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关于基层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红 《图书情报工作》2010,54(3):130-133
就基层图书馆的古籍保护工作,提出引入“寄存制度”,改善珍贵古籍的保护条件;突出珍贵地方史料的保护,将民国早期文献定为古籍四级,同时有计划、有选择地影印出版,有利于地方珍贵史料的抢救和保护以及采用“缩微技术”复制、抢救古籍等方面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陈垣于古籍鉴定贡献突出,他的古籍鉴定成果、方法和理念对现今古籍保护工作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他在历代刻本、稿抄本、敦煌遗书、名人手札、字画照片等不同类型文献的鉴定方面均取得巨大成果。他通过大量实践,总结出利用目录学、年代学、避讳学、辑佚学等专学开展古籍鉴定的方法,为后学提供了可资领受借鉴的鉴定范例和思路。从陈垣古籍鉴定的成果和方法中,可以看出他始终坚持"一人劳而万人逸"、注重厘清版本源流、将古籍鉴定与文献整理紧密结合的古籍鉴定思想和理念。  相似文献   

3.
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正式实施以来,我国古籍保护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日益突显,古籍保护的学科建设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古籍保护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实践和经验的基础上,就学界关注的“古籍保护应独立成学”“古籍保护的学科归属”等问题,提出我国古籍保护学科建设的理论基础,进而阐释古籍保护的研究对象、研究类型和范围、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学科性质和定义等基础理论问题。在借鉴欧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古籍保护教育的培养目标、方式、研究方向划分、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等。关于古籍保护学的学科地位问题,认为近期需要大力建设古籍保护的二级学科,远期规划应于新增学科门类“文化遗产保护”之下,将“古籍保护”设为一级学科,其下再设“古籍保护学”“古籍鉴定编目”“古籍保藏修复”“古籍再生传播”四个二级学科。此远期愿景较目前而言跨度较大,实现难度也很高,若能付诸实际,将带来古籍保护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事业发展的深刻变革。图1。表1。参考文献41。  相似文献   

4.
将哈佛燕京学社“汉学引得丛刊”置于“整理国故”的背景下进行分析,介绍汉学引得丛刊产生的时代背景,论述汉学引得丛刊与“整理国故”的相互关系,认为汉学引得丛刊既是受“整理国故”运动影响而产生的一颗硕果,又在一定意义上践行、推动“整理国故”的发展,从而全面揭示“汉学引得丛刊”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戴群 《云南档案》2010,(9):63-64
本文通过介绍近年来图书馆古籍鉴定与保护方面新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列举了有关古籍鉴定、古籍定级、《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古籍保护工作方法,为古籍工作人员如何开展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云南省建构起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古籍保护体系,即省、州(市)、县成立了相应的古籍保护机构;依靠自身的专业人员和志愿者力量,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古籍普查登记工作;根据云南少数民族古籍收藏丰富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彝文古籍、藏文古籍、傣文古籍和东巴古籍的修复工作,在少数民族古籍修复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同时也培养了一支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的人才队伍;积极开展古籍的数字化建设和整理出版,一批珍贵古籍和拓片数据库及时向社会公开发布。围绕寺庙和民间少数民族古籍的普查登记、少数民族古籍修复,论文认为古籍保护涉及多学科知识,应尽快开展古籍保护学的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7.
针对《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经部分类的实际,分析其在类、目的名称与次序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首设“总类”,调整“群经总义类”和“乐类”的次序,均有所失;每类之首未能并立“汇编”与“总义”子目,还不时混淆两者之别。有鉴于此,新拟出一个较为稳妥的经部类目表,由此可以有序编排经部各类目下的书目。  相似文献   

8.
对于中、小型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若干相关对策。这对加强中、小型图书馆的古籍保护工作业务能力和提高古籍工作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对省级重点古籍保护单位古籍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鉴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高频关键词统计的“域级整合”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介绍几种主要的词频统计分析方法基础上,提出基于高频关键词统计的“域级整合”方法,阐述 “域”、“级” 的理论基础和划分依据,以图书情报学科的三个样本实例具体说明“整合”分析方法,给出图书情报学高频关键词域级综合表以及高频关键词共现图模板,分析这种方法的应用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随着对古籍保护认识的不断深入,学界在总结出古籍原生性保护和古籍再生性保护的概念之后,又提出古籍传承性保护的概念。本文认为古籍传承性保护的主要内容是对古籍文本和古籍知识、古籍工艺技能与传统写印材料的研习、传承和传播;实施方式是通过古籍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古籍和古籍保护知识理念的社会传播两个层面来进行;对应发展的学科分别是古文献学、古籍工艺学、传统写印材料学、古籍传播学、古籍数字人文等。古籍传承性保护理念的提出,扩大了古籍保护的主体范围,强化了古籍保护学科体系,有利于建立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长期机制,促进古籍的有效利用,推动古籍再生性保护的工作进程。古籍传承性保护与古籍原生性保护、古籍再生性保护三足鼎立的内容架构,理顺了古籍保护各项工作的内在逻辑关系,是对古籍保护事业认识日益完善的结果,也是古籍保护学科建设不断进步的表现,更为构建合理的古籍保护学科知识体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参考文献22。  相似文献   

11.
杨艳燕 《晋图学刊》2010,(3):105-107
古籍普查是我国古籍保护工作的重点,加大古籍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培养公众保护意识,是古籍保护工作的必要手段。该文介绍了山西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古籍的来源,分析了馆藏善本的特色与价值。  相似文献   

12.
威海市古籍庋藏宏富,市图书馆及文登、荣成、乳山图书馆均有大量收藏。尤以文登为最,以《守皖谳词》和《巡漳谳词》为代表的69种古籍入选《中国古籍善本书目》,18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丰厚的藏书源于当地悠久的人文传统,威海历史上先后出现了刘必绍、董祚远、于琏、于熙学、于颐发、毕以绣、孙福海、孙葆田等著名藏书家。如今,《威海市古籍联合目录》完成,为研究利用威海古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阎琳 《图书情报工作》2019,63(18):131-136
[目的/意义]古籍特藏文献是高校图书馆重要的馆藏文献资源,但是古籍特藏服务却不尽人意。《"十三五"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强调将古籍利用作为工作重点,"双一流"建设要求高校图书馆积极拓展文化服务功能。提升古籍特藏服务有利于进一步实现古籍在教学科研及传统文化方面的价值。[方法/过程]通过国外文献调研和网络调研,介绍3所国外一流高校的古籍特藏服务,分析其在支持教学、科研、文化服务方面的特点。[结果/结论]国内高校图书馆古籍特藏服务应从开展教学活动、开放合作促进馆藏研究、加强面向非专业读者的服务3方面提升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4.
古籍修复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建立在修复基础上的古籍保存、保护工作同样重要。本文结合《金匮要略直解》一书的修复、保护与实践,阐述了古籍修复与保护的技术、过程、措施与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系统考述了唐、宋、元、明、清书籍价格的变化以及近现代以来古籍价格的变迁。从产生时间、发展历史以及各阶段发展特点,探讨了古籍价格的形成规律,为今天人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古籍的价值、更好地保护古籍、更高层次地应用古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当前古籍价值已经得到收藏市场的充分验证,而古籍的文化价值尚未得到系统开发和利用。本文结合古籍保护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对古籍保护工作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希望各级公藏机构在重视原生性保护的前提下,更加重视古籍文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7.
张靖  刘菡 《图书馆论坛》2020,(3):101-106
古籍文化遗产作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保护和流传价值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所重视,也为古籍保护学科建设带来契机,以研究引领或保障古籍保护的科学、规范化发展成为题中之义。在评析现有主要古籍保护研究团队的研究特点的基础上,阐明问题:对古籍保护能否成为一门学科的论证不足,对古籍保护学科建设的理解有失全面,对于学科建设的背景和环境缺少关照,缺乏实证研究和国际话语意识。进而提出,应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框架下,在理解学科建设内涵和一般性规律的基础上,设计古籍保护学科建设实施方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证研究,科学建构古籍保护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湘西民族古籍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鸿雁 《图书情报工作》2008,52(10):133-135
湘西民族古籍,主要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少数民族1949年前形成的书册、文献典籍和口头传承及碑刻铭文,按载体形式可分为书籍类、铭刻类、文书类和讲唱类。其内容涵盖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历史、文学、艺术、天文、地理等方面。湘西民族古籍存在于州内外的各大公藏机构和州内乡野民间,其抢救和保护工作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9.
近十年古籍书目数据库建设研究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试从五个方面即古籍的收录范围、分类与主题标引、数据格式、著录标准、汉字平台与通用编目软件等技术工具,对近十年我国古籍书目数据库建设研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