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教育   36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在现代性条件下,道德与不道德成为判别人的道德行为的标准;所谓"更道德"是个虚假的命题,只有在古典作品中,它才是真实的存在.然而.我们现实中确实对教师专业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这在理论上是个困境.问题的出路在于,用"合乎道德"作为教师专业的道德要求.  相似文献   
22.
学校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并不必然导致道德教育的高效。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仍然需要对一些问题作出回答:生活世界中的道德是应如何生活还是事实上如何生活;基本的道德认识是把道德看成是道德德性还是权利;“做人”的道德规范是否完善。在现代性条件下,学校道德教育应当关切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关切道德规范背后的道德权利教育;关切“做人”的道德规范的教育。这些问题不解决,学校道德教育即便回归生活世界也无法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23.
自由教育具有政治性格:柏拉图的自由教育是一种哲人城邦需要的关注美好生活的教育;赫钦斯的自由教育是一种现代自由民主体制需要的针对大众民主的教育,是对古典自由教育的背离,但它迎合了大众民主社会的需要,其旨意在于为现代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施特劳斯的自由教育是一种柏拉图式的教育,基于对现代性危机的洞察及其拯救的考虑,强调人的卓越与对美好生活的探索,迎合了国家发展与强盛的需要.  相似文献   
24.
柏拉图坚持最好生活的非政治特性,卢梭虽然要把人引入道德与政治,但仍然是以最接近于自然状态的最好生活寻找社会存在的惟一合理性,并展示出教育的最高可能性。因此,柏拉图和卢梭虽然就何为最好生活持有不同意见,但两者都展示了人性的最高可能性。特别是此种展示,一方面有赖于教育,一方面有赖于政治方案的设计,并以最好生活为最高探讨规划教育与政治。以赫钦斯和杜成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哲学把哲人或社会的自然人转换为好公民教育,寄托于政治及政治教育或者说在政治框架内实现人的普遍的幸福生活。现代教育哲学对最好生活的探索的放弃,表明了它的下降,并意味着它把人的幸福附加在政治以及教育的政治与社会功能之中。  相似文献   
25.
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主要价值冲突为效率与公平、个人权利与共同善之间的冲突,它们影响着教育公共治理政策的调整,决定着教育官僚制结构改进策略的走向,为此,教育公共治理需要做出结构上的改进以适应价值冲突的需求。  相似文献   
26.
教育领域中应用民主原则需要保持谨慎的态度,需要对一些前提性的问题做出反思。民主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是有一个范围的;民主原则不是教育中的惟一原则;民主原则无法准确地表达教育的本真意义,无法实现教育的目标追求。  相似文献   
27.
柏拉图的《理想国》的一个基本主题是要处理哲学与政治间的冲突,也即是探讨哲人如何在政治城邦中获得哲学生活方式。基于哲学与政治之间冲突的考虑,柏拉图的教诲是通过教育实现哲人王统治下的德性城邦和社会。因此,柏拉图式的教育是实现美好城邦和生活的德性教育。而这种德性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对何为“美好”生活的不断的追问与探寻之中,因而它是一种哲学教育和自由教育。  相似文献   
28.
对于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不是幸福,人们有很多争议,但这些论争其实并没有进入问题的关键。尽管人的幸福有很多的外在条件和偶然性,但教育指向促进人的幸福是没有疑问的。现在需要追问的是,教育促进何种幸福:洞穴之内还是洞穴之外。教育如果是促进人在洞穴内的攀升,则教育对于促进人的幸福具有内在性;反之,教育在促进人的幸福上就构成了外在性。这两种情况体现了两种教育:哲学教育和政治教育,它们都指向促进人的幸福,但内涵截然不同。教育在政治的限度内谋求的是相对的幸福,但我们仍然需要追求相对幸福的最大可能,即需要在人道的范围内探索教育如何朝向个体生命自身。不管是微观的教育活动还是宏观的教育事业,都需要在这个内涵上促进人的幸福。如此,教育促进人的幸福才变得具体和有意义。  相似文献   
29.
德育学科渗透的提法有待考究.学校独特的德育内涵和功能表明,学科教学本身应当具有深刻的德育内涵,而且应当成为学校德育的主阵地.学科教学应当是通过理解世界,通过做事,通过交往与合作,使学生获得意义的构造和行为方式的构造,进而更好地理解和通达世界,但是现有的专题德育实践、学科渗透以及知识教学模式使学校独特的德育内涵和功能基本丧失.当前要重建学科教学的德育内涵与方式,必须改变学科教学模式,提供开放式的、生活建构的、促进学生交往世界形成的学科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对世界的通达,让学生在学科教学形式中同时成为道德教育的主体,在相互交往的集体世界中进行自我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30.
如果学校道德教育的效力是可以提高的,那么它必定存在一个规律,但我们很难在道德教育的诸领域内找到一条效力提高的普遍规律。由于道德行为的非理性特征及道德教育的偶然性特征,学校道德教育存在低效领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准确地界定道德教育的低效领域,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设定道德教育诸领域的目标,进而有针对性地提高道德教育的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