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教育   29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一、逻辑分析法如果有的句子在语法结构上找不出毛病,就得从事理角度进行分析,检查句子的内容是否合乎情理、词语的外延关系是否混乱、判断推理方面有没有不合逻辑的毛病等。例1:李明德同志在担任营长、团长期间,多次被评为训练先进单位和后勤保障模范单位。(2005年全国卷Ⅲ)简析:“李明德”是一个人,他怎么能被评为“单位”呢?由此就可推知该句有语病。二、类比仿造法该法就是按照自己怀疑有语病的句子的格式仿造句子,如果仿造的句子有语病,那么原句也就有语病。例2: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给人们多少正面的鼓励和积极的启示,相反,其中一些情…  相似文献   
22.
日常生活中,形容一个姑娘美丽活泼时,我们往往会用“她美丽得像一朵花,整天活蹦乱跳,跑起来像鹿一样快。”“美丽得像一朵花”到底是什么样子,“跑起来像鹿一样快”究竟又有多快,虽说有点儿模糊,但听话人不但完全可以想象出“那个姑娘”有多美丽,跑得有多快,而且还能产生一种真实而具有魅力的美感。  相似文献   
23.
在写议论文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后,想要做到“有理有据,层层深入”,那就要用事实说话,俗话说得好:“一个典型的事例胜过千万句空洞的说教。”可见,确切实在的事实论据,往往是最有力的证明材料。可是,如果论据使用不当,就会降低说服力,甚至不能证明论点。那么,如何选择、运用最恰当的事实论据呢?一、选取事实论据的原则(一)注意论据的典型性事实论据包括各方面的事例、史实以及统计数据等,只有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论据才能有说服力。切忌以偏概全,顾此失彼。只选取身边琐事作为论据,如论述“近墨者黑”这个观点时,用“我友某某锒铛入狱……”…  相似文献   
24.
晋代才女谢道韫因有咏雪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而被称为“柳絮才”。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写诗爱用数目字,人们读后非但不感到枯燥,反而觉得妙笔生花,因而人们称他为“卜算子”。晚唐诗人温庭筠才思敏捷,因只用叉手(当时一种敬礼动作)八次即成小诗一首,故被称呼为“温八叉”。做过工部尚书的北宋词人宋祁,因写的《玉楼春》词中有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而被奉以“红杏尚书”的美称。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少游,因其《洞庭  相似文献   
25.
词和短语是在层次和级别上不同的两种语法单位,具体地说,词是最小的造句单位,是构成短语的材料,短语则是比词大比句子小的语言单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按一定的方式组合而成。大多数情况下二者的界限是明确  相似文献   
26.
张晓耕 《现代语文》2002,(10):25-26
日常生活中形容一个姑娘美丽活泼时,我们往往会用“她美丽得像一朵花,整天活蹦乱跳,跑起来像鹿一样快—”“美丽得像一朵花”到底是什么样子,“跑起来像鹿一样快”究竟又有多快,虽说有点儿模糊.但听话人不但完全可以想象出“那个姑娘”有多美丽,跑得有多快,而且还能产生一种真实而具有魅力的美感。  相似文献   
27.
中学阶段,由于课程门类多,作业负担重,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学生写作能力的影响。如何改变这一现象?重视课本阅读,让课本为写作服务不失为一良策。首先是在课本阅读中让学生从把握主旨、理清作者思路入手,学会如何审题,懂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其次阅读中领悟作者写什么、怎样写的道理,再次是让学生写好一课一得,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调动了写作的兴趣,同时还为写作积累了素材。  相似文献   
28.
1.排比显气势。运用排比,句式整齐、匀称,音韵铿锵,节奏感强,可以产生一种如虹的气势。如:明月,一闪一闪,挂天边;思念,一丝一丝,连成线;回忆,一幕一幕,在眼前;愿一年一年人团圆!这条短信通过排比句式,表达了中秋佳节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读起来一气呵成,气势大增。2.比喻明事理。运用比喻可以使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情趣,能给读者更多的想象余地。如:您是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您是石阶,承受着我踏实向上攀登的脚步;您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这条短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运用三个比喻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有创意,有文采。3.对比显巧…  相似文献   
29.
"名句名篇"是我国优秀文学作品的精华.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句名篇"是<语文教学大纲>所说的"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学底蕴、升华其审美情趣的必由之路.在高考试题中,从1993年开始了对"名句名篇"的考查,其形式通常是给出一个名句,要求写出其上句或下句,这种考查形式一直延续到1998年,共六年.1999-2001年作为轮空内容停考三年,2002年恢复后一直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