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30篇
教育   63篇
科学研究   3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苏东坡贬寓惠州后,处境十分困难,深受生活贫困、失去亲人和提防政敌攻击的三重重压。性情旷达的苏东坡善于从儒、道、释三家思想汲取营养,以“超然物外”的思想为武器,亲自参加轻微的体力劳动,与惠州人民打成一片,创造了一种“和陶诗”新诗体来进行创作,从而克服了三重困难。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发,论述了地方大学学报的内涵及办刊优势,指出地方性便是地方大学学报能够形成个性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走向世界的途径之一。并提出了要在办刊观念上更新的诸问题。  相似文献   
13.
苏东坡寓惠创作四"多"两"少"现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苏东坡贬寓惠州后,创作上“四多”“两少”:与程正辅的诗书居多,赞王朝云的诗词居多,与僧道唱和的诗居多,《和陶诗》居多;与子由唱和的诗居少;词居少。造成这四“多”两“少”的主要原因是:惠州时期是生活极端困难、一生中思想最为苦闷的时期,因而只能叙写身边小事以自娱。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应用写作》教学在高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三条对策:借鉴典范文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专业特点,授以写作规律;在具体教学方法上突出一个“练”字。  相似文献   
15.
苏东坡被贬谪到黄州后,在生活极端艰苦和思想极其矛盾的情况下,发愤写作,写出了不朽之作二赋一词。从苏东坡当时的创作动力、创作现状出发,着重考证赤壁词的写作时间,认为三篇文章的写作顺序应为词、前赋到后赋,并通过文本分析证实其写作顺序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笑,为什么还说是悲剧呢?这是一个艺术辩证法的问题。在我国古代写作理论中,有一条“以乐景写哀,以哀聚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艺术法则(见《五船山文集》)。这种以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是不乏先例的。《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子。自从她来到贾府后,几乎天天哭、事事哭。林黛玉的哭,可以说已成了她的生活习惯,这也是悲剧性格的表现形式之一。可是,一生以冼泪面的林黛玉,当她知道很爱自己的贾宝玉已与薛宝钗结婚之后,她却发出了反常的笑。她听到贾母的假意安慰是“微微一笑”;听了由衷地同  相似文献   
17.
苏东坡有感于北宋初年文坛上靡艳和怪涩的文风,立志要革除之;有感于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困惑,因而提出了尚“意”的文艺创作思想。这一思想是其父苏洵尚“意”文学创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实质就是写“真”,毫不做作,冲口而出。这一创作思想对于现代写作学来说,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浅谈刘勰的“神思”王启鹏《文心雕龙》全书50篇,分上下两编。上编论述文学的基本原理和阐明各种文体的渊源和流变。下编论述文学创作。在创作论中,刘勰是把《神思》列为全编之首。可见《神思》是带有创作论的总纲性质的。神思,用现代的创作理论来说,含有两层意思:...  相似文献   
19.
说到柳宗元,许多读者一定会赞叹他的山水游记,一定会赞叹他的寓言故事,以打这些是柳宗元在文学方面的代表作。其实,这是不全面的。柳宗元笔下的山水游记,别具匠心,无论在状物还是在传情方面,的确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的寓言故事,都是独立成篇的。柳宗元把寓言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贡献毫无疑问是伟大的。但,我觉得,真正代表他的文学创作成就的,还应该是那些配合现实斗争的杂文(当然,寓言小品也可以成为杂文。本文提及的寓言小品,是从杂文这个角度来分析的)。他运  相似文献   
20.
苏轼晚年寓惠思想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许多同志对此发表了不少有益的意见。但亦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曹思彬同志在《苏轼在海南岛时期的思想和创作》一文中写道:“诗人初到广东,思想和心情当有点波动。然而,当他看到岭南四季如春,风土人情都很好;那引人入胜的荔枝佳果,更打动诗人的心,忍不住写下了著名的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也有西湖,风景幽美,诗人住下去就没有什么意见了,同时决心把家庭在惠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