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陈刚 《新闻传播》2009,(11):17-18
争议性新闻事件一直是媒体报道的热点领域之一。本文针对争议性事件报道的现实语境.探讨和分析争议性事件的特征、社会影响以及如何构建理性的报道与传播模式和框架等议题。  相似文献   

2.
大众传媒处于科学与公众之间,承担着科学传播的重要职责。在现代风险社会,越来越多的科学议题与社会议题交织在一起,诞生于上世纪的两部西方科学传播经典文献,对于对科学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众传媒在报道争议性的科学议题,应审慎报道科学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尊重争议性议题中的"科学共识"。传媒与"科学共同体"之间应相互尊重,建立沟通合作关系;政府应加强对科学传播的引导,为传媒与科学界的沟通创造条件;大众传媒则应建立严格的科学报道准则与规范。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大潮给新闻报道工作提出了许多崭新的课题。例如,如何反映改革进程中对于某些试验性措施的不同意见的争议?秦泽擷取最近上海报纸的几则报道不同意见争议的新闻作品,名之曰“争议性报道”,加以评点,写成《评点上海传媒的几则争议性报道》一文,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4.
体育争议是公共争议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伦敦奥运会"羽毛球消极比赛"事件和"刘翔伤退"事件为例,分析这两大争议中媒体的不同报道偏向,探讨媒体对争议性议题的标签式呈现,指出体育价值观的矛盾冲突是体育争议的核心所在,争议的目的在于建构一种超越金牌、符合公共利益要求的体育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周婉馨 《青年记者》2017,(11):47-48
最近几年以来,一旦有热点事件发生,国内的各个新闻媒体通常会在第一时间对这一事件的发生经过做出报道.针对一些具有较大争议性的负面新闻,媒体通常采取深度报道的形式来加以呈现,使人们产生了深度报道与负面新闻报道完全对等的错觉.本文建立在对现有文献总结与归纳的基础上,基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探究深度报道与负面新闻报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5,(15):28-31
以揭露为主题的调查性报道,在采制过程中更依赖于匿名信源的信息提供,而匿名信源使用本身是新闻界富含争议性的议题之一。本论文致力于从伦理学视阈去解读匿名信源使用问题,以动机效果辩证统一的伦理是非界定准则分析调查性报道匿名信源使用中的种种矛盾,试图从伦理层面为调查性报道匿名信源的使用提供评判依据与操作原则。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4,(21):24-29
本文以《人民日报》1978年至今的所有报道为研究样本,以关键词检索与文本内容分析为主要途径,对三十余年来"性观念"相关报道的媒体态度和文本话语变迁进行考察,以期了解媒介是以何种方式将社会敏感及争议性议题呈现在大众面前。总体而言,即使是态度保守的主流媒体,三十年余间对诸如同性恋群体、性知识、不正当性行为等内容的报道都发生了方式和态度上的变化。但是,在更为人性和宽容的同时,刻意的淡化和搁置,也是主流话语体系应对社会争议性议题的一种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驻华外国记者的报道理念与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外国媒体有关中国的报道屡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些报道往往涉及某些争议性议题或新闻事件(诸如2008年西藏“3·14”事件以及最近发生的新疆“7·5”事件)。以是之故,此类新闻报道的生产者,也就是外国媒体特别是西方主流媒体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学界与公众的视野,它们的新闻理念、报道立场、关注议题与生产模式,时常受到国人的争议乃至批判。  相似文献   

9.
如何明察争议性事件中各方意见的框架内容,一向是新闻传播学中极为复杂且难以研究的课题;而作为新兴新闻媒体的网络,其新闻报道的特点正日益受到新闻传播研究者的重视。本研究试图以框架理论为基础,分析大陆、香港、新加坡和台湾等地网站对有关“5·20”事件前后的报道,界定其处理相关事件的特殊角度。本研究将分析以下问题:网络新闻媒体在反映社会真实事件时,是否有其固定报道形态?此种固定形态的特殊表现方式如何?  相似文献   

10.
争议性新闻事件的报道是考察新闻媒体公信力的一个最佳场域。争议性新闻事件由于其自身的争议性,势必引发多元化的社会舆论。因此,新闻媒体采用什么样的信息组合方式或日框架来磨合信息,进而以何种新闻图景呈现事实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华南虎照片”事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几家媒体的报道进行量化分析,运用框架理论,探讨媒体是如何设置新闻框架、再现这场争议,进而影响或引导公众对争议性事件认知的。  相似文献   

11.
孙杨药检风波已成为近年来最具代表性的运动员争议事件。本研究以框架理论为基础,选取新华社、《检察日报》、财新网、《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和新浪体育六家媒体的孙杨案报道进行比较分析与历时态分析,研究发现,国内媒体的报道框架存在明显变化,不同媒介属性催生框架差异并彼此影响;媒体在民族认同的价值观念下于事件伊始直接选择"污蔑-回应"框架,可能造成主题遗漏与错位。今后媒体应更注意客观全面,增加主题丰富度,注重分析式报道与专业意见,在同类争议性议题上扬弃历史宣传语境,做出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12.
谭天  曾源 《东南传播》2016,(4):138-141
政府、媒体、群众对艾滋病议题日益关注,世界艾滋病日成为了政府、媒体宣传艾滋病的主要机会。本文选取网络媒体为研究对象,对人民网、网易网、凤凰网在近三年艾滋病日对艾滋病报道的框架构建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三者对艾滋病报道的报道方式、新闻议题、新闻出处、报道语气、信息来源均呈现统计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温丽琼  张岚 《新闻知识》2023,(5):33-39+94
家暴问题在媒体的日益报道下逐渐从私人领域走进公共领域,但家暴议题在媒介建构中却呈现一定程度的“两性失衡”,这种失衡反映了父权社会的性别不平等,也揭示了媒体机构性别意识再生产的内在逻辑。目前,家暴议题报道多停留于表面,未能引发大众对于性别平等的深入思考与长远追求。在报道家暴议题时,应加入男性性别气质视角,意识到主流社会鼓励的刚性/支配趋势男性气质可能使男性受害者成为弱者中的弱者;警惕放大家暴议题中的“两性冲突”属性,以免损耗女性权益并加剧性别间的紧张感。  相似文献   

14.
“平衡就是在突出报道一种要素时,还要顾及其他因素,特别是相反的因素:在突出报道一种主要意见时,还要注意点出其他意见,特别是相反的意见。……平衡手法所追求的目标,是更准确地反映事物及其内外联系。”①这种报道方式,在报道对多方有利害关系的新闻事件中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既可以使公众对利害关系各方有更多的了解,增强新闻报道的广度和深度,又可反映利害关系各方的真实状态,避免各方对新闻报道可能出现的抵触情绪。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大众传播学学者韦尔伯·施拉姆指出:“如同国家发展的其他方面一样,大众传播媒介发展只有…  相似文献   

15.
大众传播媒介在现代社会中扮演者一个重要的角色,成为人们获取健康信息的一个主要渠道.本文通过对《人民日报》1992-2013年的22年对精神病的报道进行分析,探讨主流媒体如何构建与呈现精神病议题,以及这一呈现方式在22年间的变化.研究发现媒体对精神疾病的报道存在"事件性"报道的倾向,精神病患者在媒体中的形象被扭曲和妖魔化.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7,(2)
本研究以优酷热门转基因视频为例,探索了网络视频影像中争议性科技的媒介框架。研究发现与主流媒体相关报道迥异,在热门网络视频中转基因争议并未得到相对均衡的呈现,而是在制作主体、框架、信源和子议题上均出现了明显的失衡状态。具体表现为在视频制作主体上,以专业媒体机构及用户为主,政府部门和转基因科研领域专家则严重缺位;危害框架(尤其是其中的健康疑虑框架)和关切框架极为突出,进步框架严重弱化;专业人士主导信源,权威信源未能充分利用其权威地位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子议题聚焦于转基因农作物与食品产业运用,医学运用则被完全忽视。据此本研究提出了通过网络视频进行争议性科技科学传播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以《人民日报》与《朝日新闻》20世纪80年代至2018年的转基因议题报道为例,基于议程注意周期,对中日主流媒体的争议性科技议题的报道框架进行深入考察。研究发现,两份报纸的转基因议题报道同步进入下降期,但上升期并不同步,相较于《朝日新闻》,《人民日报》的转基因报道进入议程注意周期的时间略晚。报道框架亦存在显著差异,《朝日新闻》始终将关切包裹置于最重要的位置,而《人民日报》的报道尽管不断减少对进步包裹的使用,但进步包裹却始终是首要的框架类型。在关切包裹的运用上,《朝日新闻》将妥善管理和公众参与或教育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而《人民日报》则始终最为强调妥善管理。两份报纸都倚重政府和专家等权威信源,但倚重的专家类型有所区别。本研究从两国转基因技术发展与应用的现实背景以及两份报纸的办报立场两个层面解释了两份报纸转基因议题报道存在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兰刚 《东南传播》2012,(4):37-39
气候变化报道中涉及大量的风险传播。本文从商业尺度、价值尺度、媒介素养尺度和公共危机尺度四个方面对气候变化报道中的风险传播视角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有效的风险沟通与传媒对风险的呈现与建构、将环境中的个人困扰转化为公共议题、恪守报道原则等紧密相关,因此,只有将气候变化报道与科学知识普及、媒体的瞭望功能、社会价值的塑造和民主决策的开展相结合,才能保证气候变化报道中的风险传播得到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19.
沈爱君 《今传媒》2016,(2):45-47
争议性新闻事件的报道一直都是媒介关注的重要主题.本文通过对争议性事件、框架理论等概念的梳理,从传统媒介理论如议程设置理论、编码—解码理论视角出发,分别讨论了争议性事件报道中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的呈现方式以及二者之间的差异,提出了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之间进行有效互动的必要性和相应的互动策略,从而为争议性新闻事件的报道提供理论参考和对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20家西方主流媒体关于2009法兰克福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的报道,认为这些媒体对中国文化的报道基本保持了客观和平衡;但在将文化议题政治化或者涉及政治议题时,这些媒体的二次编码以及国内网络意见的不对称传播,形成对中国不利的传播效果。有鉴于此,我方传播者应从共同经验出发,提升对外文化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