勇 《新闻战线》2013,(2):78-79
网络新闻召唤"深阅读"当前,新媒体发展势不可挡,成为打通主流媒体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力量。媒介融合加速,互联互通、跨界搭配、交叉传播,呈现出技术融合、网络融合、终端融合、内容融合等大趋势。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多媒体手段被  相似文献   

12.
Web2.0媒介为青少年提供了充分表达思想、行为及认知世界的平台,并赋予网民充分自由、民主和互动的权利,促使了媒介自身传播方式和网络环境的极大变革,以Web2.0为代表的媒介传播必然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提出新要求。本文在分析Web2.0下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必要性的基础上,重点探讨Web2.0视阈下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和途径,以促进青少年更好地利用Web2.0媒介服务自我、发展自我。  相似文献   

13.
有专家预测,未来3-5年,我国新媒体人才和媒体融合人才的缺口达60-80万人.传媒业从来人才济济,新媒体为何会产生如此大的人才缺口呢?新媒体,全业务,高要求新媒体的"新"相对于传统媒体的"旧",主要体现在交互性、即时性,以及传播渠道的多样性.在三网融合的新媒体时代,在资讯即时呈现的微博时代,每一台终端都是一个集成媒体和发布平台,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或受众.  相似文献   

14.
在新闻传播领域,随着媒介技术从文字、书籍、报纸、广播电视到互联网,从Web1.0演变为2.0时代直至迈向可能的3.0,新媒体发展、数据与信息已经成为一个常规命题。对中国学者、政府和公众而言,个人信息保护越来越成为新媒介与商业环境不断发展中的焦点话题之一。基于此,着力探讨大陆个人信息保护研究的现状,以期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Web2.0时代,当越来越多的人尝试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发表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时,这些内容已成为公民新闻的主要来源。现实的传播逻辑以及大众媒介构建的拟态环境也因为公民  相似文献   

16.
记录个人心情状态及生活感受等,以传者自身为受者的独白式微博书写是演变中的媒介中介化自我传播形式之一,具有自我传播的反身性、对话性、内省性,但又呈现出反身性的延伸、对话性的中介和内省性的外化等与传统自我传播形式不同的独特属性。媒介中介化自我传播对人类个体-社会的重构,可能促使精神意识空间与物质实在空间形成更大的张力,并进一步推动保罗.莱文森意义上的人类发展的精神意识偏向。  相似文献   

17.
苏好 《东南传播》2021,(10):20-22
记忆是个体进行自我认知的重要依据.个体通过生活实践积累记忆,再根据所积累的记忆逐步建构出对自我及所处环境的认知框架.社会记忆并非个体记忆的简单组合,而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有选择的呈现一定事件并依此建构而成.媒介是建构记忆的重要角色,传播技术的发展在深刻改变媒介生态环境,重构话语权力格局,赋予普通公民进行社会建构的权利的同时,也颠覆了对社会记忆的建构.本文立足于新媒体环境,梳理了新媒体在记忆建构过程中产生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8.
我们已经身处"信息化时代"和"媒介化社会",这也意味着我们将不可避免地面对越来越多的"风险的媒介化"和"媒介化的风险"。新媒体的普及和蔓延更增添了危机传播发生的机会,而媒介融合则将这一局面搅动得更为复杂和多变,许多传统的危机传播管理经验和观念遭遇空前的困难。当"危机传播"遭遇"媒介融合",我们需要全方位地重新思考"危机传播管理"这一命题。从本期开始,本刊邀请两位理论和实践兼具的青年学者王朋进和来向武,就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危机传播管理"从理念到操作的层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朱婧雯 《今传媒》2011,(4):50-51
Web2.0时代的到来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媒体所构建的传授模式,一系列网络热点事件的浮现昭示Web2.0媒介与传统媒体迥异的角色定位,实现媒介话语权在精英阶层与草根阶层之间的移位、在媒介本位意识的回归中给予草根阶层一个平等的信息交流平台、在消费主义的盛行下趋向市场化转型。正是两大阶层在经济、政治、文化三大场域的话语博弈中架构了Web2.0媒介身份、其不同立场的话语交锋与认同寻求使Web2.0媒介"观点的自由市场"的价值生成,成为了当代最优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20.
梁波 《青年记者》2015,(2):19-20
成名于电子时代的马歇尔·麦克卢汉,其理论中流露着诸多新媒体发展的思想,对当下的新媒体发展仍具有借鉴意义。对"媒介"肌肤化和使事情所以然的预言麦克卢汉认为媒介(人的延伸)即万物,万物皆媒介,所有可以与人体发生联系的事物都可以称为媒介。例如衣服是皮肤的延伸,车轮是脚的延伸,书籍是眼的延伸,广播和电视是耳、眼、手的延伸。他强调媒介的特性之一是媒介具有有机体的性质,是人的延伸。媒介的第二个特性是媒介形式与内容的同一性,即著名的"媒介即讯息"论。一切媒介的内容都是另外一种媒介,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