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9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禅宗哲理有着极为丰富的蕴涵.它从心灵本体出发探索生命奥秘和事物的本源.在思维形式上试图突破二值逻辑的束缚,以实现对现实和我的超越.但它的具体思维方式又严格遵循着常规逻辑思维的基本法则,体现出了思维的严谨性.对二值逻辑超越与依附的“二律背反”是南宗禅学思维形式的精妙意义所在.南宗掸学是印度佛教东土化的产物.它融入了老庄哲理中的朴素“相对论”观念,引起了佛学理论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2.
“天真”具有很大的概括性、普遍性和与人类心灵相通的灵性,其实质是艺术真实与审美情感的真实性。“空灵”是诗歌自身审美特性及表现形态上的重要特征,是“虚”、“实”的有机统一体。它使艺术形象更具有诱导性与再造性,让读在鉴赏作品时借以拓展知觉、联想的空间,形成一种审美心理环境,使审美效应由此衍生扩展,收到“言近旨远”,“不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天真”说是就诗人思想情感方面立论,“空灵”说是从诗的内在审美特征方面立论,二结合体现出张问陶诗歌美学特征方面立论,二结合体现出张问陶诗歌美学思想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3.
审美体验是美感的深化,与美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触类旁通,不即不离是审美体验的重要特性,它还具有超实感性与类似性。对这种微妙的心理过程需要通过“亲证”加以体察,它可以意会而难以言传。在写作抒情性作品时只有借助审美体验才能准确表达内在的复杂感情,在抒情性作品的阅读鉴赏中,也只有通过审美体验“披入情”,才能体察作品情感发展变化的动态流程。传达审美体验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  相似文献   
14.
教学活动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相互配合进行,每一个方面的状态,包括情感、态度、方式、效果等,都要对对方发生影响,形成客观效应;这种自身状态所引出的结果则是一种主观效应。如果教师情绪、态度不好,讲解不清又枯燥乏味,就会在学生中引起不良反应,产生接受上的消极状态与情绪、情感上的逆反心理;如果教师情绪饱满、态度积极、讲授精确恰当又生动有趣,就会在学生中引起良好反应,使学生产生接受上的积极状态与情感、情绪上的投入心理。就教师方面而言,讲授得法,对学生有吸引力是一种主观效应;学生从教师的讲授中获得教益,引起…  相似文献   
15.
艺术真实性是文艺理论中一个颇有争论的课题。本文从文艺美学的“神”“形”论出发,通过有关典型事例的比较分析,指出所谓艺术真实性是人们评判文学艺术作品时所赋予的一种规定性质,它要求艺术形象的形态特征所传达的内在精神气质、思想蕴涵能体现出生活的本质规律,即符合生活真实,而形象的外在形态与内在蕴涵又相互融洽吻合。这一界说具有了更大的概括性与合理性。一些使用非现实生活所有的幻想形式进行创作的作品,包括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作品,都可由此得到解释,避免了现有理论中的逻辑矛盾。  相似文献   
16.
语言可分为“指称语言”(科学语言)和“情感语言”(文学语言),后者有朦胧模糊性和延展生发性,具有语义的深层次结构,它使诗歌产生灵动超脱,蕴藉含蓄,情味隽永的审美效果,因此了解情感语言的特点,对诗歌的鉴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审美体验是美感的深化,与美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触类旁通,不即不离是审美体验的重要特性,它还具有超实感性与类似性。对这种微妙的心理过程需要通过“亲证”加以体察,它可以意会而难以言传。在写作抒情性作品时只有借助审美体验才能准确表达内在的复杂感情,在抒情性作品的阅读鉴赏中,也只有通过审美体验“披文入情”,才能体察作品情感发展变化的动态流程。传达审美体验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  相似文献   
18.
艺术真实性是艺理论中一个颇有争论的课题。本从艺美学的“神”“形”论出发,通过有关典型事例的比较分析.指出所谓艺术真实性是人们评判学艺术作品时所赋予的一种规定性质,它要求艺术形象的形态特征所传达的内在精神气质、思想蕴涵能体现出生活的本质规律,即符合生活真实,而形象的外在形态与内在蕴涵又相互融洽吻合。这一界说具有了更大的概括性与合理性。一些使用非现实生活所有的幻想形式进行创作的作品.包括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作品,都可由此得到解释.避免了现有理论中的逻辑矛盾。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文学语言和应用语言的实质性差异,提出了建立文学语言学的构想,并对文学语言的基本范畴进行论证,扼要阐述了构成这门学科理论体系的几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