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0篇
教育   86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1.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重新思考,为坚信社会主义打开了一扇窗户,富有创造性的思想给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注入了新鲜的空气。在改革开放创新实践的整个过程中,邓小平都以坚定不移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对社会主义进行毫不含糊的守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定型目标的战略预期,构成邓小平对改革开放过程进行战略设计的重要内容。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为我们提供了榜样,他阐述的思想是全面深化改革中战胜困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32.
五四时期的人物研究中,傅斯年是一个不太为学术界所重视的人物。诚然,与五四时期新思想的领袖陈独秀、李大钊相比,或者与毛泽东等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相比,傅斯年可能显得逊色无光。但是,作为小资产阶级的一份子,傅斯年又颇具代表性。而小资产阶级恰恰是五四时期思想倾吐最急切、社会参与最强烈、情感冲动最厉害、政治分化最明显的一个群体。研究五四时期的中国社会,不可不注意剖析小资产阶级的表现;剖析小资产阶级的表现,则不可不重视傅斯年的研究。  相似文献   
33.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两个阶段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最初传人中国,到五四运动后形成传播热潮,经历了两个不同的阶段。两个阶段具有其相应的特征。虽然在传入和传播的过程中,关于剩余价值学说、阶级斗争理论和唯物史观等成为译介传播者关注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但两个阶段仍存在较大的差异。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发生了具有实质意义的变化,是对早期译介阶段的超越。认识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两个阶段的不同,必须从中国社会变革与思潮演进关系的规律上去发掘原因。从社会变革纵贯线的动态眼光审视,斗争武器的载体、仿效目标的视线、指导变革的战略等方面的变化,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得以超越早期译介阶段的历史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34.
哲学社会科学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认清两者的关系,有助于大力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地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工作.当前在认识和处置两者关系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四个方面提出了认真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35.
“参加体育竞赛”是检验体育教学活动成果的重要方式,从中央到地方对体育竞赛的重视程度逐年提高,当前高校体育竞赛在规模、项目类别及分组方式等方面都在频繁优化完善。伴随着大学生体育竞赛项目的丰富和频率的增加,在参赛过程中如何规避各方面的风险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交通安全、心理健康、伤病、场地、天气、生活、运动团队管理、器材使用”八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规避参赛风险的策略。  相似文献   
36.
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完整的事业和统一的过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继往和开来的统一。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或者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是一种错误的态度,它既可能造成思想上的混乱,也可能带来政治上的危害。对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态度正确与否,关系到能不能坚定"三个自信",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37.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帮助党员领导干部消除精神懈怠,培育昂扬健康的精神状态。应当看到,现在有的党员领导干部精神状态不佳,缺乏追求上进的动力、奋斗的激情、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宏大高远的志向,与一个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38.
开展“六个为什么”的研究是思想理论战线上一场极为深刻的教育活动。它是新形势下探寻中国社会向何处去问题的历史延续,关系到国家发展道路和建设模式的选择,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改革开放以来,从邓小平提出的“一个弄清楚”,到江泽民提出的“四个如何认识”,再到当前开展研究“六个为什么”的教育活动,构成了循序渐进的思想认识过程,它与改革开放深入向前推进的过程相联系,与解决新情况新问题中的疑惑相结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前开展“六个为什么”的研究,是新阶段新形势下抓住机遇、战胜挑战的思想保障,是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保障,是中国共产党顺利完成历史使命的思想保障。  相似文献   
39.
中国社会转型以思想解放作引导,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社会转型的两个主要特征,中国发展思路的转变也影响了社会转型.邓小平的思想解放理论、建设模式理论、民主政治理论和共同富裕理论,与中国社会转型有着逻辑关联.  相似文献   
40.
20世纪的中国,探索现代化建设模式经历了几次思路的转换。几次思路的形成和转换,都渗透着国际国内的经验,凝结着几代人的心血。从孙中山到毛泽东,再到邓小平,20世纪前期、中期、后期的中国现代化建设模式的思考,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各自的创造和发展。纵观20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模式的思路演变,贯穿着寻找适合自己发展道路的探索精神。20世纪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形成,是整整一个世纪艰难探索的伟大成就,标志着中国现代化建设模式的确定。它将伴随中国走向21世纪的繁荣和富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