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4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1.
孔子在教育过程中有许多对学生的批评,如对冉求,对子路,对宰我,对樊迟,这是教育史的通则——指出学生的错误,正是老师的责任。扩展开来,既然是“人”,就不能不犯错误,包括老师和作为圣人的孔子本人。孔子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能当着学生的面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立即改正。光是这一点,孔子就无愧于“万世师表”。我想,孔子在承认错误的时候,大约并没有想到他是在给学生做榜样,纯然是出于君子人格的自然流露,是孔子把自己与学生平等对待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李煜,一个水铸史册的名字,一个莘莘学了心目中的“南面王”。  相似文献   
13.
李蹊 《情报探索》2012,(12):46-48
运用链接分析法和网络影响因子测度的方法,借助搜索引擎Altavista,对我国主要团购网站进行分析评价,并结合艾瑞咨询的团购网站排名,推选出影响力较大的12个团购网站,为消费者合理选择团购网站提供参考,最后提出完善团购网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昭明文选》有《行旅》卷,本文借此为题,从《诗经》涉及行旅的七十多首中分析山水自然物人化即心灵化的过程,指出“行旅”活动对山水审美意识的成熟及其文学表现式(山水诗文)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以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乡村趋于解体,人口大量流失或涌入的村庄面临着熟人社会的原子化与去亲密化。与此同时,部分半工业化乡村却依然保持着和谐与活力。在半工业化乡村中,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的低门槛、高灵活的工作岗位保障了村庄黏性,维持着成员的稳定,乡土性与工业化互嵌之下形成了特有的劳动力配置机制——"碎片整理"。究其原因,一方面,与空心村相比,半工业化乡村保有了共同体紧密的社会网络,为信息在劳动力市场的高效传播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与完全工业化乡村相比,半工业化乡村信用与规矩的通约降低了临时性雇佣双方的风险,而在现代化大生产中,基于法理权威的雇佣合同只能得到特定签订者的承认,与高度灵活的"碎片整理"相悖。最终,在这些处于工业低级发育阶段的乡村内部,闲置的碎片化的半劳动力被就地整合进劳动力市场,改变了家庭收入结构、代际关系以及进城购房预期,有利于形成区别于完全城镇化或断裂城镇化的"城乡连续统"。  相似文献   
16.
17.
李蹊 《海外英语》2012,(6):185+187
Most of us know The Great Gatsby written by F.Scott Fitzgerald.Through the novel,the writer shows us how Gatsby pursues his dream and his dream finally is shattered by his death.Gatsby’s tragedy comes from the society of that time.The writer wants to disillusion people.Don’t be Gatsby.Face the real life and try to find the courage and hope for life.  相似文献   
18.
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祝福》开首一句“旧历的年底毕竟最象年底”,多有同志以为难解。今试诠之于下: 《祝福》的故事发生于“旧历年底”,祝福的时刻既说“旧历”,自然是针对“阳历”而言,而规定过“阳历新年”,那是辛亥革命以后的事情了。所以这第一句不但告诉读者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而且又告诉了读者故事发生的时代是在中华民国成立以后。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认为,《诗经》中的“文”作为“文德”之义,是周人的创造,有特定的内涵:是天所不包的伟大精神和襟怀,是人的品德的最高境界。“文”起源于“赋”,其中有远古宗教色彩,同时也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二者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发生和发展深厚的人文精神的土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