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992篇
  免费   535篇
  国内免费   999篇
教育   22064篇
科学研究   4194篇
各国文化   24篇
体育   2818篇
综合类   2225篇
文化理论   23篇
信息传播   2178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377篇
  2021年   814篇
  2020年   687篇
  2019年   493篇
  2018年   271篇
  2017年   411篇
  2016年   350篇
  2015年   1213篇
  2014年   1796篇
  2013年   2219篇
  2012年   2626篇
  2011年   2881篇
  2010年   2711篇
  2009年   2545篇
  2008年   2644篇
  2007年   2498篇
  2006年   2225篇
  2005年   1906篇
  2004年   1253篇
  2003年   1047篇
  2002年   950篇
  2001年   766篇
  2000年   466篇
  1999年   134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自然沼泽湿地开垦前后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三江平原腹地挠力河、别拉洪河、浓江河流域自然沼泽湿地和开垦后的农田 (旱田和水田 )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自然沼泽湿地开垦前后土壤中 1 3种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 .结果表明 ,与自然沼泽湿地相比 ,农田土壤中B、Cd、Cu、Ni和Zn的含量较低 ,Ba、Be、Co、Cr、Mn、Pb、Sr、Ti的含量较高 ;自然沼泽湿地土壤中元素垂直分布分层性较明显 ,而农田土壤中 ,除Pb外 ,其他元素含量的剖面变化较自然沼泽湿地平缓 ,但剖面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 (B和Cd除外 ) ;某些元素的相关性 ,农田不如自然沼泽湿地明显  相似文献   
992.
气候变化对植物物候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5,自引:2,他引:45  
影响物候期变化的因子主要有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后者对物候期影响更显著,其中气温、光照和水分是最主要的影响因子.目前对物候学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探讨物候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随着近年气温的升高,植物生长季延长、春季物候期提前、秋季物候期推迟成为一种全球趋势.欧洲国际物候观测园1959年~1996年间的资料表明,植物春季物候期提前了6.3天,秋季物候期推迟了4.5天,生长季长度延长10.8天.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资料显示,在过去20年内,欧亚地区植物生长季延长了18天左右、北美延长了12天.针对我国而言,采用全国物候观测网的物候观测资料与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建立物候与年平均气候的线性统计模式,利用该模式计算表明:年平均温度每上升1℃,我国各种木本植物物候期,春季一般提前3天~4天,而秋季一般推迟3天~4天,绿叶期延长6天~8天.  相似文献   
993.
王静  宋林华 《资源科学》2005,27(3):161-166
云南弥勒县白龙洞发育于三叠纪灰质白云岩中,洞中碳酸钙景观的风化现象比较明显.本文从洞穴风的影响和碳酸钙沉淀条件两方面分析风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土-岩系统的特点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①它可以通过控制洞腔形态影响洞穴风速变化;②水中CO2排放通量受滴速影响成为新洞积石形成的决定条件之一;③利用HYDROWIN程序,证明了洞穴滴水的主要矿物成分对景观物质组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4.
宇鹏  周敬宣  李湘梅 《资源科学》2009,31(4):663-668
目前,如何动态的预测生态预算的结果(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是战略环境评价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生态预算的结果受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多种因素影响,这种影响具有时空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特征。如果要利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因素来预测生态预算的结果,就必须解决这种不确定性问题。本文根据集对分析的基本原理和聚类分析思想构造生态预算结果的预测模型,该模型把影响生态预算结果的因子作为一个集合,把生态预算结果看作一个集合,把这两个集合构成一个集对,通过这两个集合的同一、差异、对立的联系度达到精确预测的目的。应用该模型,对武汉市2005年~2020年生态预算结果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未来一段时间,武汉市的生态预算的结果仍处于生态赤字状态,生态赤字将由2005年的1329.947×104hm2增长到2020年的1405.566×104hm2。  相似文献   
995.
太湖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已经成为各界关注和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如何快速有效抑制蓝藻的疯长势头,阻止水体继续恶化,更是刻不容缓。文章将就底泥生态疏浚和水葫芦治污这两种蓝藻控制应急方案作简要评述,建议可以结合两种方案的不同作业最佳时期进行综合应用,控制蓝藻生长,达到改善太湖水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996.
滨海盐碱地利用变化与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土地利用变化与优化配置的综合研究是土地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我国滨海盐碱地是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研究其利用变化与优化对于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本文制定了滨海盐碱地盐化程度分级分类标准,提出了依据区域盐碱程度和耕层土壤全盐含量进行土地利用优化的对策和"台田-浅池"优化利用模式.黄骅1986年-2006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剧烈,耕地增加14.31%,建设用地增长93.95%,未利用地减少23.07%.2006年,黄骅非盐碱耕地、轻度、中度、重度以上盐碱耕地分别占耕地面积的54.67%、27.01%、12.55%和5.77%.盐碱地开垦是黄骅耕地增长的主要方式.黄骅实施"台田-浅池"模式后,耕地面积降为28.7%.沼泽湿地和盐碱草地增加,可收到生态安全与生产高效的效果.研究成果可为滨海盐碱地资源的持续利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7.
基于系统协调度的武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聂艳  于婧  胡静  叶宗达 《资源科学》2009,31(11):1934-1939
本文利用1998年~2008年武汉市的城市土地利用统计资料,从状态、时间两个层面开展了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总体评价,结果表明近10年来该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稳步上升,其中1997年~2002年处于初等集约利用水平,2003年~2007年处于中等集约利用水平,2007年接近高等集约利用状态,综合指数和5个子系统都朝有序方向发展.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影响较大的为土地利用结构集约和土地利用强度集约两个子系统.2001年、2002年武汉市城市土地复合环境系统协调度为负.系统出现无序化发展的征兆;1997年~2007年,Moran's 1值表明武汉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具有较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其中2007年的值最高,空间集聚特征最明显,而2001年的值最低.该结果对指导武汉市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利用方式由低效益、粗放式向高效益、集约化转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8.
吴伟伟  邓强  于渤 《科学学研究》2010,28(3):429-435
新产品开发作为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从理论上分析了技术能力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以及技术管理的对技术能力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利用对151家企业调查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技术能力各要素均对新产品开发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其中人员能力影响最大,其次是组织能力,再次是信息能力,设备能力影响较小。研究结果同时发现技术管理对人员能力、设备能力、信息能力、组织能力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关系均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99.
吴伟伟  杨莹  于渤 《科学学研究》2010,28(7):1060-1066
在不确定性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应对技术管理内生复杂性是进行有效技术管理的重要任务。从复杂性的基本特征入手,在建立技术管理内生复杂性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对技术管理内生复杂性的来源进行了研究,构建了技术管理系统内生复杂性的测度模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技术管理内生复杂性来源于知识、参与者、工具和过程四个要素的复杂性;每个要素的复杂性来源于其自身的构成状况和关系状况;各要素复杂性概率的均等化分布会导致内生复杂性增大。实证研究还展示了技术管理系统内生复杂性的评价和管理过程,表明本研究能够为技术管理复杂性的分析与评价提供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000.
基于ERG理论的异构信息系统知识创新激励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异构信息系统集成知识创新,一方面需要项目各方积极参与,另一方面面临着主体积极性障碍,构建知识创新激励机制成为关键问题。现有的知识创新激励机制强调了外部激励的作用,但忽略了内源性动机的影响。基于企业需求的多样性、层次性以及受挫—倒退性,引入ERG理论,建立知识创新ERG模型,分析需求层次的相互关系并细化各层次需求,以从内源性动机的视角构建知识创新激励机制。最后介绍这一机制在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