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62篇
各国文化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尊师爱生与启发诱导──中国古代教育经验漫谈之一黄书光一次成功的教育活动,往往与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密不可分,在中国古代,由于具有"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这一点就表现得格外突出。大教育家孔子最懂得爱护学生。不论学生是"贫贱"、还是"富贵",只要真心愿学,...  相似文献   
32.
论中国传统教化的理论基础与组织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书光 《教育学报》2005,1(4):21-27
儒家教化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教化思想。探讨这一主流教化思想的复杂人性依据,剖析其独特的伦理政治诉求,感悟其严密的组织运行系统,对于当代道德教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33.
袖珍女孩小欣 在我18年的教学生涯中,万万没有想到会遇见这样一个学生.那一年,正逢上海市二期课改全面铺开.而我,作为刚刚送走一届毕业班的语文教师,又将满怀憧憬地迎接新一批学生.在新生入学报名时,细心的招生老师发现了一个有点特别女孩子:个头十分矮小,头大大的,梳着两个小辫.  相似文献   
34.
本文通过对百年前著名教育家马相伯"毁家兴学"的历史叙事,感受其办学理念的博大精深,体悟其教学实践的高超艺术,总结其治校管理的智慧创新,追忆其办学过程的艰难曲折,旨在接续传统,并为当代教育改革提供一个至今仍然鲜活的办学标本。  相似文献   
35.
人类进入 2 1世纪 ,面对“经济全球一体化”、“信息全球化”的汹涌浪涛 ,我国教育正处于“教育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历史发展新阶段 ,究竟我们的教育向何处去 ?本文提出中国教育创新应顺应世界教育潮流 ,深深扎根民族教育的土壤 ,勇敢投身当代教育改革的实践 ,无疑是高屋建瓴的理性思路。本刊完全赞成 ,并认为三者结合或三位一体应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36.
舒新城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教育家,他那精深细致的教育史料整理和独特的教育实践经历,以及在近代教育思想史学科建设上的卓越贡献,不仅对当时的中国教育史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当代教育改革和思想史研究仍不乏启迪之功。  相似文献   
37.
高考改革的问题绝不仅仅是高考制度本身的问题,它与学校教育内部机制乃至社会阶层关系和社会资源的分配密切相关。当前高考改革在公平与科学之间徘徊取舍,阶层的力量牵制高考改革进程,被围困其中的高考改革如果仅仅从自身完成彻底意义上的蜕变几无可能。社会结构和阶层生态深刻改变和影响教育改革方向及进程。从社会阶层结构与教育改革之间相互关系来理解和透视新高考改革,能够揭示高考改革困境之根源。  相似文献   
38.
与"重义轻利"、"义以为上"的主流价值观念相契合,儒家德育在长期实践探索中逐渐形成了自己"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独特理论范武.这一理论范式对理想人格--"由君子而圣王"的梯度设计,对人的心性血脉的不懈求索,对德教体系的全时空、多菱镜、生活化构建,对自觉的个体修养、巧妙的启发诱导以及知行关系的辩证认识,均不乏真知灼见,对推动和深化当代德育改革仍具有一定的启迪之功.  相似文献   
39.
"美德是否可教"是德育理论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之一。苏格拉底对美德可教性命题的探讨充满悖论,不同语境下的表达并不统一,其实质是对"美德"和"教"理解的分歧。苏格拉底抛弃传统教授美德方式,采取另外一种"教",即对自己的灵魂中的道德观念、道德概念进行省察。但是其囿于对德性概念的普遍本质的偏执追求,没有适当地区分德性的不同类别,以致无法适当地处理实践与理性之间的紧张关系,苏格拉底美德命题遭遇批判。无论直接道德教育还是间接道德教学都有其限度,只有对两种教的方式进行扬长避短的综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相似文献   
40.
留美回国后,陶行知即融入“新教育”潮流。为破解乡村教育发展困境,他于1927年3月创办南京晓庄师范学校,开启其“生活教育”系统实验;其后,又在上海创办别具组织创新的山海工学团、在重庆创办不同于普通学校的育才学校,进一步丰富其“生活教育”的理论内涵。持续不断的多样化学校变革范式探索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时俱进的实践源泉,也是其吸纳杜威思想滋养、进而又超越杜威的奥秘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