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64篇
科学研究   6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1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81.
82.
83.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中)   总被引:140,自引:0,他引:140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中)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北京·100875)②如果是抛锚式教学,则根据上述主题在相关的实际情境中去确定某个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抛锚”),然后围绕该问题展开进一步的学习——对给定问题进行假设,通...  相似文献   
84.
基础教育网络资源建设管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作者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验课题研究的成果,通过对基础教育网络资源建设管理流程的分析,将基础教育网络资源的建设管理划分为数据生产、数据管理和信息服务这三个关键阶段.这三个阶段互为前提,相互联系,处于一种动态交织的循环中.作者详细分析了每一阶段的工作重心、目前现状及发展趋势,并由此给出具有指导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85.
数学是一门研究事物抽象的量及其关系的特殊学科,特别是随着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学学科在本质上越来越表现出其特有的二重性。本文以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深层次整合为研究视角,以充分体现数学二重性特征的问题解决教学设计为研究对象,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思想、何克抗的创造性思维理论和主导—主体教学结构等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设计概念图,通过持续深入地行动研究对所构建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阶段性数学课程教学的实践检验、改进和完善。实证研究表明,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理论与方法能够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深层次整合提供较系统的理论支持与方法导引,能够有效地指导一线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设计和实践,促进学习者的认知发展和高级思维技能与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相似文献   
86.
2007年6月,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颁布了新版“美国国家学生教育技术标准”。本文阐述了新版标准颁布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并结合第一版标准进行了比较与评价。新版学生标准对推动我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制定、改革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等都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7.
88.
通过对某大学生疲劳性骨折的亲身经历及恢复状况的访谈,获得第一手资料,并进行分析研究,提供一些疲劳性骨折的治疗手段与康复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89.
杜威实用主义思想对教育技术实验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通过分析杜威实用主义思想在时下国内教育领域引起热议的原因及教育技术实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杜威实用主义思想可以为时下教育技术实验研究提供借鉴。结合杜威的芝加哥大学教育实验,文章认为,教育技术实验应当创造性地借鉴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在方法论上,需要依托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思想;在思维模式上,归纳与演绎并行,进行动态研究;在技术观上,教育技术实验中的“技术”选择应具有积极性与针对性;在实验环境上,提倡自然实验环境,重视实验环境建设;在实验科学性上,求真与求善内在统一、科学论证、谨慎推广,走适合国情的教育技术实验研究之路。  相似文献   
90.
本文在分析"新三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和"超循环理论")的基本内容及系统方法特征的基础上,就"老三论"对教学设计理论形成与发展的支持、如何运用"新三论"促进教学设计理论与应用的深入发展,以及当前学术界在运用"新三论"建构新一代教学设计理论过程中所存在的误区等三方面的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