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篇
科学研究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近代湖北的留学教育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清末出国留学队伍规模庞大,留学科目与国别过于集中,出国留学者程度参差不齐;民国前期派遣渠道和所往国别有所扩增,管理较为粗放而留学主体向社会中下层下移;民国后期留学政策的制订日益细密但留学规模渐趋缩小,留学生出国前受教育程度较高且实践经历较为丰富。湖北地区的留学教育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从历史发展的走向来看,存在着明显的共同性、继承性及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家庭作为儿童社会化成长的主要场域,存在着诸多影响儿童社会融合的因素。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以481名随迁儿童为调查对象、287名农民工为访谈对象,对随迁儿童社会融合状况及其家庭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调查,结果显示随迁儿童社会融合总体状况不良,心理融合、结构融合、文化融合等各测量维度水平都明显偏低,其中学前儿童在某些测量指标上普遍优于小学段随迁儿童。此外,普通话良好、对所在城市有较丰富认知的随迁儿童的社会融合也相对较好。随迁儿童的社会融合与其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及家庭内部的亲子交流均呈显著正相关,与其父母的年龄呈负相关,与其家庭经济收入的相关不显著。为促进随迁儿童的社会融合,一方面家庭、学校与社会应努力提高随迁儿童的普通话水平,提高其对所在城市的了解,另一方面随迁儿童父母应加强亲子交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并努力提高自身的社会融合能力,以发挥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近代中国电化教育的体制化建设中,留学生的贡献功不可没。归国留学生为了实现“教育救国”与“科学救国”愿望,在电化教育体制化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意义探索和实践,从对电化教育的倡导,到专业学术团体的建立、大学电化教育课程的开设、系科的建立及专业期刊的创办等方面,他们积极投身到近代中国电化教育新学科的开拓之中。这不仅为我国电化教育体制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而且阐明了电化教育制度发展的内涵与方向。  相似文献   
14.
15.
主旋律文艺作品是加强廉政文化传播、培育和发展的有效载体,具有人民性、时代性、价值性和创新性的特征,充分发挥其示范引导、传播价值和道德教化的功能,使主旋律文艺作品与高校廉政教育融合发展,能提升高校廉政教育的质效.  相似文献   
16.
乔金霞 《科教文汇》2007,(4S):103-103,110
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之下,女子教育愈来愈多的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扩大女子的受教育范围和实现男女受教育上的平等,教育界的一些人士认为最好的途径是实行男女同学,但在“男女授受不亲”的观念依然浓烈的社会里,要实现男女同学又谈何容易;而要实现处在“情窦初开”的中学阶段的男女同学,更是要招致强烈的反对,就这样赞同中学男女的支持者们同反对者们展开了唇枪舌战,就关于中学能否男女同学及如何实行男女同学展开了论争,经过反复而又激烈的论战,中学男女同学开始真正实施。  相似文献   
17.
1.熟练掌握教材,将能力培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其前提是教师必须钻研教材,备好每一节课。以前,我们强调既备教材,又备学生,现在还应注意在教学环节上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比如英语教学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生物、化学教师在实验演示时,首先强化学生的观察力。  相似文献   
18.
促进机关效能建设,是构建和谐、服务性政府的关键。本人认为促进机关效能建设这项系统工程,机关的“三风”是前提,创新是根本,实干是关键,廉洁是保障。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先生在毕生“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进行教育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创立了恢弘的教育理论体系,他的科学教育思想是这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他的科学教育思想与实践具有前瞻性与科学性,至今仍熠熠生辉,给人以深刻的启示。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的一个鲜明特点,是着眼于儿童,着眼  相似文献   
20.
目前,公办学校作为接收随迁农民工子女的主要渠道,在促进随迁子女社会融合中承担着主要的责任。公办学校在促进随迁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合的过程中应该依据社会融合的特质,并把握公办学校自身在促进社会融合中的角色定位,实施以公办学校为主体,多方力量协力推进等措施,以期实现全面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