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224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戈登·奥尔波特(Gordon Willard Allport,1897—1967),1897年11月11日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蒙特苏马的一个小镇。父亲是一名居家行医的内科医生,母亲是一名小学教师,是一名虔诚的教徒,父母和家庭环境培养了他博爱、有责任心和爱思考、爱劳动的特点。奥尔波特认为正是童年经历,使他终生不渝地关心人类福祉,投身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32.
一校园文化,作为与企业文化、家庭文化、旅游文化、电视文化等相提并论的文化分支,以其独特地位在大文化系统中占着自己的一席。正确认识和把握校园文化这一范畴,以系统的眼光看待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和教育活动的优化,将使我们找到一条崭新的教育思路,这对于打破封闭的教育体系,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青少年心理发展和思想品德的形成,造就一代有独立人格和心灵的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究竟何谓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  相似文献   
33.
直面基础教育的创新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4.
通过对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与我国中小学德育课程的考察和比较发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青少年德育课程有四个共同特点:课程目标注重民族性与国际性;课程设计突出人文性;课程内容体现综合性;课程编排与教学组织不乏灵活性。这对我国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今后在制定我国中小学德育课程目标时,应注重学习者个体发展的兴趣和需要;课程内容应体现国际性和民族性的统一;课程教学应力求达到方法和途径的多样化;教材呈现方式也应形象生动、灵活多样;德育教材还应特别重视对学生道德判断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35.
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是一种特殊的能力 ,是一般创造力发展与科学教育的结晶。研究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 ,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创造力理论 ,而且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在科学教育中落实以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本文从心理学角度研究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内涵、表现和发展以及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培养 ,旨在引起全社会对培养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36.
一、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要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顺利进行,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第一,建立一支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目前,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职人员很少,兼职人员较多,这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将会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将以兼职教师为主转变为以专职教师为主、专  相似文献   
37.
学校德育主要是通过说服和规范,灌输给学生社会准则和价值规范,其方法缺乏灵活性、生动性和有效性。相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组织形式,为学生创造一个放松心情的缓冲地带,通过开展游戏、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各种具体活动方式,让全体学生充分地参与到  相似文献   
38.
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内涵应包括创造性的过程、产品、个人和环境四方面,具体理解应注意①科学创造力不同于文学艺术创造力;②科学创造力与一般的科学技能有区别;③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与科学家科学创造力的心理结构基本相同,只是表现形式不同;④创造力是一种智能品质,其组成要素中不包括非智力因素,但非智力因素对创造力的发展具有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39.
问题意识、人格特征与教育创新中的创造力培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教育创新是时代和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然而,目前的教育现状,一方面是社会对创造性人才的渴求,一方面却是学生提不出问题,缺乏问题意识。本文从心理学的视角阐释了问题意识的概念、影响问题意识的因素、与问题意识相关的人格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基于此,我们把教学理念、教学气氛、教学过程作为创造力培养的突破口,即教学理念:从注重“学”转变为关注“问”;教学气氛:激活问题意识,增强学生提出问题的动机;教学过程:培养问题意识,提高提出问题的能力。一句话,创造力培养是教育创新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40.
笔者主要论述心理学方法论对教学实验方法论的影响,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一是对源自教育实践的教学实验方法论之影响,二是对实证主义教学实验方法论的影响,三是对两种教学实验方法论融合的影响。另外,心理学也为教学实验提供理论基础,教学实验在实验的规范、技术、方法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借鉴和使用着心理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