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62篇
各国文化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基于“破旧立新”的观念变革与“以俄为师”的价值取向,共和国德育确立了以“五爱”为核心的新德育构想。但随着政治气候的变化,中国德育的政治化倾向愈演愈烈,至“文革”时更走向全面异化。“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中国德育才开始摆脱长期以来的德育政治化遮蔽,逐渐实现德育观念的本体回归和德育实践的转型性变革。  相似文献   
12.
论"中西融通"对中国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比较了中西教育传统的深刻差异,考察了西方近代文化教育的引进与消化过程指出:西方近代文化教育特别是当代文化教育确实内藏有许多真知灼见,需要我们结合中国教育改革实践进行创造性学术融通,以期为当代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必要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3.
以教化权力之争为视角,探讨了儒家教化思想何以从潜伏走向独尊,以及如何植根本土社会而直面异教挑 战,由冲突而融合,不断调适和更新自己的理论形态,从而保证了其主流教化地位的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14.
陈鹤琴是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虽然他的“活教育”理论曾一度遭到简单的否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发现其中国化新教育探索的独特创造。当回眸二十世纪中国教育的改革发展和展望二十一世纪的人才教育构想时,我们不能不记住陈鹤琴为之终生探索的“活教育”之活精神。科学地评价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对于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特别是素质教育改革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转型期中国儿童人格教育的文化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转型期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及其对中国儿童成长的深刻影响,探讨了当代儿童人格教育的两个核心问题:个体选择意识如何培养与群体和合精神何以必要。强调只有融通东西文化精神华,才能为转型期中国儿童的健康人格发展找到必要的出路。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近代中国开始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艰难转型,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深入,西方教育在中国水土不服、"南橘北枳"问题日益凸显,教育本土化成为百年来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追求。雷沛鸿的"融入式办学"和卢作孚的"互摄式办学"是民国时期教育本土化的两个颇具特色的经典案例。  相似文献   
17.
以杜威为核心的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自20世纪20年代前传入中国后,即对当时及其后一段时期中国教育实践和理论领域产生广泛影响。这种影响并非简单的文化移植,而量融入了杜威弟子们的学术自觉与反思。其中,蒋梦麟和胡适侧重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中国化应用与探索,陶行知与陈鹤琴则能结合本国国情和自己长期教育实践经验杜威教育思想进行相应的理论改造,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杜威,并创造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新教育理论,给人以深刻启迪。  相似文献   
18.
19.
教育家精神,即指教育家在特定社会办学或“办教育”之艰辛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独特“创造精神”“、开辟精神”和创业过程中所体现的崇高人格精神。传承和弘扬教育家精神,国人不仅践行了从“教育救国”到“教育强国”的变革之路,而且探索出“回归人本、务实兴学”的发展之路,更走出了一条“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创新之路。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要深刻领会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历史底蕴、本质内涵和价值深意,遵循并努力做到六个向度的基本要求,以便更好地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变革的纵深推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20.
一种外来文化的输入,不仅与本国固有文化有关,而且与其它外来文化必然发生一定的关系,如何对待这些关系往往是文化输入的成败关键。胡适早年就十分重视中西文化教育的汇合融通,他在引入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时也自然地融入了其它西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并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