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
唐太宗虽曾颁布重修《晋书》诏,但他本人与重修《晋书》活动的发起并无特殊关系。唐太宗为《晋书》的《高祖宣帝纪》、《世祖武帝纪》、《陆机、陆云传》和《王羲之传》撰作史论,有的出于其晚年的政治焦虑,有的则出于其个人的兴趣爱好,但无论出于什么缘故,都不应将之当成重修《晋书》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岳纯之 《历史教学》2003,79(4):30-33
唐太宗虽曾颁布重修<晋书>诏,但他本人与重修<晋书>活动的发起并无特殊关系.唐太宗为<晋书>的<高祖宣帝纪>、<世祖武帝纪>、<陆机、陆云传>和<王羲之传>撰作史论,有的出于其晚年的政治焦虑,有的则出于其个人的兴趣爱好,但无论出于什么缘故,都不应将之当成重修<晋书>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唐代纳妾主要出干四个方面的原因,即无子、相悦、代妻和纵欲。纳妾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其中家人同意、订立契约一般是必需的,媒人中介在很多情况下可能也是必要的。纳妾有助干实现古代婚姻的目的,也可以为某些人提供生活的帮助、感情的慰藉,但其对家庭关系的消极影响也相当明显,主要表现为容易引起妻妾矛看、影响夫妻关系和导致其他家庭冲突。纳妾制度在今天已无可取之处.但并不能因此就否认其在古人的生活中曾经起过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一、唐代官方史学的历史渊源官方史学,就是政府组织的史学活动。官方史学在中国古代起源甚早,据称“黄帝之世,始立史官,沮诵、仓颉居其职”①,不过此系后人追记,是否果真如此,不无可疑。但至迟到殷代已出现最早的史官,从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其时有“作册”、“大史”等官职,他们的职责就是负责管理图书、记录时政大事②。《尚书·多士》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这里的“册”和“典”或许就出自殷代史官之手。据考证,《尚书》中有的篇章可能成于殷商时期③,如然,则也应是史官之作。西周时期,有太史和内史之职,太史掌记录时事,内史司录载王命…  相似文献   
15.
论马嵬之变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75年)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发动叛乱,公开向唐朝举起了、叛旗。由于唐朝无备,再兼以措置失当,结果安军势如破竹,很快便打到潼关。唐玄宗见形势不妙,只得率领一班人马逃出京城。但当他们一行逃至长安西北的马嵬驿时,却发生了一场意想不到的事变。《旧唐书》卷106《杨国忠传》: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封建社会,争权夺利的事比比皆是,不少人把已得的权位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而唐朝名将郭子仪却多次主动辞职或让官,究其原因,一是他深知功高震主的可怕后果,二是从宦官身上领略了官场的险恶,三是想为当朝官僚树立能上能下的典范,四是希望死后流芳千古,五是该得到的都已得到,希望能有颐养天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17.
家族史研究的成功之作——评《李陵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家族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组织,对历史的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特殊作用.因此,研究中国家族史,无疑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然而,学术界这方面的研究却显得有些薄弱,而且从80年代以来发表的有关论著来看,多偏重于制度方面的研究,以家族主体为对象的个案研究则比较鲜见.最近,台湾文津出版社出版的崔明德所著《李陵传》打破了这方面的沉寂,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8.
伯尔曼法律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伯尔曼认为,法律不仅是一种公正地制定和适用规则的事业,而且也包括投票选举、发布命令、任命官吏和宣布判决等立法、司法,行政的管理方式与分配权利和义务,解决冲突和创造合作渠道的过程,法律不仅属于上层建筑,也属于物质基础;法律不仅是统治阶段意志和体现和实行阶段统治的工具,也是民间需要的反映和防止统治阶段专断的武器,法律的发展不是单纯渐变式的演进,而是演进与革命交替进行,西方法律传统正是在11-12世纪的教皇革命中逐渐形成的,西方法律与宗教关系十分密切,其督教和世俗宗教极大地影响着法律,法律也与宗教始终有着相通相同的地方,伯尔曼的这些思想,有的极富洞见,有的颇有启发性,有的则显色失当,但不管怎样,它们都这我们展示了西方学都的一种法律观,值得认真借鉴,汲取和深思。  相似文献   
19.
唐代曾两度颁布有关婚龄的诏令,但其所规定的婚龄性质并不相同,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所规定的“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是劝勉结婚的年龄,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适婚年龄;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所规定的“男年十五、女年十三”才是真正的适婚年龄。  相似文献   
20.
我国学者杨廷福等曾认为现存《唐律疏议》为《永徽律疏》。郑显文先生最近在敦煌吐鲁番文书的基础上又提出新证,力证《唐律疏议》为《永徽律疏》不谬。但检讨郑显文先生的各项证据,发现并不足以支持现存《唐律疏议》为《永徽律疏》的观点,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现存《唐律疏议》并不是永徽四年(653)的《永徽律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