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9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现就我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小说的一些体会谈出来,以期商榷。  相似文献   
13.
现在,我们被置于了一个异常令人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我们有条件也有能力谈论创新以至全新,甚至写作的真正乐园似乎就要指日可待了,一方面我们又不可避免地与我们周围的消费主义、物质主义、功利主义以及语境的图像化发生着密切交往,即我们仍然一刻不停地要阅读一篇篇心灵枯槁,思维定型,人生态度世俗化,行为方式畸变,生命的诗意尽失的学生作文。我想这其中原因的复杂是不言而喻的,但有一点大概是有迹可寻的,那就是我们在制造“众声喧哗”的同时,我们其实在无意当中吻合了当今人们普遍认为并奉行的世俗幸福观:认为满足、悠闲、舒适、娱乐和达到…  相似文献   
14.
我们的“文学研究”将被引向何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在文化研究这个方法普遍流行以来,经历了巨大的转向。文学性在跨学科研究中实际上处在完全被消解的境地,这在近年来的国家社科课题立项中表现得更加醒目。数据显示,文学性已在当代文学研究中面临危机,这直接导致研究者对文学人性论的漠然。  相似文献   
15.
长篇小说《后土》是近期乡土小说的力作,小说深刻地揭示了权力通过肉欲表现出来的运作机制,将其放置于现代性的视域下进行审视。乡村社会表现出来的现代性匮乏让人深思。于是,乡村社会的精神信仰在新的历史时期表现出多元复杂的一面,而小说所营造出的乌托邦世界寄托了作者理想主义的情怀。  相似文献   
16.
看到这个话题,敏于审题的同学一定会在头脑里生出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要感恩世界?如何理解“世界”的内涵?如何感恩世界?如何创造美好的未来?为什么要感恩世界?一代伟人毛泽东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既然世界是“你们的”,你就没理由不“感恩”。首先,这个世界很宽厚仁慈,她就像母亲一样,不仅用乳汁无私地养育着我们,用宽厚的胸怀善待我们的幼稚,宽容我们的错误,还用她那厚大的手掌,给我们撑起一方生存、发展的蓝天,并用各种方…  相似文献   
17.
近二十年来,王春林的文学批评差不多伴随了文学特别是长篇小说创作从“新时期”到“新世纪”的全过程。在量的积累上,他的批评逐渐显示出了清晰而鲜明的风格,“作品论”中的“细读”品格体现的别样的批评理念,既寄存着他个人的文学理想,也构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主义”批评的反照镜子。尤其他为新世纪长篇小说立“史”的尝试,从实践的层面,可能给“重写文学史”之后的再重写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阅读与心灵质量有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关心学生的未来 ,要为每个个体的生存、发展作好铺垫。光重视“面”显然不够 ,还要在“点”上渗透、加深。我把阅读的对象分为两大类 :掌握性阅读 (知识传达性文章 )和开发性阅读 (文学性文章 )。这里只就后者谈点看法。一、摆脱功利 :追求阅读的境界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是 :一方面 ,同学们阅读面普遍狭窄、阅读兴趣普遍降低、文学的灵气遭到了普遍的磨损。这可以从阅读的物化形式———作文中得到有力的印证 ,我把它大致归纳为 :“形象文化”的泛滥。形象文化包括电影、电视剧、动画片、漫画之类的文化产品。它们的优长很…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3.4本文提到的“实验课题”指的是2002年9月由中央教科所审批并立项的国家十五规划重点课题“高中语文‘读写听说评探创’交融互进综合素质训练教学研究实施方案”,该课题以素质教育理论和大语文观为背景,力求通过“四变”(即变“讲堂”为“学堂”,变“教本”为“学本”,变“装知识容器”为“学习主人”,变知识传授为创造性能力培养)、“四走进”(即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精神领域,走进生活,走进自己和他人的心灵世界)、“四对话”(即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生活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四学会”(即学会自学语文…  相似文献   
20.
文学的有效性,其实就是文学"个人"对世界的进入方式.小说、诗歌在"个人化"表达上自然有它自己独到的地方,但因文体的局限毕竟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尴尬.正因散文能"直抒胸臆",它的"自由"更能使作家的"思想"痛快淋漓.按照时间顺序,"身体"在文学中的起起伏伏无疑是199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文学事件之一,余秋雨、刘亮程、南帆的散文在主题的意义上可看作是"身体"处境具有代表性的发展过程,同时文学介入现实的有效性也得以不断地深入.这应该是散文最具现实感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