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包括学生的情感趋向体验、压力体验、趣味体验、成就体验和自主体验等。对学生的主观情感体验的关注,是新课程改革中关注学生态度转变的具体体现,是终身教育的关键实现途径,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具体要求,也是对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提出的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评估指标之一。从理论与政策、前瞻性、客观性和公平性等角度,阐述学生情感体验的指标价值,并据此对现有的学校评估指标体系提出重构的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6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2008年,人均GDP已达到3266美元。社会迫切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作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保障。中职教育因为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  相似文献   
63.
汶川地震发生以来的近十年间,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震后青少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创伤后成长(PTG)进行了考察,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研究从PTSD和PTG的发生状况和发展规律、影响因素及其机制等方面,对汶川地震后青少年的PTSD和PTG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梳理。总体而言,随着时间的推移PTSD呈下降趋势,PTG长时间维持在较高水平;创伤后心理反应的影响因素可分为直接诱发因素(创伤暴露程度)、个体稳定型因素(人口学变量、人格类因素)、个体状态型因素(核心信念挑战、反刍思维、复原力、控制感)和环境因素(社会支持)等四类,这些因素对PTSD和PTG都会产生影响,但影响机制不尽相同。未来的研究可关注青少年创伤后心理反应的潜在类别及其影响机制、PTSD和PTG的关系及其在时间历程中的变化轨迹、PTSD和PTG对个体和群体心理社会行为的影响等议题。  相似文献   
64.
加速培养儿童的语言文字能力,一直是各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不懈追求。近年来,西方研究者在许多理论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分享阅读就是其中的一种。本实验以天津地区十个低年级自然班中的486个学生为研究对象,让八个教学实验班的学  相似文献   
65.
66.
经历创伤事件的个体不仅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而且也会体验到创伤后成长(PTG)。作为创伤后两种性质不同的心理反应,PTSD与PTG之间并不是彼此无关的,它们往往共存于创伤后的人群之中。从整合-比较的视角对两者的关系、影响因素及其机制进行探讨,可以发现在创伤后的短时间内,PTG作为一种策略,可以缓解PTSD;在创伤后的长时间内,PTG作为一种结果,可以由PTSD转化。PTSD与PTG既分享着诸如创伤暴露、核心信念挑战和恐惧等共同的因素,也可能被诸如侵入性反刍和主动反刍等因素所影响,甚至社会支持对两者也可能产生"双刃剑"的作用。从PTSD与PTG的影响机制角度看,两者产生的认知机制不同,但是两者产生的情绪机制类似;社会支持通过认知活动可以缓解PTSD,并促进PTG;社会支持通过降低情绪的表达抑制能有效地缓解PTSD,但不能促进PTG。  相似文献   
67.
68.
一起讲故事     
听故事是宝宝的最爱。离奇、优美、有趣的故事,能让宝宝插上想像的翅膀,在父母的引导下,宝宝还能跟着故事的主人公一起体会喜怒哀乐的不同感受。故事书,是宝宝成长中的小伙伴。  相似文献   
69.
支持自主型课堂:学生中心的教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支持自主型课堂是基于罗杰斯的学生中心观和建构主义的学生主体观、根据自我决定理论对于学生自主型学习动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而提出的科学教学模式。其核心特征在于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目标,以动机、情感等非认知因素的干预为主线,并与认知教学模式相辅相成。本文详细阐述了支持自主型课堂的理论基础、构成要素和操作程序等,并从实践应用、评估体系建设和教师培训方式等角度对其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0.
反刍思维是指个体经历负性生活事件后或者面对压力事件时,自发性的重复思维的现象.对于反刍思维的理解,反应风格理论、压力应对模型、反刍思维的多维度模型以及悲伤反刍模型和愤怒反刍模型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关于其产生机制,目标进程理论认为当感觉到重要目标受阻时,个体会进行反刍思维以降低现状与目标之间的落差.根据对反刍思维理论内涵的理解,研究者编制了反刍思维反应方式量表,在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今后的研究应在进一步厘清反刍思维概念的基础上,着力探讨中国文化下个体反刍思维的理论维度、特点及其前因变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