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0篇
教育   68篇
科学研究   6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51.
目前,校际差异这一现象不断显现,并且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化。一方面校际差异影响择校,而择校热的存在又加剧了校际间的差异并将择校热潮推向更高。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校招生数量逐年上升,就业就成了各高校迫在眉睫的问题,校际差异也深深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作者从择校和就业两方面阐述了校际差异对大学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2.
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与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养高技能人才,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应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合理设计教学课程,打破常规学科体系,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53.
一说到航空母舰,大家会自然地联想到浩瀚无垠的大海,就会想到1996年中国军队进行台海演习时在中国外海巡游的美国“小鹰号”等航母。这种巡弋在海洋上的庞然大物,在其它舰艇的护卫下,倚仗着舰载机巨大的打击能力,成为了海上巨无霸。但要说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海军曾经煞费苦心地要经略天空,要建造象海上巨无霸那样的“空中巨无霸”,就鲜为人知了……  相似文献   
54.
一鲁迅和胡适 对中国的现代化与现代文化的形成来说,鲁迅和胡适无疑是两座巨峰。这两个人在某些方面,有着奇妙的相似之处,但同时又形成了鲜明对比。我这样认为,并不是说他们的政治立场,而是说在恋爱和结婚这一个人性的经历方面。  相似文献   
55.
在服务型经济时代如何对情绪和情绪工作进行良好的管理,最终实现个体和组织的共同和谐发展已得到社会和企业界的高度关注。本文对情绪工作的概念、特征、策略、结构维度、前因变量、后果变量和机制做以简要介绍,并通过分析已有研究的不足,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6.
戴名世的时文观和《南山集》的历史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文和古文是戴名世独特的话语表述形式,是两种精神的象征。戴名世将文运与世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借以表达对世运的批判。他又以“以时文为古文”的形式,谋求与现实的妥协。然而这种调和失败的结果是形成潜在的恶性循环,促使他走向与时俗特别是官僚社会的对抗。戴名世的悲剧是封建末世文人的典型悲剧。  相似文献   
57.
本文证明了一类C°一单峰函数族的奇周期捏制轨道的出现顺序,并更正了名著《IT-ERATED MAPS ON THE INTERVAL AS DYNAMICAL SYSTE-MS》中的一个定理的证明提要。  相似文献   
58.
清代通俗小说的发展可以分成几个阶段。在这几个阶段中,自我表现色彩的强化,才学展示成分的增加,对现实的逐渐贴近,以及艺术上的不懈探索,使得通俗小说的文人色彩逐渐增强。与此同时,前一个世纪极度繁荣的题材类型或走向衰落或发生新变。这一变化一方面是古典小说自身发展的结果,文人参与通俗小说写作,将通俗小说作为抒情、言志、炫学的媒介,给通俗小说带来了新的因素;另一方面也与社会政治变动以及历史大变迁所引发的思想文化流变有着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59.
大众文艺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的一个鲜明的特征,它比较充分地体现出了后现代主义的某些特征。主要表现在:向现代性的严肃文学艺术和主流叙事挑战;反省/检讨、质疑/追问"现代性";厌倦那种大胆的历险与尝试、创造新潮的姿态,而回归一种对世俗日常生活的兴趣和温馨、柔美的文化絮语情调;坚持直觉原则,对理性进行质疑和挑战,藐视权威和权力角逐,追求个性张扬或物质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60.
康雍乾时期的满汉政策、科举政策、文化压制政策等,使满清的统治得以进一步巩固,同时也给18世纪的文化发展以深刻的影响。考据学的兴盛,理学的衰落,佛教、道教的进一步世俗化,三教合一的最后完成,构成了18世纪文学发展的文化背景。而18世纪的文学精神也就在这一背景上得以突显。诗词对情感因素的强调,古文的义理中个性因素的逐渐强化,通俗小说的文人化,戏剧的案头化,都是18世纪文学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