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198篇
科学研究   14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职业意识教育是对儿童生命的深切关照,其宗旨是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增强人的社会适应性.儿童期是实施职业意识教育的关键期.儿童职业意识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儿童的自我认识能力、儿童的生涯规划能力以及儿童对职业和教育关系的认识能力等三部分.家庭、社会、学校(教师)是儿童职业意识教育的三大支柱力量.  相似文献   
132.
在文化哲学视野下,幼儿园课程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其本质是幼儿的学习生命存在及其优化活动,这种理念凸显了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的重大意义.然而,较长时期以来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却经受着文化品性缺失的困扰,主要表现为对知识的贬抑及幼儿园课程的西方化与城市化,这种倾向遮蔽了幼儿园课程的本质,使其难以承担提升和优化儿童学习生命质量的重任.为此,必须在文化哲学的指引下寻求时代文化精神的观照,在选择课程内容时以儿童为本,以完整和谐为基本要求,以回归儿童生活为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33.
在学前课程回归生活世界的过程中,文化哲学从本体论上因应学前课程的文化价值诉求而为其提供了新的价值发展理念:学前课程文化主体意识的唤醒,学前课程对儿童主体性发展的关照,学前课程中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协调。这种文化本体存在通过学前课程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学前课程对儿童生命意义的关切以及学前课程对科学和人文的整合得到了建构。  相似文献   
134.
"搞科研""写论文"是令许多教师头痛的问题,甚至一些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艺术水平较高、教学成绩也突出的骨干教师,对于教育科学研究也常常感到无题可选、无题可研、无题可写。这种现象应归结于教师"问题意识"的  相似文献   
135.
全纳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提出以来,不仅理论体系逐渐形成,而且实践模式逐渐扩大。这是人们在教育民主化运动的影响下追求教育机会均等的必然结果。“学前全纳教育”是一种让残疾儿童在限制最小的环境(Least Restricted Environment)里和正常儿童一起生活、游戏和学习的教育模式。而限制最小的环境通常是指分布在城市或农村的区别于特殊学校和幼儿园特殊班级的普通班级,  相似文献   
136.
性别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性别状态的认识、理解或自我意识.通过对A幼儿园幼儿性别认同的研究,发现部分幼儿出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幼儿不能分清自己的性别;二是幼儿出现明显异于自己性别的行为、态度和情感.而教师和家长对幼儿性别认同也存在不同的态度和做法.这些研究发现启示教师和家长都应重视幼儿性别认同教育,并在教育过程中通力合作,以利于幼儿形成正确的性别认同.  相似文献   
137.
Zeus是英国电信实验室智能Agent研究小组研究开发的,用于快速开发协作式多Agent系统的设计开发平台,本设计采用Zeus做底层开发工具,利用Zeus完整的面向Agent的方法学,模拟了针对不同学生选择不同教学策略的过程,构建了一个基于多Agent的网络课程软件,期望达到更智能的网络教学。  相似文献   
138.
当前学前教育中,儿童被看作是随意灌输的容器,被当作成人自己美好理想的实现工具。要实现学前教育中儿童主体地位的回归,开展主体性教育势在必行。树立正确的儿童观,确保幼儿的主体地位;创设良好的环境,保证幼儿的自主选择;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保障幼儿的民主平等。  相似文献   
139.
纪录片《幼儿园》表现出这样的儿童观:“听话的儿童”才是好儿童;儿童是知识的容器;儿童是单纯的个体。这种从成人世界出发的儿童观不能真实反映儿童的天性,会使儿童难以感受到原本该有的童年生活乐趣。因此,需要回归到尊重儿童天性的儿童观。拯救与回归的起点是充分了解儿童,考虑其学习兴趣,改变他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从属、被认识、被塑造、被控制的地位,以便儿童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世界,实现其天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140.
杨晓萍 《学周刊C版》2014,(10):107-107
有效教学是目前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追求的目标。新的课堂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然而,由于我们对新课程的新理念领悟不深,致使目前的数学课堂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那就是花哨有余、实效不足。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探索,谈谈对有效教学的思考。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