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肃人 《新闻实践》2012,(12):47-48
新闻摄影是以摄影图片的形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新闻报道。新闻摄影与文字报道的最大区别就是以视觉构图的形式来报道新闻,强调视觉冲击力,也就是说必须以画面来讲故事,离开了画面这一特点,摄影报道就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2.
新闻摄影报道是以图片和图片说明文的形式出现在报纸上的,是通过视觉形象报道新闻事实的。只能拍出好图片而不能写出好图片说明的人,不能算一个好的摄影记者。高水平的图片说明,不仅可以弥补图片表达新闻事实的局限,还可以增强图片本身的感染力,增强摄影报道的影响力。好的新闻图片就像好的消息一样,要新闻五要素齐全。新闻图片的说明不是“看图识字”,它是图片画面内容的进一步补充,要将最新的最有新闻价值的东西写在最前面,一般不需要过多地  相似文献   

3.
新闻图片,首先是新闻,其次才可考虑画面视觉形象的表达是否恰当、完美。那么,是新闻就要符合新闻的基本要求。而相当多的新闻图片来稿,只注意了画面视觉形象的“好看”,忽视了新闻信息的传达。一些摄影者以为只要画面漂亮,就是好新闻图片。他们尤其忽视了最重要的“时间”要素,要么没有,要么模糊或者模棱两可。在信息时代,读者重视的是新闻的时间和速度。因此,要想提高新闻图片的信息质量,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重视用画面说话。新闻图片也可以说是视觉新闻,它的冲击力在画面上,而不是在说明词中,如果图片本身吸引不了读者,说明词写得再好也起…  相似文献   

4.
新闻图片在报纸版面上有其特殊的作用,穆青同志曾将它与文字在报纸上的作用喻为“腾飞”的两翼。优秀的新闻图片,通过画面艺术地表现内容,达到主题鲜明、主体醒目、主次分明的效果,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记得1990年8月,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在银川召开时,  相似文献   

5.
在新闻摄影中,可视性是人眼的视觉对所看到的新闻图片直觉、直观的实在反应。新闻照片的可视性,从狭义上讲,是可供观赏的新闻图片;从广义上讲,即是有新闻形象价值的、含有信息量的、高质量的新闻图片。 图片新闻的刊发,是为了传播新闻信息,沟通人们对社会各方面不同信息的需求。但是,若新闻照片的画面是千篇一律的,让人一看就生厌。没有了照片本身的可视性,它的形象价值何在?它的新闻价值又在哪里呢?我们平时看报纸时,常常见到有这类照片:主席台+人+会标;人+机器;或人+办公桌电脑……似这类依样画葫芦1+1=2的新闻…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幅反映印度尼西亚西爪哇省流浪人群的摄影作品。画面中,一名无家可归的妇女带着年幼的女儿疲惫地倒在火车站站台上沉睡,背后一辆列车高速疾驰而过,一静一动的拍摄物体,把画面分割两半,形成鲜明对比。整幅图片中没有哀嚎、疾病、瘦骨嶙峋这些关于贫困最直观的视觉冲击,却依然令人深感震撼。  相似文献   

7.
张楠 《军事记者》2005,(4):47-47
图片(主要足新闻图片)以生动的画面形象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力.达到宣传效果.这一点被许多人注意到了。但图片的文字说明如何做到“字唯其少.意唯其多”,与照片珠联壁合.相得益彰,却被许多人忽视了。  相似文献   

8.
洪文军 《军事记者》2013,(3):I0002-I0002
有的军事摄影图片让人扫一眼就不想再看了,有的却能久久地留住读者的视线.甚至让人百看不厌。原因何在?关键是耐看的图片除了给人视觉美感的吸引力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能够让人久久回味。而《琛航岛星轨》这幅作品,就具有这样的魅力。画面上,南中国海湛蓝的夜空中,一颗颗星星划出一圈圈银白色的线圈,在美轮美奂的视觉效应中,让人想到时光的流逝,而这些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在图片左下方的视觉点上,是一盏闪烁的红色航标灯。它既是提醒船舶航行安全的标志,也似乎包含着另一种寓意:这里是中国的领土与领海.谁也别想侵犯l而图片右下角的火炮阵地.也用视觉语言佐证了拍摄者的用意.并表达了一个永恒的主题:官兵对职责使命的坚守与担当!要挖掘和体现军事新闻图片的思想深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要开动脑筋,借助各种手段和景物.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这幅图片,就是拍摄者利用相机B门慢速度曝光拍摄的。要拍摄出这样的图片,摄影者本身应具有一定思想深度。图片的深度,说到底是由摄影者的思想深度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21世纪是读图时代,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图片在各类媒体上传播,刺激着读者的眼球,也满足了不同读者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在诸多种类的图片中,新闻照片以真实、生动、直观的画面语言为人们提供了丰盛的视觉快餐。但是,读者在"消费"新闻时是苛刻的,他们不能容忍假新闻照片对自己的欺骗。然而,在读图时代,新闻图片的生产渠道复杂,数码相机的运用和图片的数字化处理、传播,使以真实为生命的新闻图片发生了变化,一些经过电脑"处理"过的新闻图片及假新闻图片、伪新  相似文献   

10.
新闻图片,首先是新闻,其次才是考虑画面视觉形象的表达是否恰当、完美。那么,新闻摄影就要按新闻的基本要求,缺少了新闻的要件,新闻图片就会在读者心中大打折扣。因此,要想提高新闻摄影的质量,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在“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办报思想促进下,许多报纸采用新闻图片的数量增多了,其中有的报纸刊用新闻图片组的势头,甚为强劲。 新闻图片组是摄影记者从事新闻报道的一种手段和作品形式,也是图片编辑或版面编辑用来调剂稿件样式和版面设计的一种方式。由于它在宜传报道和版面视觉上所造成的强势,能博得受众的关注,有助于提升图片新闻的阅读率。因此,就新闻图片组的作品特征、结构和编辑工作进行一番探讨,还是颇有意义的。 就报纸的新闻摄影实践来看,在报道重大主题、重大题材、重大典型、重大事件,展示大型社会活动、地域民俗风情…  相似文献   

12.
巧用背景     
姜传鑫 《军事记者》2014,(6):I0002-I0002
在摄影作品中,巧妙地选择拍摄背景,往往会使整幅画面增色不少。《竞攀》,正是背景运用比较好的一幅军事摄影图片。背景,是用来衬托主体、更好地表达拍摄主题的,在内容上属于图像的组成部分。这张图片中,几名战士在网上奋力攀爬,紧绷的手臂和双腿充斥着饱胀的力量,一种竞争、奋进的意味跃于视野。  相似文献   

13.
<正>不同的摄影角度形成的视觉画面是千差万别的,产生的摄影作品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新闻摄影记者角度的选择对新闻摄影采访有很大的作用,摄影记者也非常重视新闻摄影角度的选择。新闻摄影角度的选择能够突出强调对新闻事件的报道,也能弱化对新闻的表现效果。角度的变化不仅产生不同的画面造型,还能对读者形成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所以说角度的运用不只是画面语言的组成部分,更是新闻图片拍摄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新闻图片具有客观纪实性特征和视觉形象直观的特殊功能。然而,多数摄影报道者把客观纪实等同于新闻摄影,使报纸上司空见惯的图片报道比比皆是,最终导致新闻图片质量不高。 新闻图片仅仅停留在客观纪实印证层次上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该在客观纪实的基础上具备揭示性与感染力,这是报纸提高竞争能力赢得读者的重要手段之一。 读者从报纸上“读”一幅新闻图片,是从图片的形象画面中领悟接受客观事实的真实性,新闻性和视觉信息。新闻图片揭示性深,感染力强,新闻价值高,读者就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反之,读者对那些图解印证事实、概念化、表面化的图片报道不感兴趣,其新闻图片就不能发挥视觉独特功能。  相似文献   

15.
图片(主要是新闻图片)以生动的画面形象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力,达到宣传效果,这一点被许多人注意到了,但图片的文字说明如何做到“字惟其少、意惟其多”,与照片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却被许多人忽视了。图片的说明是什么?窃以为,它不应仅是白开水似的主谓宾结构叙述,如“这是……”之类,而应是画龙点睛之笔。在图片宣传中,对画面而言,文字说明应当起到“内涵上扩大、外延上升级”的作用,通过图片与文字的最佳  相似文献   

16.
正在新闻摄影中,专题摄影是新闻摄影的一种报道形式,它通过作者的跟踪采访所取得的采访事件或人物的不同时段的影像组成的系列画面,用最简练的文字讲述图片背后的故事,用一个个最经典的瞬间刻画展示事件及人物的现象或精神风貌,以主题图片展示新闻摄影报道的思想内涵和它的社会意义,以情感人,激励和鼓舞读者。一、专题新闻摄影强化观察力走进现代生活,众多的摄影记者们把镜头对准专题摄影题材,但新颖独特的视觉及好的选题并不  相似文献   

17.
新闻图片画面中事物的呼应与对比,是摄影者用画面语言表达新闻图片主题常用的手法。呼应因新闻现场的和谐关系而生,对比因新闻现场之间的矛盾关系而成。呼应与对比手法在新闻图片。中运用好了,不但可以使画面充实、有层次,更能够提高画面语言的表现力,使新闻主题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8.
正近一个时期,河南《南阳日报》鲜活的图片报道引起了上级部门和读者的强烈关注。且不说每天报纸各个版面上的单幅图片生动活泼,也不说要闻版"影像南阳"专栏内一幅幅组合图片引人注目,单就定期刊发的围绕重大题材的《视觉新闻》专版就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很多读者反映,现在的《南阳日报》真正是图文并茂,两翼齐飞。回顾摄影报道"活  相似文献   

19.
新闻写作需要细节描写,新闻摄影更离不开细节表现。一张好的新闻图片之所以让人过目不忘,不单是主题鲜明,视觉的冲击,其画面内容的细节表现,往往更能引起读者共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报纸和网络传媒使新闻图片  相似文献   

20.
周静 《新闻爱好者》2008,(12):167-167
什么样的照片才是好照片呢?美国著名图片编辑、《棕榈海滩报》副总编马克·艾德尔森(Mark Edi son)认为:“好的照片能穿透事物的表面现象,把读者带到所报道事件的背后,能在情感上更深地打动读者,让读者在对照片有更强烈感应的同时,又接受了丰富的信息,能让读者感到也在现场,而不仅仅是在看照片,或者是通过照片观察事物。”可惜的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却是一些画面结构散乱、呆板、司空见惯等的摄影图片。新闻图片“视觉语言化”难点重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