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网红开启了在YouTube上的"内容出海",其中头部网红所呈现出的跨文化传播模式不同于常规对外传播的模式.本文以10个中国网红在YouTube上的短视频为研究对象,进行内容分析与比较分析.研究发现这一跨文化传播模式的特征:在表达方式上,以非语言符号为意义表达的载体,同时基于可写性的文本特征,为异国观众带来进入文本与创建多元意义的空间;在文化偏向上,摆脱主客对立的二元文化关系,基于文化自信,以本土文化价值与"他者"共在;在内容主题上,以逆现代性的主题观照后工业社会中人们的焦虑.  相似文献   

2.
杨溪 《东南传播》2023,(2):90-93
本文以框架理论、双路径模型为理论基础,利用文本挖掘、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个体影像叙事跨文化传播效果影响因素及其框架。研究发现,视频标题字符长度显著影响视频的传播深度、传播广度和传播参与度,而视频主题显著影响视频的传播广度和传播参与度。“生活”类主题为视频框架的高层次结构,以疫情、特朗普、医疗为主题重点;中层框架的叙事结构为以美国、中国为核心主题,进行相关热点主题延展并辅助以情感表达;低层次框架通过实地采访,借助于语言符号,讲述具体新闻事件及中美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6,(1):31-37
国家形象构建的"他者"视域研究是媒介国家形象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今年韩国KBS电视台出品的纪录片《超级中国》在国内外引起热议,缘此,以二轴符号系统理论为参照,对该片进行"他者"视域下国家形象叙事的符号化生产研究,通过对微观层面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以及宏观层面的故事化叙事符号的考证,分析其符号系统横向的抽象组合与纵向聚合的联想性指涉意义,同时还通过相关"视野"参照,进一步追问"他者"视域生成的归因及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移动互联网时代,应用短视频讲好河北故事,对于树立真实而良好的河北形象、提升河北的文化软实力,乃至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短视频具有独特的叙事特点,因此需要从题材、符号运用和情感表达三个方面提升叙事效果;同时,重视传播技巧,充分发挥传统主流媒体的传播能力和组织能力,既要"破圈"又要有所坚守。  相似文献   

5.
范红  周鑫慈 《出版广角》2021,(11):67-71
移动传播产生新的社会情景,形成新的文化传播范式.移动短视频以娱乐性、场景性、互动性,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生产、意义分享和价值重构等方面新的媒介表达形式.本研究以抖音平台"上#谁说京剧不抖音#"话题下的高赞视频为例,通过内容分析考察京剧短视频在抖音平台得以广泛传播的内容生产特征与意义生成机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分别就传统文化短视频内容生产、内容生产者及平台运营三个方面提出优化建议,进而实现传统文化的视频化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创新传播.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时代,技术的发展为文化的创新和传播提供了诸多便利。短视频作为当今时代人们使用最广泛的主导性媒介,其出现为技术与文化的融合提供了新的可能。作为当下跨文化传播较为成功的案例,李子柒古风美食类短视频在海外的爆红为我国对外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相较于复杂的文字符号,视频符号生动性、可视性、临场性的特征使其在打造“共情”叙事方面具有其他媒介无可比拟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所谓广告,就是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通过一定形式的媒体形式,公开而广泛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一种宣传手段。广告中有各种符号及由各种符号构成的文本,根据跨文化传播学的分类,我们把符号分为语言型符号及非语言型符号,其中语言型的符号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非语言符号则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声音、图像以及背景音乐等。从跨文化传播学角度来说,语言型符号是主流,但是非语言符号也发挥着重要的补充作用。本文以广告中的非符号语言为例,对非语言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8.
庞慧敏 《编辑之友》2023,(4):97-104
作为抗战时期流行的宣传方式,木刻版画作品既是图像符号,也是图像传播媒介,它将人物的行动和事件组织起来,形成有情节的故事,构成意义世界的表达,完成叙事,实现故事的讲述者、文本与解读者间的互动交流。通过突出故事主题、聚焦故事主体实现语图叙事的协同,形成了意义并被记忆。其叙事功能的实现既依赖于创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也与其他媒介叙事共同构建了一致性的图像意义,即通过跨媒介叙事塑造集体记忆和文化记忆,唤起文化认同,通过情感叙事促进集体行动。因此,跨媒介叙事的核心不仅仅是其传播内容的形式,更重要的是符号—意义的生产,其现实意义在于成为构建历史记忆和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方式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9.
文化符号是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精华,是建构文化身份的一种极佳方式,而短视频平台能够快速实现其传播需求,通过互动等方式快速帮助用户建构文化身份认同。文章通过符号互动论的视域,探讨抖音文化符号的案例,为我国短视频平台文化符号的传播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透视跨文化传播的"误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文化传播是指两种以上异质文化间的互动,在此过程中,"误读"现象普遍存在."误读"产生于文本的生产者、文本自身和文本的接受者这个信息传播链条的各个环节间的相互作用之中.本文从解释学理论和文化研究的角度出发,全面分析跨文化"误读"产生的原因及其不可避免性.  相似文献   

11.
叙事语境是对外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际传播的跨文化属性,要求我们必须突破不同文化间的语境藩篱,从语言、图像符号的信息本质入手,以“平实的陈述,生动的表达”构建叙事语境,减少“中国声音”跨文化传递的失真率,提高“中国故事”的易读性和亲和力,为对外传播在域外“入脑赢心”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2.
短视频已经成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讲述中国故事的新方式。中国传统文化类短视频在叙述者方面,运用内外结合的叙述者拉近了与受众的心理距离。在叙述内容方面,饮食、手工艺等方面的表层文化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乐美满的亲情及自强不息的个人品质等深层文化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叙述语言上,无声胜有声的叙事语言让国内外观众更好地了解中国故事,增加了用户黏性。  相似文献   

13.
伴随互联网及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跨国交流的方式和内容变得愈加丰富多样,如何利用新技术、新途径优化跨文化传播模式已成为当下国际传播的重大议题.国内网红李子柒的短视频通过利用古风美食等符号,实现了对传统中国衣食住行的文化建构,成为国际传播的一个经典案例.本文以李子柒原创视频在国外视频网站上的走红为例,探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如何实现自身文化建构.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同人性转视频的研究,考察了中国的粉丝文化所具有的特殊性别实践形式.并发现,通过逃逸出原文本的性别叙事与文本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这两种结构性状态,粉丝剪辑的同人性转视频得以生成了一个阈限空间.围绕这一阈限空间,粉丝与视频观众获得了"地位上升与逆转"、"通过'嗑CP'的精神狂欢与'舔颜'的符号狂欢所进行的审美消费"这两种程度不一的阈限体验.本文认为,同人性转视频虽然不具备政治上完全的颠覆意义,却为我们拥有更多关于性别上的可能性提供了有益的假设.  相似文献   

15.
张硕  罗艳 《采.写.编》2021,(11):149-151
短视频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新符号,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优化发展,短视频适应了受众"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以及参与式粉丝互动文化的狂欢,因此,短视频行业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本文从传播学理论出发,分析了《你好,李焕英》抖音短视频的内容特色,通过其内容主题、传播角度、视频形式等特点,探索了《你好,李焕英》利用抖音短视频宣传电影的策略.通过研究,旨在为如何利用短视频在事件营销传播中发挥作用提供可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在国际社交媒体上,李子柒的中国传统乡村生活视频赢得全球粉丝的持续关注,成为颇具影响力的跨文化传播案例。本文以YouTube平台李子柒视频的评论为研究对象,审思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可能性突破。研究发现,视频中引发热议的认知符号依旧是传统中国文化符号,挖掘和对外传播具有新时代特征的中国文化符号是亟需开拓的方向;积极情感表达占据绝对主导,这主要建立在视频基于日常生活视域所表征的人类共通情感和价值理念上,但需警觉粉丝群体的同质性和圈层性,更多不同面向的机构账号和个体账号形成合力,才有望触及更广泛的用户;基于视频的网络化社群构筑了极具价值的多层次对话,在线上与线下的交流互动中,实现心与心的相通,这是一种更值得期待的跨文化传播力。  相似文献   

17.
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近几年来中国手机的海外销售成绩斐然,其广告宣传功不可没,关于中国手机海外广告的研究极具借鉴意义。基于2013-2017年间32则、共计3014秒的中国手机海外视频广告进行的逐秒研究表明,该类广告的多模态组合模式具有简洁性,且具有异质属性的模态较为少见、具有同质属性的模态较为常见,此外,其组合模式并未受到广告叙事类型的明显影响。上述特征的内在机制主要表现在:简化编码以减少信源、信宿噪音,采用共鸣策略并寻找文化共性,较多地使用非语言符号以跨越语言传递信息。这样的多模态组合模式对跨文化传播背景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加注重品牌附加值、更有利于广告标准化策略的推行。  相似文献   

18.
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传播仍面临难以实现内化认同的难题。在面对复杂国际现实与文化陌生感的跨文化传播中,情感沟通相比其他沟通形式具备天然而独特的优势。人类情感在调节个体内在认知过程、搭建个体间互动之心理勾连,以及整合复杂共同体结构并维系其凝聚性等过程中皆可发挥显著效用。基于相似情感体验唤起的"共同情感"成为人类保持可沟通性的有效介质,同时也为共同体形态的凝结提供潜在动力。研究将"情感机制"引入跨文化传播研究,探讨超越人为建构的符号和逻辑体系、消解意识形态与语言文化畛域的路径,架构"中国故事"的沟通、理解及认同基础。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国际社交媒体上发布的大量中国美食视频获得一定关注,为国家文化传播提供了观察窗口。前人研究虽定性说明一国的美食能够成为该国文化传播的载体,但并无数据支持,也鲜见实证研究如何利用美食进行国家文化传播。如何选取视觉和听觉符号,通过独具特色的符号表征打造鲜明的文化特质,也是政府和个人面临的挑战。论文应用食物旅程叙事理论,建构食物旅程叙事策略分析框架。以YouTube平台上3434个中国美食视频的3382995条评论为研究对象,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与方法,验证食物旅程叙事承载国家文化传播的可行性,发现引发受众对食物本身、食物烹饪相关人物和食物来源背景国关注的食物旅程叙事策略及其组合。论文不仅基于食物旅程叙事的路径深化了国家文化传播,而且将食物旅程叙事理论拓展到非商业应用领域。通过精准设计食物旅程叙事的策略组合,展现美食视频中的视觉和听觉符号,用文化符号提升国际受众对视频中的食物、民众和国家文化的关注。研究结论既可以满足国家“文化传播”的诉求,又能实实在在解决当前美食视频制作中,凭借经验主义“摸石头过河”的营销传播的痛点。  相似文献   

20.
尤达 《青年记者》2021,(2):92-93
网络自制剧《长安十二时辰》的传播效果肇始于跨文化传播下成功的改编,进而在"洋为中用"的叙事策略与强化中国文化元素的视听构建下,成功走出国门,在"我"与他者之间形成主体间性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