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本文概述了台湾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历史 ,分析了取得发展的原因 ,具有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指出了台湾新闻传播教育在坚持多种形式办学、注重学生素质培养、重视新闻实务教育、强化业务技能训练等方面对内地新闻传播教育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陈维璐  胡艳 《新闻传播》2005,(12):48-51
新闻教育在美国的存在和发展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不仅为美国新闻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较为全面和规范的教育,而且其教育模式也一直为世界各国所借鉴。对传统的美国的新闻教育,台湾学者郑贞铭教授曾经概括为三个特点:(1)以实务训练为本位,重视实际业务技能的培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基础业务课程非常充实。  相似文献   

3.
新闻教育是为了向学生讲述各种新闻知识以促进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从而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新闻人才的专业教育.新闻教育主要以正规的、系统的学院教育形式出现,自1918年新闻教育始发以来,距今已经有九十网年的历史.从新闻教育近百年的历史可以看出,我国新闻教育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新闻人才.但是,为了发展就要不断地革新,传统的中国新闻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时代发展的需要,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弊端.本文结合新闻教育实践对新闻发展趋势进行一系列剖析,并给予一定的有效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4.
论新媒体的新闻人才培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新闻人才的培养从《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发刊以来,一直被媒体工作者在实践中学习和摸索着。1920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成立报学科,我国新闻人才的培养才开始系统化和正规化。到互联网兴起前,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变化不明显,都是单一的传统模式,即“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的,以新闻知识与技能的教育训练为教学重点”的模式。网络媒体的出现,对新闻人才的知识面和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1998年,原华中理工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率先在全国招收网络新闻传播的本科大学生。1998年,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中国人民大学和台湾政治大学为例,分析了两岸新闻本科教育在系科设置、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三个方面的异同,同时总结了两岸新闻本科教育在面临媒介融合时所做出的不同应对。比较发现,台湾对新闻人才的培养更重视多种符号的运用和传播,而非单就新闻传统领域做出拓展。两岸新闻本科教育都极其重视多元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但相比跨专业人才的系统培养策略,台湾本科新闻教育更重视学生对自身兴趣的探索和挖掘。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有600多所院校相继增设了新闻传播学专业,但在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重视技能训练、重视传播实务,轻人文素养的教育、轻品性的养成,因而造成了专业理念水平不高,高层次、后劲足的新闻学生缺乏等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7.
林渊渊 《青年记者》2017,(18):100-101
美国高校的新闻与传播教育以重视专业技能著称,其中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新闻专业技能教育尤为突出.该校是一所拥有一百多年办学历史的优秀公立大学,其新闻教育起步于1909年,多年来在美国名列前茅.2015年,笔者在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媒体与新闻学院(下文简称“新闻学院”或“学院”)做访问学者一年,回来后一直跟踪研究该学院新闻教育情况.本文以该学院为个案,分析其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体系,为我国新闻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胡衬春 《新闻世界》2011,(12):203-204
近年来,我国新闻教育发展迅速,新闻采访活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闻教学中应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并在采访课堂中加强实践训练。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数字化技术发展势头迅猛,传统的传媒格局已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媒介融合的格局.媒介融合的现状不仅打破了新闻传播的现有格局,而且对新闻传播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大多数高校的新闻教育在这种格局下并没有进行大的改变,依旧沿袭传统的新闻教育模式.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自2012年开始实施“2+2”培养模式,即把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以及媒体融合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接受新闻传播学知识,为新闻传播学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值得多数高校借鉴.  相似文献   

10.
高校新闻教学的误区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以来,高校新闻教育在办学数量与办学规模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教学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高校新闻教学囿于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训练不够;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重视.高校新闻教育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开展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加强新闻实践能力的训练,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11.
《军事记者》2009,(12):53-53
肖灵在2009年第10期《新闻爱好者》刊文认为,在信息网络时代。我国的新闻教育事业必须剖析传统新闻教育层面及网络新闻层面特点,解决如何培养信息时代所需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问题。当前新闻教育存在的不足有:缺乏国际视野:课程内容主要是人文学科知识.而未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清末面临国破家亡严重危机的时刻.承担起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其教育内容也从传统的重视人文转向了西方的重视科技,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这种重理轻文的思想甚至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1952年院校调整,大幅度压缩人文学科。重点突出了理工类技术学科,与此同时.人文学科的学生数量也从1949年的33.1%下降到1953年的14.9%.1962年甚至降到6.8%的历史最低。高校大量的教学资源配给理工科,人文学科的教学研究被严重边缘化。对6.8%的人文学科学生进行的教育几乎可以看做是人文素质精神仅有的薪火相传。  相似文献   

13.
数字化媒体时代下新闻实践的转变及新闻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星植 《东南传播》2011,(1):112-115
数字化媒体时代的新闻实践在新闻制作流程、新闻内容、新闻报道观等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转变,从而促成一种"大新闻观"的转向。而当下中国新闻教育与新闻人才的培养处在整合与改革的关键期,如何使新闻教育适应数字媒体时代所带来的这种转向,必将是新闻教育界未来长期关注与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本文认为未来新闻教育应当重构通识教育体系,加强学生新闻策划、深度报道的训练以及培养学生一种"视野融合"的国际观等方法来实现新语境下创意、技术与内容的互动。这将是未来新闻思维转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郭素荣 《大观周刊》2013,(11):158-158
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是现在高等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的职业院校都是重视科学教育和专业技能培养,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存在先天缺陷,非智力因素和职业素养问题限制了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中文教育在提升学生人文素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就业形势的严峻性、经济全球化和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对新闻传播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当前传媒业乃至整个社会的人才需要,成为了新闻传播学教育者必须思考的议题。本文选择了福建省三所学院作为研究个案,通过对行政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深度访谈,考量福建省高校新闻传播本科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调研发现,三所学院的本科生培养兼顾专业特点和地方特色,形成了新闻传播本科教育的"福建模式";当前,这一模式面临诸多挑战;三所学院或着眼局部调整,或酝酿整体改革,后者仍处于探索阶段,但有望为福建省乃至全国的新闻传播院系应对当前挑战提供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16.
正谈到以新媒体为代表的传播技术对新闻传播教育的影响,不得不从新闻传播教育自身的双重属性——新闻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和新闻教育作为大学教育谈起。就前者而言,新闻教育通向职业,培养的是职业人;对于后者来说,新闻教育重在对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和人格的塑造,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新媒体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冲击需从这两个方面分别阐述。新媒体对新闻传播教育的影响。相对于传统媒体,从技术的角度讲,网络的传播方式、接受方式、内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媒介产业化的逐渐深入,新闻教育在我国受到重视。许多高校纷纷开办与之相关的专业,甚至农林学院也开始培养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当然从宏观教育的角度看,这种现象对于改善我国的学校教育结构,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学校教育是以具体的教学活动为基础的,因此要想让新闻教育真正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杨一 《东南传播》2012,(9):91-92
近年来,关于影视技能教育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认可,技能教育俨然成为各高校影视相关专业培养实用性传媒人才的新的制高点。而传统新闻学科教育中关于"术"的教育则在竞争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通过结合绵阳师范学院新闻学专业的办学理念,旨在探讨传统新闻学科办学背景下的影视技能教育的运用、深化和变革。  相似文献   

19.
面临传统强势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双重夹击,民生和细节是广播新闻的优势所在。在高校广播新闻业务课程的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对学生进行民生意识和细节意识的培养,至少需要从民生视角、民生新闻呈现形式、细节把握能力这三个方面着重进行培养与训练.以适应新的传播格局对广播记者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为了应对新的媒介生态,日本新闻传播教育界做出不少变革:在坚持原有通才教育的理念外,更加注重职业技能的训练;在强调普适性媒介素养教育重要性的同时,开始重视新闻专业主义教育,对新闻学科的重要性做了新的阐释;在坚持原有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将重点放在新媒体和国际新闻人才的培养上。正是以上这些坚守与变革,为日本传媒产业的转型和发展带来了机会和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