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5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1.
谢灵运"自弱龄奉法",从小接触佛教,再加上生而颖悟的自身条件、佛经大量传译的文化氛围,使他一生与佛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参与佛事,润改佛经,与高僧辩论、交游。这一切都使佛学渗透在他的思想、灵魂深处,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的诗文创作。他的佛学般若思想,在他对佛经的注解中以及在诗文创作中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边塞乐府诗发展到南朝陈代形成一个高潮,陈代文人创作边塞乐府诗大致有着共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对边塞恶劣环境的渲染、悲伤情感的把握和边塞意象的运用三个方面。陈代边塞乐府为唐代边塞诗的蓬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论张华人生道路与人格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西晋太康时代“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之人品与品,历来褒贬纷纭,令人莫衷一是。为避免偏执一端而不及其余,应该在广泛清理原始献的基础上,将“潘陆张左”以及傅玄、张华、挚虞等作为一个较大的人群落加以综合研究,同时从政治斗争、化思潮、士人交游等多方面作往来穿梭般的立体考察,于 复杂的社会背景与人际关系中认识一个作家的人生,并评价其人格。遵循这一思路,可以勾勒出张华的人生道路与人格精神:一、起自寒微,涅而不缁;二、才奇勋,名高望重;三、亦儒亦道、弥缝补阙。  相似文献   
14.
"诗心说"是顾随先生诗学思想的核心,从诗歌"为人生而艺术"、诗歌创作主体条件和诗歌中的情感问题对其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5.
谢灵运“自弱龄奉法”,从小接触佛教,再加上生而颖悟的自身条件、佛经大量传译的文化氛围,使他一生与佛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参与佛事,润改佛经,与高僧辩论、交游。这一切都使佛学渗透在他的思想、灵魂深处,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的诗文创作。他的佛学般若思想,在他对佛经的注解中以及在诗文创作中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从曹魏后期到晋宋之际,玄学经历了三个形态的变化。一是曹魏后期的"政治的玄学",二是西晋前期的"哲学的玄学",三是晋宋之际的"艺术的玄学"。以正始为代表的曹魏后期文学创作"有玄无文",以太康为代表的西晋前期文学创作"有文无玄",以陶、谢为代表的晋宋之际文学创作"有文有玄"。谢灵运就生活在"艺术的玄学"的时代,他不仅重"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而且重"义",体现在诗歌创作中,就是其山水诗的"玄学尾巴"。  相似文献   
17.
关于谢灵运参加编译《华严经》之事,唐代新罗国崔致远《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云:"夫《华严》大不思议经者,乃常寂光如来于寂场中觉树下与十方诸佛召尘沙菩萨而所说也。龙胜诵传下本满十万偈。东晋庐山释慧远以经流江东,多有未备,乃令弟子法净、法领等,逾越沙雪,远寻众经。法领遂至遮拘槃国,求得前分三万六千偈来归。时有佛贤  相似文献   
18.
先秦时代,诸子百家的美学历下分复杂,其中又以庄子的理论最为玄奥费解,从对庄子自然无为美学观之意的韵神髓的神视阐释出发,重点剖析“法天贵真”与“自然的人化”、“绝圣弃智”与“美的创造”相互间的对照关系,可见其美学过失,同时,庄子“言不尽意”论对后世艺术审美的重要遍意义应予以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19.
言语必须适切于目的姜剑云言语之目的何在?对于这个问题,我国学者从先秦至如今,始终不渝地进行着思考和探索,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乃是孔于。他就言语目的这一问题发表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其精髓是这么一句话:"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他所说的"辞",实际上...  相似文献   
20.
陈望道先生说,“谐音析字”乃是谐合字音的“析字”,细分有三式:(1) 借音,(2) 切脚,(3) 双反(详见《修辞学发凡》1979年版150页)。对于其中的“切脚式”、“双反式”,修辞学界看法比较一致,几乎没有什么异议;而“借音”,即“借音析字”这一辞格能否成立,则至今尚有争议,前不久有篇题为《“谐音析字”辨析》(以下简称为《辨析》)的文章说:“借音的客观基础是两个字的声音相同或相近,不存在声音分析的问题。它的语言特殊格式是A(音)=B(音)。显然,把借音作为析字来认识是不够妥当的。”(《修辞学研究》第二辑342页)按照这种看法,“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