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3篇
科学研究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老人临窗端坐,环着雪白披肩。在读《庄子》。那只唤做“咪咪”的大白猫跳上书桌,依偎在她身旁,守望着她,仿佛是与她形影相随的亲人。 她没有起身,由于腿脚不灵便。她将一天的时光分成了两部分:坐的和躺的。前者比后者多.一直到永远。即使是坐,她也在读和思,就像现在。  相似文献   
33.
怎样才能达到议论的深度?让我们先从古人的经验里获得感悟,再寻找科学的答案。古代议论文讲究“挖掘的深度”理论,概括起来有如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34.
作家周海亮《答应过眼睛》与《嗨,迈克!》两篇短篇小说,共同表达了一个跨越国界的、永恒的生命赞歌--"可怜天下父母心".然而,两篇小说在内容的构思安排、艺术表现技巧等方面却各有千秋,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35.
《前方》是一篇摄影散文。文章开头概括描写了人物的神情:“一车人,神情憔悴而漠然地望着前方。”如果让我们顺着这句话先看图片,你一定会觉得画面中的人物神态各异,有迷茫,有惶惑,有对未来的期望。他们中有的可能是迫于生计而背井离乡,有的是为了理想而打拼天下。不管属于哪一种,反正画面上破旧的车厢足以衬托出生活的贫困,可以想象出他们在贫困中奋力改变现状  相似文献   
36.
应急避震     
地震发生时,人们往往由于惊慌失措,结果找不到最佳的避震路线,遭到建筑物的意外打击,有的甚至被埋于瓦砾之下而得不到及时救助。据地震伤情分析,人体受倒塌建筑直接砸击挤压而造成死亡的,一般占地震伤亡总数的95%~98%,其中重伤约30%以上,这说明采用恰当的应急避震对策,避免建筑物的直接砸击,对减少人员伤亡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震时如能正确采取措施保护自己,震后就能快速实施自救互救,生存的几率将会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37.
【文题】根据要求作文。古人云“知行合一”、“知易行难”,“知者”可贵,“行者”更可贵。“行者”,用行动诠释生活的意义,用行动抒写生命的美丽。鲁迅以直面人生的呐喊唤起民众的觉醒,“我”以满腔的热情帮助迪龙实现生命的蜕变,而面临危机的美丽汉语需要我们用行动去拯救。  相似文献   
38.
[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和谐,表现在人、事、物的诸多方面。一个字、一幅画,如果其中有一笔写不好或画不好,那么,整个字画就显得不和谐;一个交响乐队如果其中有哪一种乐器演奏的乐谱有错误,那么,就会形成不和谐的音调;一个家庭、集体或国家如果人心不齐,那么,肯定会造成不和谐的结果;人类与自然的共存也是如此。还有观察生活,如果一个人心态是平和的,那么,他眼中的世界也是和谐的,反之,则不然……请以“______和谐”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文体自定。2.立意自定。3.不少于600字。4.不得抄袭。  相似文献   
39.
【演练金题】请你和同学们合作写一组介绍家乡风物的文章。参考题目(也可自拟):①朋友,请随我来游②家乡人的骄傲——介绍③如梦似幻的【思路点拨】自然是人类之友,人类努力装点自然,又从中获得感悟。我们的作文中也常常歌颂山川的神奇、美丽,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对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由于各人理解以及观察的角度和切入点不同等原因,笔下的自然风光和思想感情也各不相同。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自然风物呢?首先,要深入生活,仔细观察自然界的河流山川、花草虫鱼、城市乡村以及各地的风土人情等。只有掌握写作的第一手资料,才能言之有物。接…  相似文献   
40.
社会为人的生存提供了广袤的生活场景,而生活又用自己的不成文法则支配着人类。瞿秋白在《赤都心史·序》中说:“人生的经过,受环境万千现象变化的反映,于心灵的明镜上显种种光彩,于心灵的圣钟里动种种音响,铿锵递转,激昂沉郁。”这是因为“世界是现实的,而人是活的”。人生活在这样一个大千世界里,从幼稚走向成熟。风风雨雨几十载,既有青山绿水的应接不暇,也有凄风惨雨的潇潇而下。法国作家雨果说:“人生至高的幸福,便是感到自己有人爱;有人为你是这个样子而爱你,更进一步说,有人不问你是什么样子而仍旧一心爱你。”历史将演绎着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幕幕难忘的剧情,如诗如歌,如诉如泣……其中,关爱人情,关爱人性成为社会美德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