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教育   5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构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背景和依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职业模式的发展使得职技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技术含量、理论深度不断提升,其相应的学历层次必定随之高延.地区发展不平衡,各行业职业的发展程度也不尽相同,造成我国社会同时存在着不同阶段的职业模式.在构建职教体系时,必须顾及多层次、多样化职技人才的培养.现代社会职业行为的新定位以及就业新观念,要求职技人才具有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要求应由职教体系中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共同完成.职教体系的构建应以终身教育思想为依据,发展和完善职教观;促进非学历教育从边缘走向核心,并采取相应的机制和举措.  相似文献   
12.
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特别是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为什么要特别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呢?这一问题社会各界尚未达成完全的共识,这不能不影响高职的发展。本文对此作以下论述。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社会人才的合理结构是社会正常运行的保证,而社会教育类型的合理结构又是社会人才合理结构的基础社会人才大致可分为: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这相互关连着的四类人才对社会的运行和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为了使社会人才类型结构合理,社会的…  相似文献   
13.
14.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高职教学理念的世界发展趋势上世纪90年代以来 ,国际高职教学理念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现将一些主要动态介绍如下 :1.美国国家职业教育研究中心(NCRVE)在1995年为联邦政府提出了“关于生计的教育与培训的立法建议”以供政府立法。研究报告所提原则建议侧重于高中阶段教育和高中后教育 ,其中有关教学理念的内容可归纳如下。(1)首先是职业性和学科性内容相结合 ,旨在使今日的学生获得能适应明日需要的各种理念。(2)不能仅局限于职业入门要求的具体技能 ,而要关注到行业的或职业的各个方面 ,应着眼于广义的行业或职业范围。(3)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的目标、性质和功能都是由课程来具体呈现的。所以人们普遍认同课程问题是高职的核心问题。但是高职课程应具有怎样的内容和模式,审视现况,还不能说已达到共识。这就不能不影响高职教学质量和社会功能的更好实现。本就此提出一些观点供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对先进制造业的概念、内涵和发展阶段、运行特征的分析基础上,探究当前高职教学理念的世界变革趋势.  相似文献   
17.
18.
面向21世纪的职业教育观(上)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相似文献   
19.
终身教育思想是20世纪最重要的教育思想."终身教育"这一名词由郎格朗(P.lengrand)在1965年提出,他认为,终身教育的概念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一生的教育和个人以及社会整个教育的统一综合".这就是说,终身教育不能只限于个人的状况,而要作为国民、社会、整体的教育来加以考虑.郎格朗的终身教育观点归结为一点,就是一切教育机会的统一综合.在此理念基础上,郎格朗1972年又将终身教育的主要特征归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变革趋势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课程”是为完成预先确定的某项教育目标或明确规定的一项教育任务而组织的有一定排列顺序的教育活动。“课程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课程编制所采取的计划方式以及所确定的基本框架。本文即在以上解说的基础上探讨课程模式问题。由此可见,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的目标,性质与功能都是由课程模式来具体呈现和直接操作的。因而,它是至关重要的,审视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现状,还远不能说已达到基本共识。甚至还存在着误解。这必然会影响高职教学质量和社会功能的更好实现。本文在此提出一些观点,供共同探讨。本文分两个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