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西班牙国家科技博物馆(阿尔科文达斯馆)在常设展览的设计中,致力于在经典科学实验的器材等“科学遗产”与现代科学中心互动展品之间建立起双向联系,使参观者通过两者的相似性,领悟互动展品对人类科学探索历程的刻画与诠释。本文通过对西班牙国家科技博物馆历史沿革的追溯,及阿尔科文达斯馆展览架构和展品设置的分析,尝试探讨该科学博物馆在展览设计方面的独创性,融合科学工业博物馆与科学中心特点的设计思路,以及它对国内科学博物馆展览设计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历史文物和自然标本是两类属性各异的博物馆藏品,“跨界”展览在于通过这两类展品寻求人文历史与自然科学之间的结合点,实现相互融合。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教育服务机构,应紧随时代发展步伐,从现代科学发展维度审视博物馆“跨界”展览,从人文历史和自然科学视角诠释人类文明,从“跨界”展览形式探讨博物馆展示手段,不断推出精品陈列,为广大民众奉献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使博物馆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博物馆作为文化信息传播与沟通的场所,逐渐开始借用“文学叙事”的方法,让展品“活”起来,主动与观众进行交流沟通,讲述自己的故事,展览故事化倾向逐渐凸显。然而“叙事”是文学理论化的表达,在展览中难以通俗易懂,因此本文从研究“讲故事”方法在博物馆展览中运用的意义与价值出发,借助多个展览“讲故事”的成功案例,着重研究展览“讲故事”的基本要素与方法,希望能为创新博物馆的陈展方式提供一些新思考。  相似文献   

4.
参观博物馆可以为您带来动力及特别体验。当参观者在展览区域走动时,他们能连续享受到直接的视觉体验。从这种角度出发,博物馆就是一个能让参观者在给定的建筑空间内与展品沟通和互动的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Bataille认为,在一个博物馆内,建筑物甚至展品仅仅只是一个容器,博物馆真正的内容应该是参观者。这是因为参观者会主动寻找展品,  相似文献   

5.
一些科技博物馆关注展览、展品的建设,却忽视展览设计团队的建设。在调研中发现:展览质量与水平的高低,更多地取决于博物馆设计团队的能力与水平。根据实践体会、案例分析、专家见解和对展览设计工作内容的分析,证明提升展览的质量和水平应从提升博物馆设计团队的能力入手,展览资源建设重点应由“物”→“人”转变,并分析了当前我国科技博物馆展览设计能力的短板。  相似文献   

6.
观众通过展览凝视展品,从而在博物馆空间所建构的物与人的秩序中彰显自我凝视器物的身份与地位。博物馆空间作用中的展览建构,既是对观众身份建构的过程,亦是对器物表征的建构过程,更是对展览文化的书写过程。观众通过凝视展品与建构展览彰显着自我在博物馆空间中的能动性。在博物馆人类学视域中,观众不再是被动参观博物馆的参观者,而是主动参与书写展览文化的能动者。从博物馆民族志的书写到书写博物馆的展览文化,博物馆人类学的视域也从展品扩展至观众,进而反思由博物馆空间所建构的展品与观众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博物馆策展是在有限的空间形态中将展品按照一定的脉络展示,以视觉等方式进行信息传播、沟通与交流,需要跨部门、跨学科地整合与协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策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展览品质的优劣。策展人依据博物馆主题立意,通过释展梳理展览的结构以及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再由设计师以视觉呈现的方式进行陈列设计的表现,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本文通过三个机器人专题展览诠释其策展的主题立意、叙事结构和陈列设计的相互关系,分析同一主题下的展览采用的不同阐述方式与设计形式,从而提出“纲、目、形”策展三部曲作为一种可探寻的思路与路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借鉴文化智能的理论框架和阅读民族志的研究视角,将博物馆参观者留言行为视为一种带有社交目的的、与博物馆主导叙事进行对话的跨文化阐释实践。研究以河北博物院和国家典籍博物馆两次展览的纸质留言册为研究对象,辅以访谈的形式,提出以“动力-策略-效应”为框架的博物馆参观者跨文化阐释模型。其中,跨文化阐释动力为参观者解读并分享博物馆叙事的起点;跨文化阐释策略是博物馆参观者解读博物馆叙事的具体方法与技巧,既集中反映参观者的主体性,又具有强烈个性化色彩;跨文化阐释效应是参观者解读并分享博物馆叙事值得关注的结果 ;跨文化元认知则指参观者对文化差异与博物馆主导话语的反思。四个概念相互作用,形成与博物馆主导话语相对应的个性化叙事。  相似文献   

9.
西方学界以"参观者导向"为核心的博物馆展览研究发端较早,1933年美国开展了第一项在博物馆展览领域的参观者行为调研。自此,参观者行为研究逐渐成为西方各类博物馆进行展厅规划、展品展陈,甚至建筑物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选取首都博物馆北京民俗展为样本,主要调研参观者在观展时的行为选择与行为变化。引入了美国史密森学会在上个世纪80年代调研国家自然博物馆的参观者时采用的观察法,即观察记录参观者的主要行为及各类行为在参观过程中的比例数据。这些数据将用以分析首都博物馆北京民俗展的不同展厅中参观者的行为变化规律,另外也会用以各展厅的传播效果比较。最后,基于参观者行为调研结果对各展厅展陈给出提升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讲故事”这一概念在博物馆展览中使用广泛,成为展览具有故事性、趣味性、生动性的代名词,更成为展览策划所追求的目标。“讲故事”是展览叙事的一种典型方式,具备展览叙事的典型特点,但运用更加灵活。本文以“讲故事”的展览为主要研究对象,借鉴叙事学中的“故事与话语”理论将展览策划分为“故事”和“话语”两个阶段,重点探讨如何将“讲故事”的方法融入展览策划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教案来源于上海自然博物馆“开放式环境下的互动诠释——飞鸟探秘系列”教育项目。该项目依托常设展览中与小学科学课程有关的鸟类展品,重点诠释“鸟巢的结构与功能、鸟类的筑巢行为”等科学内容。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本教案将基于实物的体验式学习作为核心教学理念,采用基于实物的学习和情境教学法为主要教学方法,通过多样的活动形式与科技手段,引导学生完成一系列基于实物的学习流程。由于活动材料可以整体打包,本项目也适合在学校中开展。  相似文献   

12.
韩峰 《档案天地》2020,(7):40-43
本文以黑龙江省档案馆主办的"黑龙江历史记忆"大型图片展为背景,对现实展览中参观者的情绪影响因子进行分析,通过实际取值的不同,考察各影响因子的作用。一、展示内容展示内容是展览是否有价值,以及展出效果是否成功的最关键因素,能够引起参观者的情感共鸣。(一)选择反映馆藏特色的展品立足于馆藏特色历来是展品选择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13.
博物馆展品的时空统一体特性,决定了博物馆艺术史叙事中不仅需要对展品的空间特性进行再现,更需要从总体上对艺术史实进行时间性的复原。尽管博物馆空间具有着可视化艺术史书写的先天优势,但其时间性表征的不足却严重影响叙事。跨媒介叙事理论能够有效的引导博物馆展陈中其“框架结构”对文学时间性的模仿;推进博物馆“主体内容”展览中以“表征历史故事”“同类图文应用”“建构观赏秩序”来弥合其时间性叙述的局限,实现借由观者“出位之思”对艺术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维感知。  相似文献   

14.
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的应用是博物馆陈列展览中一个全新的展示方式和发展方向。应用多媒体技术展出博物馆的陈列展品,打破了我国博物馆历来沿用“通柜、实物加说明牌”的单一陈列手段,丰富了陈列展览内容,使具体的展览内容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激发了大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了布展效果。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新冠感染的发生和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云展览”逐渐成为博物馆运营中的常规项目。按照设展、策展、观展的流程顺序拆分,博物馆“云展览”可被解构为现实展品在“云”上的数字延展、策“展”时空间及内容结合的景观营造、游客在“览”展过程中的对话式参与三个部分。未来,博物馆在“云展览”中应跨越时空、虚实和传受之界,运用自身的“云展厅”优势,构建起沉浸式“云景观”,从而在传受双方间实现“云对话”。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数字多媒体等在充斥着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展览展教形式,本文将从博物馆展览方式及数字化基础技术角度出发,简单剖析自然科学博物馆当中数字多媒体技术及相关展项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应用及普及,通过调查问卷和案例分析初步探讨数字化多媒体在自然科学博物馆中如何提升参观者认知体验,传播途径及知识体系的建立等。  相似文献   

17.
自然科技类博物馆面临着如何提高展览传播有效性的挑战。本文以语境化阐释为切入点,探讨了其理念、方法和实践在提升自然科技类博物馆传播有效性方面的作用和意义。语境化阐释是一种将展品置于其原生或新生的关联网络中,揭示展品与其相关的人、物、环境、事件等之间的联系,从而增强展品的信息量、意义和价值的阐释方法。本文分析语境化阐释的内涵、机制、目标及作用,并从历史演变和现实功能的视角,剖析“语境化阐释”助力“传播有效性”提升的内在逻辑。最后,提出基于“展品”语境网络的可视化编织、基于“知识”的跨语境对话与跨视角重构以及基于“受众”的分众化语境化阐释系统助力路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博物馆》2009,(3):87-87
2007年7月2日至2008年1月13日,俄罗斯“中国年”人文活动的重要展览项目“丝国之路——5000年中国丝绸精品展”先后在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远东艺术博物馆、喀山鞑靼斯坦共和国国立博物馆和莫斯科国立历史博物馆展露风采。展览遴选了中国丝绸博物馆182件(套)承载中国5000年丝绸发展与外传历程的珍贵丝绸文物和相关展品,分为古代与近现代丝绸两大类,  相似文献   

19.
本课程依托中国航海博物馆“世界航海五百年”特展,重点诠释高中历史课程中“全球航路的开辟”这一课的相关内容。在教学理念与方法上,本课程将团体心理游戏和情境教学法相结合,通过博物馆展品这类独特的实物史料,带领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培养高中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并学会使用联系的观点看待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文章将博物馆学研究中的“叙事学”理论引入公共图书馆的策展过程中,建立运用“讲故事”的方法让文献“活起来”的思想,结合国内外优秀叙事展览或有叙事元素的展览案例,对文献类展览的策展提出叙事化策略:从“故事阶段”着手,确立故事主题、故事主体和故事主线;再进入“话语阶段”,确定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和叙述修辞。以期为解决文献类展览的传播困境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