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0篇
教育   95篇
综合类   3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1.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推行近10年了。总结这10年来的改革历程,教育专家和中小学一线教师都感觉有成功、喜悦,也有困惑、忧虑,新课改引发的问题不少,遇到的困难不小。对此,余文森教授做过总结和概括:第一,三维目标的确立与教学目标的虚化;第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教学内容泛化;第三,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与教师使命的缺失;第四,教学方式多样化与教学过程形式化。  相似文献   
7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历经十年,透过这风风雨雨的十年岁月,我们发现,不少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师对新课改精神和理念认识模糊,仍旧不会有效地使用新课程教材、高效地创设课堂,需要全面审视新课改问题,认真总结新课改的经验教训,加强对基础教育领域教师的新课程培训,提升他们的新课程思想和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收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73.
学生与作业     
先看下面的两则对话——对话一:班主任:家长同志,今天约您来主要是向您反映一件事……家长:什么事?班主任:我和其他的任课教师发现,您那公子经常不做作业,现在将近一个学期了没做几次作业。  相似文献   
74.
《湖南教育》2012年第3期上刊发了一篇题为《小学课堂改革的几个问题与思考》的文章,该文作者认为,"高效课堂"是只适合中学、但不适合小学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这是对"高效课堂"的误解。其实,"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没有学段之分的,它不仅适用中学课堂,也适用小学课堂,还适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因为"高效课堂"是多维的教育教学目标达成度最高的课堂。  相似文献   
75.
李康耀 《教书育人》2009,(11):35-35
近两年来,个别省市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出现了一个新问题。教师培训的日子成了参训教师的黑色岁月。参训教师寝食难安,被焦躁和恐惧所包裹。授课教师的教学成了没有观众的独角戏。因为参训教师时刻想的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可能会考书上的哪些内容,只顾埋头抄书上的概念和条条框框,或是围着授课教师为他们印制的复习资料,哪有精力去听课。参训教师的学习,成了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为结业考试而进行的活动。  相似文献   
76.
孟母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的优良品质是令世人称颂的,也是毋庸置疑的。笔者在本文中要说的是“孟母三迁”并非明智之举,是堪称世代母亲楷模的孟母在自毁形象。一、“孟母三迁”凸显了对儿童天性的蔑视在不考虑孟子感受的情况下,孟母独断专行、我行我素的  相似文献   
77.
李康耀 《河北教育》2008,(10):26-27
学校领导们大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各种门类的规章制度应有尽有,而且也都在按部就班地去执行,但就是不见学校工作有什么起色,有时反而还出现了与制订规章制度的初衷相左的现象,令学校领导们大伤脑筋,百思不得其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如此结局和后果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8.
李康耀 《河北教育》2007,(10):16-16
学生的评教活动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态度、能力和成绩的有效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能力水平和责任心,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工作.可在现实中,不少的评教活动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弊端,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和意义,使得学生评教活动成了教师的黑色记忆--因为评教结果是直接与教师的评职、评先和期中期末奖金等直接挂钩的.那么,到底怎样做才能使学生的评教活动收到预期的效果、达到理想的目的呢?  相似文献   
79.
不少教育界的同仁大多耳濡目染过这种情况,教师有时由于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而特意请学生给自己帮忙批改作业,从而遭到学校领导的处罚和批评。不少的学校领导和部门管理者将教师由于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而请学生批改作业说成是教师“对布置作业的日的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懒惰和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和师德”、“是为自己减负”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80.
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应该是少言多行的,可是眼下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大多犯有言多行少的错误,违背了家庭教育的原则和规律,导致家庭教育事与愿违,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