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1篇
科学研究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41.
数学家也会犯错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美国著名数学家和数学史家M·克莱因(M .Kline ,1 90 8~1 992 )曾指出,历史上数学家所遇到的困难,课堂上的学生同样也会遇到,因而历史对于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他认为数学家遭遇困难、挫折、失败的经历对学生有着很好的教育意义.英国数学史家J .Fauvel则认为数学史可以起到“使学生感到数学不那么可怕”、“因为知道有困难的并非只有他们自己而感到欣慰”以及“改变学生的数学观”的作用.法国学者Friedelmeyer通过研究指出,数学历史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所犯的错误.且让我们记述历史上数学家的几个错误.虚根相乘众所周…  相似文献   
42.
很多高中数学教材的编写未能让学生看到定理证明方法的多样性,感受到定理背后的人文精神.鉴于此,尝试将数学史融入“正弦定理”的教学:利用阿尔·库希的流星测量问题,引入新课;在利用“作高法”证明定理后,引入梅文鼎和辛普森的简化的“同径法”;在探究边与对角正弦的比值时,引入韦达的“外接圆法”;在课后作业中,引入麦克格雷戈的简化的“同径法”以及20世纪初的“辅助直径法”.课后反馈突出表明,一种方法若融入了人的元素,则会让学生产生更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43.
从教材内容来看,本单元主要涉及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以及倍角公式,教材首先用解析几何的方法证明了两角和的余弦公式,然后以此公式为基础,利用三角变换逐步推导出其它的三角公式.应该说,教材这样安排,一点也不浪费时间,从逻辑上看,也是非常严密的.但在一部分学生的眼里,这些三角变换似乎只是“符号、字游戏”或“一大堆符号的代换”而已.由于对公式缺乏直观的感性认识,所以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几乎是机械的.从和角公式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些公式均脱胎于几何命题,所以,借助几何图形帮助学生认识和角公式及其证明是本单元教学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44.
从一次测试看关于学生认知的历史发生原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历史发生原理是运用数学史于数学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就数学教育而言,个体数学理解的发展遵循数学思想的历史发展顺序.研究表明:高中一年级学生对虚数相乘问题和无穷级数求和问题的认知过程在很大程度上重蹈了历史发展过程,这验证了学生认知的历史发生原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5.
数学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两种"为什么",一是逻辑上的"为什么",如:"为什么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为什么三角形内角和等于两个直角"、"为什么21/2是无理数"等,对于这类"为什么",我们可以通过逻辑推理的手段来解决;二是历史上的"为什么",如:"为什么要将圆分成360等分,每一等分所对圆心角为1度"、"为什么平面直角坐标系将平面所分成的四个部分叫‘象限’"、"为什么称无限不循环小数为无理数"等等,对于这类"为什么",逻辑的手段不再有效,只有通过历史知识才能解  相似文献   
46.
1问题的提出自2005年第一届"全国数学史与数学教育会议"在西北大学召开以来,HPM(History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日益受到我国数学教育界的关注,关于数学史教育价值的讨论层出不  相似文献   
47.
法国数学教材中的"不等式、序与运算":文化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版法国中学数学教材Math第4册为初三年级教材,第6章为"不等式、序与运算"[1].这里的"不等式"(inégalités)极少涉及未知数以及不等式求解,与含未知数的不等式(inéquations)不同.  相似文献   
48.
微课是指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和疑点)或某个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育教学过程,是支持翻转学习等多种新型学习方式的数字化学习资源.[1]“微课”具有以下优势:创造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的沃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微视频短小精悍,让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学到关键内容,培养兴趣;不受时空限制,即时即学;反复观看,永久保存.  相似文献   
49.
发生教学法:从历史到课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生教学法的基础是数学史,是数学史融入数学教育的一种方式.发生教学法要求教师了解所教主题的历史;理解该主题历史进化的关键步骤;在现代情境下重构推动进化的关键思想或问题,使之在教学上适合介绍新的概念、方法或理论;按从易到难的顺序给出系列问题,后面的问题建立在前面问题的基础上,采取有序的问题驱动模式,揭示知识产生的动机,借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发生教学法在理念和具体实施方略上或能保证数学新课程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