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6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1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
12.
戴震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角度构建了一整套伦理思想体系.他首先运用考据方法摧毁了程朱伦理思想的立论之基——理,指出理就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将程朱作为世界本源的形而上的理拉下了神坛.循着“人道本于性,而性源于天道”的哲学思路,由天道探讨人性,认为人的血气心知之性皆本于天道之生生,而人伦日用无不为遂人之生,所以行人伦日用之事就是人道.由此,赋予传统的道德规范“仁义礼智”以新的内容,认为能掌握人伦日用的条理,用以调节人的自然情欲,使之无过无不及,从而有利于生生,这就是懿德.实现了伦理思想的嬗变,即由理学的强调尊卑贵贱转向重视生命和平等.其所倡导的“遂情迭欲”的重生思想和“以情絮情而得其平”的道德理性,为近代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14.
走在复旦新闻学院的校园内,"童爷爷"既是学子们对他的爱称,也是对他的尊称,虽已年过70,但他以一颗童真之心,与人相处,给人授课,把一门令人生畏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上成了"童趣横生"的国家级精品课,成为复旦学子最爱蹭的课之一;在国内外各类学术论坛上,总能听到他"童言无忌"的各种发言,为新闻改革鼓与呼,为媒介增权呐与喊,为学科建设奔与走,从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位新闻学博士生,到如今的学界权威,几十年来他的名字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城镇化既是中国现代化的载体,也是发展的潜力所在;既是国家的发展目标,也是个体乡村与农民的发展目标。如何借助大众传媒的力量,弥合国家发展目标与个体发展目标、国家行政力量与乡村社会关系之间的裂痕,让国家力量发挥合适的作用,将城镇化从单向度的行政推动演变成农民主动参与的自发行动,是当下中国城镇化推进中的难题。作为同处东亚文明圈内的韩国新村运动,通过调适大众传媒在新村运动中的角色与功能,让城市传播系统与乡村传播系统有机互动,为以上难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作为清代考据学派的代表人物,戴震反复强调训诂的重要性,并形成了一套科学的训诂方法。从《方言疏证》可以看出,戴震训释词义不仅利用传统的形义互求法,而且利用音理知识,本之六书,因声求义。他还利用异文,推本求源,从而沟通了语言与文字的关系。为做到言而有据,戴震又参之群籍,综核条贯,形成了鲜明的训诂特色。经其弟子段玉裁、王念孙的弘扬光大,以词义考证为主要旨趣的考释终于蔚为大观,成就了中国训诂学史上的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戴震思想"分期说"将戴震划归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即"考据学家戴东原"与"思想家戴东原",人为地割断了戴震考据与义理的关系,使得历来对戴震哲学思想渊源的探讨具有片面性。戴震少年便志于闻道,其前期对六书、九数及典章制度的考据只是其求道的手段。从戴震一生的研究历程可以看出,他所致力研究的六经、孔孟才是其哲学思想的渊源。戴震哲学是对原始儒学关心民瘼思想的回归。  相似文献   
18.
虽然教育部﹝1984﹞教高一字007号文件早已明确规定了高校学报的教学科研属性,但目前高校对学报性质的定位仍很混乱。其实,高校学报的教学科研属性是由高校学报的办刊宗旨和编辑的组稿、审稿、编辑加工等工作的性质决定的。对高校学报的科学定位将有利于提升学报编辑的编辑能力,改善学报的办公条件,从而提高高校学报在学术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日常教学中,常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学生不知巴尔扎克、司汤达或张爱玲为何许人,另一方面却对琼瑶、席娟或金庸、古龙的言情武侠小说如痴如狂;在课堂上当问到有谁看完过小说《红楼梦》时,往往寥若晨星甚至无人应答,课余部对《还珠格格》的剧情了如指掌,争相交流……。我认为作为中专层次的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学水平与文学修养,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上述这种现象?作为教师又如何来改变这一现象呢?笔者就此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一、目前中专学生阅读品位相对低下的愿因1、应试教育造成后果从我任教的几个班级及调查到的情况分析…  相似文献   
20.
戴震哲学因痛斥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而被认为“是宋明理学的根本革命”,“宣告了理学的终结”.但是通过比较戴震哲学和朱熹理学我们发现,他们有着相同的哲学逻辑体系,即由气化流行的天道推演人性,得出饮食男女之欲具有合理性之结论;有着相同的终极关怀,即要求统治者关注百姓的饥寒愁怨,体现着儒者关心民瘼的情怀.戴震发扬了朱熹哲学中合理的内核,并对程朱理学的一些哲学范畴作了明晰的解析.戴震哲学是对朱熹理学的继承与发展,而不是反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