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65篇
科学研究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41.
据悉,上海市新语文教材和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语文课本已经正式删除《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据说这是为了“彰显”生命理性,让教育“理性回归”生命(见《教学与管理》2005年第8期《“五壮士”淡出教材彰显生命理性》)。如果真是为了这的话,笔者认为仅仅在语文课本中删除一篇课文,远远不足以消除类似革命故事对青少年生命的“误导”、“错位”或“示范”作用。因为,语文课本只是影响青少年的一个很小的渠道,还有历史课本、父辈口头讲述的故事、健在的许多老革命家经常去学校做的报告、全国各地无数的革命英雄纪念碑(馆)、革命题材的电影、连环…  相似文献   
42.
43.
教育地理学自20世纪30—40年代产生以来,只有少数人对它进行过断断续续的研究,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少数人对其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学科体系、研究任务与内容、方法与意义等进行了探讨。而对于实践方面,教育规划、学校布局、区域教育发展、地区教育比较等方面的研究则很多。可见教育地理学的研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研究者数量极少,兼具地理学与教育学专业背景的人微乎其微,理论研究有待深入。论文对教育地理学的现状进行了研究,提出应当把教育地理学的研究明确划分为研究"是什么"认识问题的教育地理学和"怎么做"操作、实践问题的教育布局学两方面,并对教育地理学的出路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44.
道德教育要专业化,需要有一个确定的起点,即应从诚实、仁爱、感恩、节制、节约、公正、勇敢、爱国等基础道德中寻找“第一道德”,用第一道德把其他道德统帅起来,实现道德的条理化、体系化,从而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第一道德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道德,“尊重人”才是第一道德,是道德教育的逻辑起点。因为一切不尊重人的道德行为都是不道德中的道德,所以是不道德的。从“尊重人”开始,可以逻辑地推导与建构出其他道德,从而为道德教育内容的体系化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5.
苏霍姆林斯基论校长工作●西南师范大学张正江一、从中学校务会议看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下称苏氏)担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职务长达二十六年之久。以他的资历,他的威望,他的名气,他完全可以实行“人治”,个人决定一切,个人说了算。但他不是这样。他创导了一种会...  相似文献   
46.
要培养道德上独立自主的人,就要告诉学生道德的理由。否则就是说教、思想灌输。由"格物致知"而"诚意正心"等中国传统思想已经提出了道德成长需要以探索和掌握客观规律为基础。道德的客观必然性不能推出"应该做什么",但能够使人明白所选择的后果。符合客观规律的行为并非不自由,自由的历史含义是摆脱他人或群体、集团之意志下的思想上或身体行动上的束缚。道德教育有两类:道德价值教育和道德事实教育。道德事实教育的方法有对话法、道德经验知识教育法等。  相似文献   
47.
我国基础教育长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教育方针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或具体地说,我国的教育方针只得到了大约7分的贯彻、落实。为什么只得到了7分的贯彻落实?因为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基础教育稍微地偏离了教育方针的方向,陷入了跟着高考指挥棒转的泥塘。教育方针是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考试本质上是检验、测量教育是否达到目标的一种手段。由于考试的检验功能的局限,导致它的导向与教育的目标并非完全一致,只达到了教育目标的7分高度。  相似文献   
48.
开展了十多年的诚信教育,实效不大。因为个体的道德人格是一个整体,把它机械分割为诚信、勇敢、廉洁、感恩等,然后分别实施教育,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开展诚信教育,起因是社会上成人世界的“诚信缺失”,而非为了学生的道德发展。这就找错了方向,转移了注意力,把社会问题转嫁到学校里的学生身上。“诚信”在道德体系中只是一个普通的道德规范,道德规范不具有自足性,它由道德原则、道德标准乃至道德理想与目标决定。因此,缺乏了“道”的“德”,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道德教育在不放松基本道德规范教育的同时,还应注重“义”“仁”等道德标准;人道理想的教育,更应重视“道”这一道德根基的教育。  相似文献   
49.
素质教育是什么?在铺天盖地的论文、专著、课题对它进行研究十多年之后,其庐山真面目至今依然困扰着国人。乃至丁鸣江、袁家良二同志也向笔者发出了疑问(见《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第3期《素质教育是什么——兼与张正江先生商榷》,以下简称“丁文”)。无疑,当前提出这一问题仍然是很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的。  相似文献   
50.
素质教育是轻视知识的教育吗?--与王策三先生商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4年7月,《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第2卷第3期刊登了王策三教授的一篇文章:《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以下简称《评论》),文中对近些年来在学界几成定论的教育问题进行了批判,得出了许多有违历史逻辑的观点。一、“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