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新闻媒体对于舆论导向的引导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公民,还是国家政府,都会受到新闻媒体舆论导向的影响。如果是正确的、向上的舆论导向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的和谐和国家安定,错误的舆论引导则会造成社会上人心惶惶。基于此,本文从社会突发事件入手,深入分析新闻媒体该如何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突发事件多发,政府是处置突发事件的主体,舆论引导是突发事件处置的重要内容。网络媒体传播信息的速度、规模和影响范围大大超过传统媒体,在网络中各种意见可以迅速汇集、形成规模并造成舆论,给政府在突发事件的处置上带来时间和监管上的压力。所以,政府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督,充分发挥政府网站、政务微博和网络新闻发布会的作用,引导突发事  相似文献   

3.
舆论是影响国家生活、群众情绪、社会思潮乃至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有效引导社会舆论,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前提.当前,加强和改进舆论引导工作,必须坚持大众传媒正确舆论导向,转变舆论引导观念和方式,抓好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完善舆论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4.
孙正 《记者摇篮》2014,(10):13-14
在政府工作报告和新闻媒体上,不断出现"突发事件"的字眼,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报道,其引起的社会舆论具有无比巨大的威力,舆论引导出现偏差容易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重大突发事件舆论引导问题不仅是政府处理危机公关的重要议题,也是新闻传播界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对于当前的我国媒体进行了严峻的考验。那么突发事件究竟意味着什么?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我们该怎么办?本文试图从当前我国媒体对于重大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环境、重要性、艰巨性、优势以及存  相似文献   

5.
当前,各种不可预测的、非常态的公共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危害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甚至造成预料不到的灾难性后果。面对突发事件,用正确的舆论导向来引导公众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为什么要进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如何引导,怎么才能完善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杨玉玺 《传媒》2012,(1):69-70
在网络事件层出不穷的今天,地方政府官员如何把握重大突发事件网上舆论引导力,迅速处置网上舆论危机尤显重要。本文通过对一些网络事件处置的剖析,总结出一套较成熟的化解网上舆论危机的处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重大突发事件在我国的发生,考验着各级政府部门的舆论引导力,尤其是2008和2009这两年,是对我国危机管理从制度到机制全方位的集中评估期.而今年6月5日发生的成都公交车燃烧事故(下文简称"6·5"事件),则又是对政府舆论引导力的一次重大检验.因此,考察此事件的政府网络舆论引导情况和反思其中的不足,发掘其在新形势下的新意义,对提升政府舆论引导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社会的逐渐发展,出现的重大突发事件的数量也越来越多,新闻媒体就要发挥它的导向作用,表现政府在处置突发事件时的重要作用,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方面提供正确的意识导向。本文通过案例对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进行分析,并进行总结与反思。舆论引导从任何一方面来说都是新闻工作的灵魂,直接关系到各方面的利益,在处置中,新闻媒体舆论引导应该注重揭示真相,遏制谣言传播,稳定人心以免造成社会恐慌。借助传媒进行舆论引导,使社会的舆论统一到更高的层次上来,帮助各国执政党进行执政。  相似文献   

9.
突发事件的突然性与网络舆论跟进的快速性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使网络舆论对突发事件舆论的影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对突发事件中网络舆论的引导和管理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本文剖析了引导和管理突发事件中网络舆论引导的问题,指出在思维方式、反应时间和引导效果等方面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能合理有效地引导和管理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论。  相似文献   

10.
观点摘编     
重大突发事件的五个思考中央电视台台长赵化勇日前在2008年第7期《电视研究》刊文,认为,把握新闻规律,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把握舆论引导主动权可以有五个思考:一是要真正尊重新闻规律,提高报道的时效性和内容的透明度,把握舆论引导主动权;二是要突出正面宣传和以人为本,增强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牢牢把握舆论导向;三是要坚持贴近舆情和民情,注重对热点问题的引导,  相似文献   

11.
洪美云 《新闻前哨》2013,(7):101-102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微博不断显示出极大的传播优势,其所产生的巨大舆论影响力在社会突发事件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利益冲突不断加剧,突发事件频发,这对政府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对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效力提出了严峻考验。如何利用政务微博及时正确地引导网络舆论,化解公众情绪,成为衡量各级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的领导及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极易引发公众恐慌,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全面剖析导致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触发的多重因果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过程]采用NCA与fsQCA相融合的方法,选取2020—2022年有关新冠疫情的90个网络舆情事件作为研究材料,基于PSR框架的视角,探究了舆论聚合、传播渠道、权威媒体、公众关注、事件热度、时间跨度、危害程度7个前因条件的要素组态对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触发的影响机制。[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单个因素不构成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触发机制的必要条件,单个因素对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触发的作用是有限的;挖掘出了9种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触发机制的条件组态,事件热度、权威媒体、公众关注为核心条件;归纳出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触发机制的三种理论驱动模式,即事件驱动型、权威主导型、公众诉求型。以期提高政府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精度和效率,提高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13.
突发事件具有极强的时间性、震撼性、社会性、负向性和不可预料性。突发事件发生后,通常对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很大影响。这个时期的舆论引导就显得十分必要和关键。由于网络舆论以其即时性、互动性、便捷性等各种优势,往往在突发事件之后很短的时间内迅速作出反应,占得舆论先机,成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政府决策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重 大突发事件 ,涉及国家和人民的安全和利益 ,当它发生时 ,各级政府会调集一切必要力量、采取一切必要措施进行紧急应对。但由于重大突发事件的突然性和复杂性 ,政府日常措施的滞后性和不完善性 ,会导致公众对突发事件的恐惧和对政府应对能力的疑虑 ,如果没有舆论的及时引导和大量准确信息的披露 ,就会引发由突发事件带来的其他社会不安定问题。所以 ,在重大突发事件中 ,政府除了尽快完善各项应对措施外 ,还必须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导向和信息披露作用 ,调节社会对危机的承受能力 ,消除由个体恐惧、恐慌导致的社会不稳定事…  相似文献   

15.
张维 《出版广角》2016,(10):73-75
舆论属于社会的软控制系统,新闻出版在形成舆论和引导舆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网络出版单位要应牢记出版职责,做好网络出版的舆论引导工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原则;建立导向把关,进一步强化舆论导向管理;强化编辑能力,规范网络出版传播内容;与传统新闻出版业相结合,形成舆论引导合力,才能切实把握好舆论导向,不断提高网络出版对舆论的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6.
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与机制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良英 《新闻前哨》2008,(10):46-47
当前,我国正处在“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也是突发事件高发期,舆论引导面临着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准确把握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关键环节,特别是加强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机制建设,已成为政府危机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成为宣传思想工作亟待加强和改进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7.
正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各行各业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关于新闻传媒业,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健全基础管理、内容管理、行业管理以及网络违法犯罪防范和打击等工作联动机制,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  相似文献   

18.
重大突发事件因其发生的突然性、受众的关注度、抢险救灾行动的进展变化等因素而给舆论引导带来极大挑战。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传播方式的变化对舆论引导的时效性和有效性提出了新的考验。本文以天津港爆炸事件的网络舆论引导为例,探索提高重大突发事件中军队应急救灾行动的网络舆情引导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突发事件网络媒体的为与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发事件具有极强的时效性、震撼性和不可预料性.突发事件发生后的舆论引导就显得十分必要和关键.由于网络舆论即时性、互动性、便捷性等优势,往往在突发事件后很短时间内迅速作出反应,占得舆论先机,成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政府决策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社会转型期,地方政府面对突发事件的频发以及随之而来网络世界中难以掌控的网路舆情,在引导和控制舆情走向上仍然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而地方政府能否第一时间抢占舆论滩头地,有效引导网络舆论,关系到新媒体时代政府公信力的维持与现实社会的稳定.地方政府如何因势利导,在突发事件中保证舆论的正确走向,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