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伊人 《编辑学刊》2012,(5):28-29
这天翻阅刚到的某刊物,见首篇是《国学大师杨树达》.遇夫(杨树达的字)先生旧学(国学)根柢之深厚,笔者早有闻知,如陈寅恪曾致函称道:“当今文字训诂之学,公为第一人.”世称“疑古”派的顾颉刚,对杨氏亦颇为推崇,将他与王念孙、王国维并列,赞为近世治古典最卓著者.所以,对这篇称述遇夫先生的文章,自然便有先睹的兴趣.  相似文献   

2.
四川的成都、眉山一带,是宋代全国的三大刻书中心之一,所刻书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宋开国后不久,太祖就派人到成都监雕大藏经,这就是后人所谓的《开宝藏》。南宋初,眉山刻有大字本《七史》。以上只是著名的两例,事实上,蜀中刻书极为丰富,经、史、子、集门类俱全。到南宋中叶,蔡宙曾上奏,说“全蜀数道文籍山积”(见《道命录》卷四),我们可以想象当时蜀中图书业的发达。我国现存的许多重要典籍,都出于蜀刻;当日的蜀刻版本,有少数经过千百年的流传,还保存至今,珍贵不啻珙璧。 宋代蜀中刻书既然如此之多,如果没有人将那有如“山积”的典籍记录整理,那将是令后人十分遗憾的事。历史  相似文献   

3.
叶氏广勤堂是元明间建阳著名书肆,刻书甚多。见于著录和现存的刻本中,最早有刻书家姓名的刻本是元天历庚午(1330)叶日增广勤堂《新刊王氏脉经》十卷,序后有行书写刻“天历庚午仲夏建安叶日增蒜于广勤堂“牌记。国家图书馆存原刊本,《四部丛刊》本即据此刻本影印,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年3月也曾据此本影印出版。刻书家叶日增之名,仅此一见。  相似文献   

4.
创新到永远     
新闻姓“新”。每天有成千上万份报刊发布着各类新闻,如何从无边的报刊之海中一跃而出,“抓”住读者,让他一见就不忍释手?这需要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功夫,需要时时创新的意识。立意新。新华社社长郭超人曾说:“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的,而你想不到做不到,就当不了记者;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而你也能想到能做到,可以当记者,但不一定是好记者;唯有大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而你能想到能做到,那么你就能当一个好记者。”当独树一帜的思维导向、主题  相似文献   

5.
读书人痴话     
读书人痴话周迅白石老人曾言:“画要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套用齐翁之语喻读书也是同理,不读书为愚,死读书为痴;不信书则循头无活水,尽信书则难免步入歧途。读书之奥妙,关键在一个“化”字上。邓拓曾刻一闲章:“书生之气不可无。”此处“书生之...  相似文献   

6.
大凡吃上“爬格子”这碗饭的人,恐怕没有喜欢退稿的。有时偶然碰到一次退稿,并附有编辑的“亲笔信”,便如获“至宝”,拜读再一。 笔者就曾有过这样一次幸遇。今年元月中旬,忽  相似文献   

7.
说“佞宋”     
贾卫民 《图书馆杂志》2001,20(11):52-54
古代文化人多有名号,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苏州的大藏书家黄丕烈(1763—1825)迷恋宋版书,自号“佞宋主人”。据说他对宋版的痴迷到了“夺饮食男女之欲”的程度,曾先后购得北宋本和南宋本的《陶诗》,名其居曰“陶陶居”,并请人喝酒、写记文以示庆贺,真正是乐陶陶了。他一生收宋刻百余种,友人给他的居所题了匾额,叫做“百宋一廛”,每逢春秋佳日,黄丕烈都要邀二、三好友,盘桓在他的居室中,赏玩这些善本佳刻,其得意之情可以想见。黄丕烈在  相似文献   

8.
李今枚 《青年记者》2010,(12):11-12
看到这个话题,虽感到有话可说,可也产生某种恐慌:我能说得清新闻人承受的“恐慌”吗?能为此提出可资参考的应对之道吗?显然,“恐慌”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人不遇啊。  相似文献   

9.
提起福建刻书业,出版界似乎言必称“建本”。做为中国古代三大刻书中心之一,建阳麻沙的刻书作坊规模之大、数量之多、技术之精和流传之广,全国少有;其所刻“建本”,确是福建刻书业无可争议的象征。只是,鲜为现代人所知的是,除了麻沙,地处闽西偏僻山区的客家小镇四堡也曾是明清时期中国华南最重要的出版中心之一,它与当时的北京、武汉和江西浒湾一起,被誉为“中国清朝时期的四大雕版印刷基地”,名噪一时。对于中国出版史研究而言,四堡最大的价值在于:这里保存着最完整的书坊建筑、线装古书和雕版印刷工具,这里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幸存的古代雕版…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出版史上,福建曾有“图书之府”的美誉。自五代至清初,福建刻书业那用简朴的方法刻印的书籍流传全国,远播海外,大有建本图书独霸天下之势。然而,其后数百年间,由于战乱等原因,福建刻书业衰落了。  相似文献   

11.
卷首语     
李旺杰 《图书情报知识》2006,(3):F0002-F0002
希腊古典主义美学家朗吉弩斯曾说过:“美的文词就是思想的光辉。”依照我———作为一个编辑的理解,一篇好的学术论文,其思想内涵固然重要,但仅有此显然是不够的,还应有一个美的形式。学术思想的表达,“美的文词”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形式之美能使内容之实熠熠生辉,两者应是完美的统一。然而什么样的文字才能称得上“美的文词”?笔者浅陋,不能给它下一个合乎时下“范氏”的定义,也不能给读者提供一份标准的样本。但我想有一点是大家可以认同的,“美的文词”至少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愉悦的感觉吧。起初审稿时,每遇论文种种形式之不美,…  相似文献   

12.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唐浩明著,岳麓书社,2014年7月唐浩明为曾国藩研究第一人,名家评点名人之名著,通过点评曾氏日记,窥斑见豹探及其人文韬武略与生活态度,是一部熔文、史、哲为一炉的难得之作。20世纪80年代初,唐浩明的长篇小说《曾国藩》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推动了学界研究曾氏的热潮。过去评价曾国藩。大抵支持过大于功,原因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死忠于清朝,清剿太平军、捻军过程中"残民以逞.杀人营野",并因此获得“曾剃头”“曾屠夫”的恶名;  相似文献   

13.
文无定法。“导语”作为消息的开头,也有多种类型和方法。但是,不论什么方法,有一个原则需要遵循,那就是文章一开头,就要有吸引人的魅力,使读者欲罢不能,非看下去不可。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遽别,此一法也。”此一经验之谈,对于新闻写作同样有借鉴的价值。怎样在“开卷之初”,就能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呢?利用人皆有的“好奇之心”,在导语中巧设悬念,最容易取得这样的魅力。  相似文献   

14.
竹溪记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椎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亦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  相似文献   

15.
一篇作品要想使读者触之即爱,一见钟情,一口气读下去,导语写得活不活、鲜不鲜,非常重要。古人十分讲究行文“起势”。明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强调“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清人施补华提出,文章开头要象大山一样,“起处须有峻嶒之势”,险峻突兀。清人李渔也曾指出:“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惊之,不敢弃去。”  相似文献   

16.
“拍手称快”意思是拍着手喊痛快,形容看到某些事情有了称心如意的结局,从内心感到痛快.语见明·凌漾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说起他死得可怜,无不垂涕,又见恶姑奸夫俱死,又无不拍手称快.”例如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五十五回:“像这样剥削来的钱,叫他这样失去,还不知多少人拍手称快呢!”赵树理《小二黑结婚》十二:“三个民兵回到刘家峧,一说区上把兴旺金旺二人押起来,又派助理员来调查他们的罪恶,真是人人拍手称快.”巴金《随想录》一三七:“到十九日,这三名犯人真的给送往刑场枪决了.于是大家拍手称快,说是‘大得人心,大快民意’.”<中作者单位一>=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  相似文献   

17.
“假洋鬼子”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人物,对于这个称谓,英若诚不仅不反感,还觉得这是大家表达友善的一种方式。他曾请四弟英若智为自己刻了一枚“假洋鬼子”的图章,算是接受了这个荣誉称号。英若诚的确是个集大俗大雅、大洋大土于一身的人。  相似文献   

18.
宋代僧人学诗者颇多,可是传世僧人诗集却并不多见。清代初年吕留良等人编刻《宋诗抄》,只选录道潜《参寥集》和惠洪《石门文字样》两种,并叙述说惠洪诗雄健振路,为宋俗之冠。道潜和惠洪都是北宋末人,在宋代诗增当中行年已晚。其实远在北宋初年,别有希昼。保退、文兆、行肇。简长、维民、宁昭、怀占、惠崇九位借人,不仅以能诗而闻名于当时,而且及至南宋末年,周精仍盛称他们构诗作“为是宋三百年诗俗之冠”。宋人刊行九僧合集,即以“九增诗”为名。只是《九僧诗》流布不广,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早已为寻觅不到此书而叹息。幸而六…  相似文献   

19.
钻书     
记得全国高考时曾出过一道“看图著文”的语文试题:一个浮躁的人负镐挖井,身后已经留下了许多深浅不同的坑——有的刚蹭破地皮便挪窝;有的挖了没膝深又易地;有的甚至挖得与泉眼仅一镐之距,仿佛已可听到镐尖下的汩汩水声,又不耐烦地罢镐另寻新地场了……由此想到孟夫子关于求知的一段话:“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读书,没有顽强坚韧、不骄不躁的钻研精神,也会掘井九仞,而不及泉,功亏一篑。钻书,是一种精力高度集中的思想境界。人的注意力象聚光镜那样集光束于一点,能避开种种干扰,钻进书中去。邓拓同志曾把巴甫洛夫学说引用到读书中去,说明“钻书”是一种静心绝虑、统统忘掉书外的一切的境界;是象久旱的禾苗遇春雨那  相似文献   

20.
我处亦有十行无注本“管子”,无前题后跋,以此本相校,款式字迹全同,唯第二十四卷末叶无“太岁癸巳孟春安正书堂重刊”木牌墨记。既云“重刊”,则安正书堂本实为无墨记本之复刻。莫友芝所见者当为无墨记本,故言“似元明间刻”。冒广生以为“稍误”者(见卷末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