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4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近日,笔者有幸欣赏了第九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特等奖获得者、江西省甘密老师的优秀课例《记金华的双龙洞》。甘老师结合游记文体的特点,引领学生理文序、清结构,以段为例领悟写法,迁移运用,得意、得言、得法,很好地实现了以篇达类、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目标。欣赏之余,笔者对新课标提出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  相似文献   
42.
从中年级开始,在单元导读、课后练习中,常常会看到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在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这一要求呢?笔者尝试以语段教学为例,来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43.
解读文本要有深度,这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沉潜下来仔细阅读文本,理解作者创作的初衷,还要联系文本内容所发生的时代背景想开去,更要细致推想关键词语背后的深刻意蕴。但是,深度解读绝不是挖掘个别词语的微言大义,绝不是把教师个人对文本某些词语一相情愿的曲解误读强加给学生。近日,笔者与青年教师研课,发现一些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总有断章取义、牵强勾连之象.课堂上也有愈演愈烈之势。本文举出两例加以剖析,希望老师们解读文本时.有深度而不过度。  相似文献   
44.
《太阳》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组教材中的一篇传统课文,其选编意图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让其在学习中增长自然知识,学会用联系的眼光看待自然、看待世界,同时感受说明文说明事物的方法。笔者近日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