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2篇
教育   8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61.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完善的教师人格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有利于促进学生人格健全。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教师人格出现缺失,学生人格出现偏差。为了健全学生人格,必须完善教师人格。  相似文献   
62.
独立思考权是人最起码的权利和自由。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成了学生独立思考权的剥夺者,教材成了剥夺工具,不良的教学方法成了剥夺方法。为了维护学生的独立思考权,提高学生思考能力,教育者应成为学生独立思考权的维护者。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创造安全、支持的环境,给学生思考的自由时空;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把独立思考权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63.
64.
一、农村基础教育目标有些错位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点,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实现“全民教育”目标的重点和难点所在。目前,我国农村教育的突出问题在于“质”,而不在于“量”。农村人力资源丰富而人才资源缺乏,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性矛盾之一。如何把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人才资源,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而解决这一根本问题的关键,又在于农村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农村学校的任务,主要是提高新一代和广大农村劳动…  相似文献   
65.
对安徽省阜阳市农村民办学校师资现状调查显示,民办学校师资管理不合理、水平相对较低、师资队伍不稳定、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制约了农村民办教育发展。为此,必须从政策上给予引导和支持,提高民办学校教师的地位,建立公平、公正的教师聘用和评审制度,以确保农村民办学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6.
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体现民主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建立政府、学校、家长以及社区各界广泛参与、平等对话的有效机制,并取得他们积极的支持,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才能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然而,在推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由于农村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体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农村开展得并不理想,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为此,必须积极地构建农村中学社会支持体系,以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67.
新型课堂秩序及其重构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堂秩序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有力保障。良好的课堂秩序可以维持课堂的稳定,降低教师的焦虑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新型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取向,注重学生的自主实践和探究,凸显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的互动,关注课堂中愉快和谐的群体生活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着力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课堂的主人;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上课时学生可以打断老师的话,提出问题,甚至提出异议等,着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建立课堂自由秩序、自觉纪律。重新界定课堂秩序、课堂纪律与学习自由,建构新型课堂秩序,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8.
教师专业实践的对象是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专业实践的载体是主体之间的交往。教师通过教学反思,理解和领悟教育教学,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创造性地做出自主判断和选择,才能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促进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69.
随着我国教师教育培养体制的调整变革,普通师范院校同非师范院校的竞争日益加剧。面对生存发展空间遭遇挤压,普通师范院校应弘扬传统优势,彰显自身科类特色,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基础教育师资。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和调整完善,我们提出的"两全一双"(全科教育+全程实践+双向互动)培养模式,有效促进了师范生专业成长,引领带动了属地基础教育快速发展,初步实现了普通高师院校人才培养与地方基础教育师资建设的互促双赢。  相似文献   
70.
研学旅行是中小学开设的一门新课程。该课程的设置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与体系,有利于促进中小学育人方式转变;有益于落实立德树人,提升学生发展综合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然而,由于该课程是一门新设置的课程,必须加强研究,明确该课程设置的价值及其理论依据,才能获得社会各界认同和支持,推进该课程常态化有效实施。实践教育观、生活教育观、具身认识观和情境教学观共同构成了该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